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8600000021

第21章 三益里的四支笔投奔陈独秀

且说陈独秀在阴历除夕——2月19日下了那艘挂着“洋旗”的船,躲掉警察的追捕,终于踏上熙熙攘攘的上海,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这一回悄然潜逃,上海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光临。他叫了一辆黄包车,下榻于一家并不醒目的惠中旅舍。

连日奔波,受了风寒,他有点不适。稍事休息,他便朝五马路(今广东路)踱去。

在五马路棋盘街西首,坐北朝南,原本有一座两开间的中德药店。一年前,这里改换门庭,挂上了“亚东图书馆”五个正楷大字,装上了四扇玻璃门。门口一块小招牌上写着:“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西边的玻璃大橱窗里,陈列着《新青年》样本,还有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杨昌济著《西洋伦理学史》、《伦理学之根本》,梁漱溟著《新编印度哲学概论》等书。

陈独秀见到这些书,不由得感到分外亲切。推门进去,店堂里正坐着那回跟他同往北京、同住中西旅馆的汪孟邹。一见陈独秀突然出现在面前,汪孟邹惊叫一声:“仲甫兄!”

陈独秀朝他摇了摇手,汪孟邹会意,马上带他上楼,细细叙谈。

汪孟邹和陈独秀是密友,都是安徽人。早在1897年,汪孟邹人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求学以前,两人便已密切交往,后来汪孟邹成为有名的出版商,并与陈独秀结为莫逆之交。

1913年,汪孟邹听从陈独秀的主意,到上海开办书店——也就是亚东图书馆。

起初,亚东图书馆坐落在四马路的小弄堂惠福里。陈独秀以为缩在弄堂里,干不成大W。于是,汪孟邹鼓起勇气,盘下中德药店的房子,总算上了大马路。

亚东图书馆成了陈独秀在上海的一个据点。这家书店“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便全然由于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关系。

这一回,已经被免除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一职的陈独秀,在亚东图书馆楼上,跟汪孟邹说出了自己出逃北京以后的计划:到广州去!

在陈独秀看来,“广东人民性质活泼勇健,其受腐败空气熏陶,或不如北京之盛。以吾人现在之是想,改造广州社会,或轻易于北京,故吾人此行,殊抱无穷希望也。

邀请陈独秀去广州的是章士钊和汪精卫,到那里筹建西南大学。因此,这次陈独秀只是途经上海,小住数日罢了。

在惠中旅舍住了几天,北京警方似乎并没有派人追捕,陈独秀就搬到亚东图书馆来住。楼上有四间房,陈独秀和汪孟邹相邻而居,有时聊天,有时看书,不像旅馆里那么寂寞。

就在陈独秀托汪孟邹购买赴穗船票之际,忽于3月5日接章士钊从广州打来电报,说是因广州政潮突起,不宜办校,校址还是设在上海为宜,他和汪精卫不日来沪面商。

阴差阳错,原本只是路过上海的陈独秀,也就在沪滞留了。

亚东图书馆人来人往,非长住之地。何况陈独秀仓皇离京,家眷尚在箭杆胡同居住,不知那在屋前站岗的警察如何对待他的家眷。陈独秀希望在上海找一安静的住所,接来家眷同住,而且把《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

汪孟邹给陈独秀出了个好主意:柏文蔚在上海的公馆正空着——他被委任为“鄂西靖国军总司令”、“长江上游招讨使”,携眷上任,何不住到柏公馆去?

柏文蔚,当年的安徽都督,陈独秀是他的秘书长——“武有柏,文有陈”。陈独秀如今要住进柏文蔚的公馆,柏家当然一口应承。

柏公馆在何处?那便是本书序章中写及的周佛海之妻找到的第一个目标——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今南昌路一百弄二号)。那里是法租界。

这是一幢一楼一底的石库门房子。楼上成了陈独秀的卧室。那儿,原本是柏文蔚用的一张考究的大铜床,一只红木柜,一张大书桌,现在都由陈独秀使用。楼下的客堂间,也就成了陈独秀的会客室。

陈独秀是一位富有“磁力”的人物。在北京,他的箭杆胡同的家,高朋满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以及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那里的常客。

眼下,本来颇为冷落的柏公馆,由于陈独秀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常常坐着自己专用的黄包车来的,是《民国日报》经理兼总编、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

《觉悟》副刊在当时颇有影响,与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号称全国“三大副刊”。《觉悟》副刊登过陈独秀的文章,邵力子跟他算是“文友”。

邵力子的家,离环龙路不太远——法租界白尔路三益里五号(今西门路泰和坊)。“三益里”是因王姓三人出资建造的,“三人得益”,故名三益里。邵力子是个大忙人,所以包了一辆黄包车,总是来去匆匆。他在陈独秀那里坐了片刻,便要离去。他的杂务实在太多,不光是那张《民国日报》要耗去他大部分精力,而且他常常要到各学校发表演说。他甚至还担任上海河南路商界联合会会长之职,要参加上海市马路商界联合会总会的工作。他是上海著名的国民党党员。然而,他却倾向激进,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曾在《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发表《主义与时代》一文,声称:社会主义已在人们心目中有很大影响,“这决非单为好奇的心理所促成,实在是时代潮流中已有需要这个主义的征兆”。

也正因为他热烈赞颂社会主义,他跟陈独秀有着共同的语言,也就不时光临渔阳里二号。

来自三益里的“高朋”,不光是邵力子,还有他家斜对门的三位“大秀才”。

邵寓斜对门的三益里十七号,住着李氏兄弟。这“二李”的大名,在本书序章中已经提及——李书城、李汉俊。后来,中国共产党“一大”便是在李氏兄弟寓所召开的。不过,此时李氏兄弟尚未迁往贝勒路,而是住在此处——三楼三底的宽敞的石库门房子。

在笔者访问李书城家属时,其遗孀薛文淑如此回忆:

在三益里居住时,书城与外界往来甚少,不大出门,来访的人也不多,整天在家看书。汉俊则与他相反,每天都很忙。他住在旁边楼下,我住在中间楼上,常常能见到朋友们找他。经常来的多是与他年龄相仿、穿长袍的先生,也有一两位比他年长,还有两位剪短发、穿裙子的青年女性给我印象较深,但除了邵力子之外,其他来客我都不知道姓名。

我是刚从家乡(引注者:薛文淑为上海松江县人)到上海的,对外界一无所知,更不知道革命之类的事。但是我觉得汉俊的这些朋友很异常,他们在一起经常发生争论,有时像是在吵架,我以为一定是闹翻了,可是第二天这些人还是照常来,从表情上看不出有什么不愉快。

他们常深更半夜才出门,总是弄得声响很大。我对这些人的情况感到奇怪。曾对书城提出,但书城说“汉俊他们的事,你就不要去管”,可见他对汉俊的事是了解的。

书城早年投身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但他对以后袁世凯篡位、国民党的退让及军阀混战的状况深感失望,而将希望寄托在他弟弟身上。早年因家境穷困,汉俊从小就受到书城照料,并随他去日本读书。汉俊以优异成绩在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毕业后,因国内根本没有搞建设的条件,便从事革命活动,这些都是书城予以支持和鼓励的。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很刚直,脾气都不好,但他们之间却很友爱和睦,书城母亲的规矩很多,她特别喜欢清静,对别人走路的要求是“轻手轻脚”,说话的要求是“轻言细语”。我们全家一日三餐都是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大家都遵照母亲“食不言,睡不语”的规定,能够例外轻声说话的只有书城兄弟,他们总像在讨论什么似的,一般都是汉俊先说什么,然后书城点头表示同意,汉俊对他哥哥也十分尊敬。……

李书城家属赠给笔者一幅珍贵的照片——当年李家在三益里的合影。这张照片虽然残缺,但李氏兄弟都在画面之中。兄弟俩长得很像,个子相仿,都戴一副金丝边眼镜,但李书城留着八字胡,看上去比李汉俊老成得多——虽然他只比弟弟大九岁。

李氏兄弟乃湖北潜江人。父亲李金山是潜江县私塾教师,生三男四女,长子李书麟早逝,次子李书城便俨如长子,照料弟妹。1902年,十二岁的李汉俊在李书城的挚友吴禄贞帮助下,东渡日本。李汉俊极为聪颖,一口日语讲得如同“正宗”日本人一般。他还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尤其是德语,非常流利。

李汉俊最初喜欢数学,后来拜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帝国大学经济部教授河上肇为师,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当时,日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甚多,而他懂德文又使他可以直接阅读马克思原版著作。这样,李汉俊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者之一。

李汉俊衣着很随便,看上去像个乡下人。在上海,他曾去一家豪华宾馆看望一位德国教授,看门的印度人以为他是“瘪三”不许他入内。不料,他以英语向看门者说明来意,那位印度人吃了一惊,只得让他人内。过了一会儿,德国教授送他出门,一路上以德语谈笑风生。那位印度人方知自己“以衣取人”,看“扁”了来者,赶紧向他道歉。

李氏两兄弟之中,李书城不去环龙路渔阳里,而李汉俊则成了陈独秀客堂间里的常客。

李汉俊带来另两位“大秀才”拜访陈独秀。他们便是戴季陶和沈玄庐。

戴、沈、李乃《星期评论》编辑部的“三驾马车”。那时候,时兴“评论”。在北京影响甚广的,是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创刊于1918年12月22日。上海这“三驾马车”效仿《每周评论》,在1919年6月8日创办了《星期评论》。此后一个多月,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7月14日问世。在这些“评论”之中,《星期评论》的发行量最大,达十几万份。

《星期评论》的编辑部最初设在上海爱多亚路新民里五号(今延安东路)。1920年2月,迁往三益里李汉俊家,难怪有许多“穿长袍的先生”和“穿裙子的青年女性”常常进出李寓。与李汉俊同编《星期评论》的戴季陶,亦非等闲之辈。戴季陶本名良弼,又名传贤,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他比李汉俊小一岁,而经历比李汉俊“显赫”得多。李汉俊十二岁赴日,戴季陶十五岁赴日。戴季陶也是得兄长之助,才得以东渡。戴的长兄卖掉了土地,资助他从遥远的四川前往日本。事出意外,年幼的戴季陶途经上海时,被流氓盯住,抢去他的钱财。戴季陶痛哭流涕,幸亏一位四川同乡也去日本,看他实在可怜,带他踏上了东渡轮船。

囊中空空如也的戴季陶进入日本大学法律系,发奋攻读,学业优秀,日语流畅。富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他,发起组织留日同学会,小小年纪,被推选为会长。在艰难困苦之中,度过了留学生涯。

回国之后,擅长文笔的他,考人天铎报社当记者。由于文章出色,迅即升为主笔。他从“不共戴天”这一与“戴”相关联的成语中,取“天仇”为笔名,发表众多抨击清朝政府的文章。

戴季陶命运的转折点是1911年12月25日。这天,二十岁的他在上海码头,欢迎、采访自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心中无限敬佩。孙中山也看中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邀他去南京参加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和大总统就职仪式。

不久,孙中山赴日访问,戴季陶被任命为翻译兼机要秘书。从此,他成为孙中山的忠实门徒。

在日本,孙中山与许多日本重要人物密谈时,唯戴季陶在他身边。

此后,孙中山受袁世凯排挤,流亡日本,戴季陶亦侍奉在侧。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戴季陶被任命为浙江支部长。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出任大元帅,戴季陶被任命为大元帅府秘书长。

1918年5月4日,因桂系军阀操纵国会,决议改组军政府,孙中山愤然宣布辞去大元帅之职。

5月21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戴季陶同行。孙中山在上海先是住在环龙路六十三号。两个多月后,迁入华侨们集资购赠的莫利爱路二十九号(今香山路七号)住宅。“注释◆◆◆7”

于是,戴季陶也就在上海住了下来。他原本读过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当李汉俊在1918年底从日本回到上海,便与他过从甚密,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他们对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每期必读,商议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戴季陶的社会声望比李汉俊高得多、创办时由戴季陶任主编。

沈玄庐此人,年长于李汉俊和欺季陶七八岁。他本名沈定一,字剑侯,浙江萧山人。他当过清朝的官——云南广通县知县、武定知州、省会巡警总办。后来,他因帮助中国同盟会发动河口起义,被人告发,无法在国内立足,只得流亡日本。

在日本,沈玄庐研读各种社会政治学说之后,以为社会主义学说最为正确。这样,他开始钻研日文版的社会主义理论书籍。

1916年,沈玄庐回国,出任浙江省议会议长。

当《新青年》创办之后,这位当年的清朝“县官”,积极为之撰稿。

在戴季陶、李汉俊筹备创办《星期评论》之际,沈玄庐热心加入,成为“三驾马车”之一。

沈玄庐虽说年近四十,倒有许多天真可爱之处。比如,他主张平等,在家中要儿子、儿媳直呼其名,使他的许多朋友惊讶不已!

自从陈独秀住进了环龙路渔阴里,相距不远的三益里四支笔杆——邵力子、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便不断被渔阳里的“磁力”吸引过去了。

此外,还有一位常来拜访陈独秀的“笔杆子”,叫张东荪。他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余杭县人。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追随孙中山。1911年,与梁启超一起,在上海创办《时事新报》。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此后,他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公部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南下上海之后,与陈独秀有旧,故常来叙谈。此人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也读过一些日文版社会主义学说著作。张东荪回上海,依然主编《时事新报》。

不论是邵力子、李汉俊、戴季陶,也不论是沈玄庐、张东荪以至陈独秀,都曾在日本留学,都懂日文。这些“秀才”,最初都是从日文版的图书中,懂得马克思主义的。

同类推荐
  •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国与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展开的首次面对面的较量。本书以第一柏林危机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围绕杜鲁门政府的危机决策展开研究,主要论述危机的缘起和肇始、危机全面爆发和美国的初期反应、美国应对危机政策的形成、政策的实践与危机的化解。最后通过对危机事件和美国对策的再认识,反思美国在战后诸危机中形成的危机决策机制的特点以及决策机制演化趋势。
  •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以震撼政坛的四大腐败案为例

    本书以“战后四大腐败案”为例,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评述。
  •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

    本书从1956年至1982年就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与开创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和关键事件作了再现和分析,理清了道路发展的历史逻辑,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
  •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决定成败

    安全于小事,安全问题大于天。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保障,更决定着大到事业、小到每件事情的成败!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无论是对于集体,还是对于个人,安全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要把握方向做好大事,对于每一件事关安全的“小事”,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高度落实,才可能最大程序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只有真正认识到“安全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认真实践,所有的工作才能有保障地得以实现。
热门推荐
  • 魔剑逆天

    魔剑逆天

    上古之时,诸神为争万一之机会,征伐于九州之地,致六道崩坏,轮回不存,有大能者不忍九州黎民受此业力,以无上法力封印九州大陆,是为放逐之地。九州诸国并立,唐宋明汉执其牛耳,下辖诸侯,各统诸邦。汉辖小国曰兴,兴国太子苏晓,剑眉星目,五行俱全,修至武尊之后不得寸进,然兴国踞广袤之地,引他国觊觎,终起战火,苏晓之父为护苏晓形神俱灭,苏晓之母梦情遭赵国囚禁,苏晓一夜白头从此入魔,铸剑紫辰星列,踏上漫漫征程……又有佳人段嫣然,自幼定亲于苏氏,遭逢大劫不离不弃,是为魔后……
  • 国民天后:男神,别任性

    国民天后:男神,别任性

    一次意外,她不小心扑倒了他,从此两人的命运就似紧紧纠缠。“知夏,站那么远干嘛?过来。”他轻笑招手。“那,你先保证你别任性。”“好。”嘴角勾起腹黑的笑意。一步步挪过来的她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某男神压在了身下。“你说话不算话!”她悲愤了。“没办法,谁让你说我任性呢?”
  • 绝世奇才修仙录

    绝世奇才修仙录

    惊人的机遇、才情让周麒拥有了堪称“妖孽”的修炼资质!更是以超越一切的速度达到了巅峰!但却因为一个魔宠而引发了东西方的大战。将天斗破,将天道摧毁!万物皆灭!就在宇宙将要崩溃的时候……
  • 南宋芝麻官

    南宋芝麻官

    身为一个资深吊丝,张卫知女神就是用来看的,无意之中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有熟悉的世界,张卫发现原来吊丝也可以牛的上天!芝麻官又怎么样?
  • 绝世大天尊

    绝世大天尊

    悠悠千古,颠覆了众生岁月;亿万星河,掩埋了至尊红颜。苍生大道前,众生皆为尘土;时空寂灭处,万物瞬间沧桑。九世轮回,携大造化降世的少年,能否在这茫茫尘世间,斩灭虚妄,破灭六道,踏出一条通天之路?!一个少年身负宿命,走向尘世,而故事便由此揭开……
  • 逆天重生,废柴二小姐

    逆天重生,废柴二小姐

    ◆龙衣,前世是最出色的佣兵,穿越到龙家最盛名的“贱骨头”身上。出生时,拥有天下罕有的地灵根,却在九岁时,被继母无情抽取,险死还生,融合在龙家另一个天才少女的龙菱身上。宅门深深,家族倾轧。原本应该是天才卓绝、耀眼光芒,却沦为一个低贱无比,人人可欺的贱骨头!新生的她,凌厉强悍,破茧重生后,悍然反出龙家,昔日所受羞辱,他日必百倍偿还。◆端木琉,霸道肆意,妖界最负盛名的妖尊,却虎落平阳,流落到小小的龙城。妖力未复,不能变成人身,更可恶的是还被一个丁点大的小女孩抓住。“这条狗真心不错,在魔兽森林里可以栽培为猎犬。”一个九岁女孩扑闪着眼睛,淡淡说道。狗?他几乎要气晕过去,他是妖族最高贵的啸月狼族!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 姜依凝

    姜依凝

    无论是谁,都将被青史杜撰。她在历经凡尘俗世后,归隐百年。百年后,无意间竟然从说书人口中听闻自己的故事,故事结束,说书人道了一句:“真是罪孽深重。”她冷笑一声:“不曾想后人口中我如此罪孽深重。”而整个故事的详情只有身为故事中的人才能明了。『一纸流年歌词,侵权致歉』
  • 快穿之爸爸妈妈我爱你

    快穿之爸爸妈妈我爱你

    “我们不是分手了吗?”“没有啊,什么时候分手的,我怎么不知道。”mdzz,前一阵要哭要闹不分手就寻死的人到底是谁。“孩子给你,我走。”“走哪去啊,老公,你讨厌,人家只是跟你开玩笑,你坏坏。”话说,不离婚就要自杀跳楼的到底是谁。总结,上辈子女主对男主不好,这辈子想吃回头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七龙珠之穿越二次元战记

    七龙珠之穿越二次元战记

    一个高中生,在看龙珠时无意中穿越到龙珠超的世界。然后,又到了其他二次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