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曰:“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第一,何来后者?不然,就很难理解我们当今世界的很多事实。
许多强者在年轻时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无数美好的遐想。有的心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科学家,有的想成为艺术家,还有的想成为军人、干部、教师、律师、记者、医生……那么他们为什么都能“心想”而事成呢?
倘若真能“心想”而“事成”,真能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当然再好不过了。我国著名游泳教练陈运鹏早就想着“中国也应该打破游泳世界纪录”,后来这一“心想”终于“事成”了。
可是,有时现实总喜欢与人的主观愿望唱反调。因为主观符合客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心想”而事不成,或者“心想”事难成的情形则屡见不鲜。不然的话,岂不人人都成神仙了吗?
心想未必事成,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强者常说:行成于思。可见,“心想”乃“事成”的前提,“事成”则是“心想”的结果。也就是说,“心想”与“事成”两者之间还不能直接划等号。
总之,要像强者真正达到“心想事成”,应该想得其理,想得其所。当然,成事不能光靠用“心”想,想好了还须看你如何行动。这里,脚踏实地的“认真”精神,是干出一番事业需要首先注意的。成功既不靠天,也不靠地。路在自己的脚下,只有靠自己认真实干,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洛克菲勒号称是美国第一个十亿富翁。他的成功之道固然有诸多因素,但他坚持“认真实干”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常常准确查阅分析呈报上来的成本和开支,甚至把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计算到一分钱的千分之一。有一次,他写信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煤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工作只要9厘1毫?”又有一次,洛克菲勒追问下属:“上月你厂报告手头有1119个油桶塞子,本月初送给你厂1万个,本月你厂用去9527个,你厂报告现存1012个,那么另外580个到哪里去了?”建立美国“石油王国”的洛克菲勒就是这样一位精明认真的成功者!
不少企业都相信如下的公式:100-1=0.意思是说,即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干得不错,但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干好,企业也不能算成功。具体到每个人,99件事做好了,有一件事办砸了,也不能算圆满成功。若论起“认真”的劲头来,北京几家肯德基“家乡鸡”餐厅提出的公式则属于“更上一层楼”了:让顾客101%的满意。这多出的1%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比例数字,而是“认真”精神的具体体现。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第一次取得的成功之果尽管令人兴奋,但其滋味却不一定都让你满意。让我们先来看几个取得第一次成功的例子。
曾被纽约世界美术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大画家的张大千,博采众长,其绘画的技艺高超。他的许多代表作现在被艺术家们视为世界美术宝库中的珍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张大千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他第一次成功的画作卖出后仅换得80个铜板。在当时,80个铜板只能买2斤腊肉。张大千先生这一个成功之果并未给他带来丰厚的报酬,但那时张大千先生并未因此放弃追求成功的决心。
1904年,20世纪初的上海著名的手工裁缝王兴昌,成功地缝制了中国第一套西装。这套西装是为刚从日本归国的徐锡麟订做的。要知道,王兴昌是在连着做坏了好几件西装之后,才成为中国第一个做西装的裁缝师傅的。这只成功的甜果未被品尝前,王兴昌已品尝了若干个酸果子。好在他得到了徐锡麟的鼓励和帮助,否则王兴昌几乎要放弃自己的尝试。
1903年文坛勇士章炳麟在当年的北京顺天时报上,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那时还是光绪二十九年,这则破天荒的启事成了那年头惊世骇俗的大事,甚至人人言之色变,闻之色变。因而这一成功之举立即被许多人当作“奇闻”。章炳麟在成功后面尝到了哪些酸甜苦辣也就可想而知了。
1929年3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裁军大会。当时中国新任驻德公使蒋作宾奉命出席会议。按照那时的国际惯例,大会只使用英语和法语。蒋作宾却力排众议,破例用中国话发言。与会者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头一回在国际会议上听到中国话。为此,人们对中国代表不得不刮目相看。可以说,蒋作宾会发现许多外国代表与他一样为品尝这个成功之果而惊喜万分!事后,蒋作宾感慨地说:“望吾同胞勿自暴自弃而馁也。”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感受过第一次成功后的酸辣苦甜,这里自然不能一一列举。第一个果子究竟是什么滋味,惟有亲口尝过的人才有切身的体会。
强者想让我们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论酸辣苦甜,没有千千万万个第一,没有古今中外敢尝第一个成功果子的人,便没有我们今天的文明。所以,勇于向未知发出挑战,你就可能是成功的强者!
强者生存之道:
未知的世界是无解的,对成功的追求也是无知的,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敢于行走,勇于摸索,需要不断地向成功进行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