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强者都有着自己的一面手,即自己可以信赖的属下,只有有了为自己死心踏地做事的属下,有了自己的耳目,则可以让自己知道事情的底细,这样自己才能控制和影响一切。这是许多强者所深谙的道理。
一个能够成为一个自己圈子的人,绝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人就可以担当的。谁应当可以成为你的人呢?自己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数。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只有那些有文化、涵养、忠贞和才能的“士”才有资格成为你的人,才能成为你事业上的帮手,即你的“亲信”。
那些贪生怕死、唯利是图和追求富贵、享乐之人不能成为你的亲信。否则,当你一旦到了命运攸关的时候,你的这些所谓的亲信,会集体倒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包括那些知名人士也不例外,自己的缺陷并不是每个亲信所能容忍的,但这对一个深明大义的亲信来说,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如果你碰到一个斤斤计较的人,那么你就相当于埋下了大患的种子。当你失势时,有的亲信早已抓住你的中枢神经,甚至是私密生活,来了个匿名信,甚至有的直接拿了刀来提你的脑袋。这就不叫亲信,而是叫“大患”了,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另外,即使自己找到了所中意的亲信人选,也要讲一些方式方法,怎么想着让对方死心塌地追随你。在培植自己的人方面,清朝时期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堪称高手了。
民国年间,窃取到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很早就为自己物色了一批军事人才。其中,他觉得最为优秀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袁世凯为了让他们三人死心塌地、感恩戴德地跟随自己,他没有采用直接提拔的方式,而是想出一个考试选拔的高招:
有一次,袁世凯创立自己的新式部队时,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用各个协旅的首领时,袁世凯张榜告示:说要采取考试的办法来选取各协旅的首领。
每次考试,仅能录取一人。第一次组织的考试结果是王士珍考中。第二次组织的考试结果是冯国璋考中。这让在德国留学回国的段祺瑞非常着急:他一直以为自己是那么的优秀,却连续两次没有考中,对段祺瑞来说,只有最后一次的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的心里紧张不安,段担心自己万一再考不上,自己就要居人之下了,为此忧心忡忡。
当到了第三次考试前的那天晚上,段祺瑞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听见传令官来叫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一趟。段自然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前往袁世凯府。
到了袁世凯的府坻,袁世凯让他坐下,与他东拉西扯一番,说了很多不着边际和令段摸不着头脑的话。段临辞别的时候,袁世凯悄悄地塞给段一张满是字的纸,段当时很纳闷,心想这张纸是什么呢?又不能当面拆开看。于是,他急忙回到家中,赶快打开一看:心中大喜,原来这张纸上记满了第二天考试题目的答案。
段赶快背会了答案,在第二天考试时,段胸有成竹地作完了考卷。等考试结果一出来,段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旅的首领。
段非常感激这个具有知遇之恩的袁世凯,决心以生死效忠。
到了后来,他们三人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中坚人物,段曾向冯国璋和王士珍谈了自己当年袁世凯帮他考试过关的事情,仍激动不已,感恩有加。不料冯国璋和王士珍听了哈哈大笑,原来他们二人也是靠着袁世凯递给的纸条才考取的。
袁世凯此招非常高明,一举两得,既让那些没有考中的人心悦诚服,便于领导,还为他们三人提高了声誉,同时也让得到提拔的他们三个人对袁世凯感恩戴德。
培植自己的人需要技巧,同样的给予,不同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培植亲信,赋予别人一些财富和权位,决不可随意地给予别人,要他知道得到这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要让对方有一种忠诚和感恩,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忠。这是一种艺术的手腕,做好了确实效果会很好,会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为自己所用,所以强者的身边总不缺乏一些得力的助手。
强者生存之道:
培养自己的亲信,扶植属于自己的得力助手,这样不论何时,你总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一个强者纵然可以独当一面也不可能三头六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