唐朝大诗人李白有首诗《古风·之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zhí)。”
诗中的“亭午”是正午。“阡陌”是长安的街道。“中贵”是宦官的发达者。“甲宅”大宅院。“干”冒犯。“虹霓”指高空。“怵惕”是恐惧。“洗耳翁”指隐士许由。“跖”是恶人的名字。这首诗是描绘在唐玄宗后期,由于宠信宦官、鸡童,使这些人恃宠而骄,不可一世。李白就是针对当时政治腐败而作的讽刺诗。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深刻感慨。大意是说,现在没有像许由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哪能分清圣贤与盗贼呢?诗中由上古的圣帝尧,及春秋时代生性暴虐,横行天下的大盗跖作为好、坏人的对照。诗句中提到的“洗耳翁”,则是指上古时代的高士许由。
据晋朝皇甫谧所撰《高士传·许由》中载:“尧让天下于许由”。他坚辞不授,逃匿于岐山(今河南太康北)之下,躬耕而食。后来“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原来,上古时代帝尧在位时,有个叫许由的高士贤人,为人刚正不阿,循规蹈矩。因为他的贤德,尧想把帝位让给他,但许由坚决不接受,就隐居到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不再过问世事。
后来,帝尧又派人找到许由,想请他出任九州长。许由还是不愿接受,认为这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由此可知,“洗耳”原为不“恭听”,其原意是为了洗掉听到不愿听的话,比喻不愿过问世事。曹操《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诗中的“乔岳”原指泰山,后泛指高山。再清朝顾炎武《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后来,洗耳逐渐演变为洗干净耳朵再恭敬的听,表示尊重对方之意,即用以比喻专心、恭敬的聆听。如元朝周权《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及宋朝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
因为许由的隐居避世,不慕虚荣的高尚节操,不仅受到后人尊敬,也为古代隐士文化的形成奠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现在经常说“洗耳恭听”是表示虚心地听别人说话,愿意接受教诲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