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力的原则和方法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进行观察时要告诉幼儿观察些什么。观察的目标越具体明确,观察效果越好;漫无目的地观察容易受到与观察无关的刺激物所干扰。究竟怎样才算是观察目标明确?什么是漫无目的地进行观察呢?下面的观察活动有助你辨别出两者之间的分别。
〔观察活动〕
成人让4岁的幼儿观察食物经煮熟后在外形上所起的变化。以下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时的两个不同的指示。哪个指示看来观察目标明确?哪个看来漫无目的?试分析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指导(一)
成人说:“这里有两只大小一样的虾,请小朋友留心看着我把其中一只虾放进锅里煮的情形。等会儿,我会请你们把看到的说出来。”于是,成人待虾煮熟后,把它捞出来,和那只还未经煮熟的虾放在一起,然后问幼儿:“你们看到了什么?试着说一说。”
指导(二)
成人说:“请大家看清楚,这里有两只虾。试比较一下两只虾的大小是不是差不多?颜色是不是差不多?我会把其中一只虾放进锅里去煮熟,你们猜想煮熟的虾,在外形上会不会有所改变?颜色会不会有所不同?”于是,成人待虾煮熟后,把它捞出来,和那只未经煮熟的虾放在一起,问幼儿:“请你们告诉我,这只已煮熟的虾,在外形和颜色上有没有改变?有什么改变?”
显然,指导(二)所给予的观察目标较指导(一)明确。指导(二)明确地向幼儿指出要观察虾经煮熟后在形状和颜色上的改变;而指导(一)只是告诉幼儿留心看着成人把虾放进锅里煮的情形,却没有要求他们看些什么。由于指导(一)没有给予明确的观察目标,幼儿便会各自把观察焦点放在不同方面,有些幼儿可能会集中看老师把虾放入锅里的动作,有些幼儿可能会注意水蒸气向上升的情形,有些幼儿甚至会联想自己吃虾的情形等。这样就变成漫无目的地观察。幼儿观察的特点之一,便是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而转移注意目标,要是观察时漫无目的,就更不知道要观察些什么了。
观察的对象要有吸引力
如果要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激发起他们积极去观察某些事物的愿望,就必须使其所观察的事物本身具有吸引力,从而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这样,幼儿就会怀着兴趣进行观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如果让幼儿观察的事物过于简单或者是他们已经十分熟悉的,他们会觉得厌倦,提不起兴趣去观察;相反,如果所观察的事物过于复杂、难度太大、与幼儿以前的经验距离太远,他们会因得不到成功感而减低观察的兴趣,甚至加以回避。
指导幼儿掌握观察的方法
幼儿观察的特点是不够细致和全面,容易出现遗漏的现象,那么便要针对这些特点,通过语言的指示,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包括指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例如,从上至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等),以及提示幼儿注意哪些重要的特征。以观察鸭的外形为例,可以提示幼儿先看看鸭的整个外形,然后顺序注意鸭的嘴巴、脖子、体型、脚、等等。
鼓励幼儿独立地观察
幼儿观察的特点之一是不够独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成人要引导幼儿进行独立的观察,即让他们学习靠自己去看、去寻求答案,而不是仅靠教师传授、把答案告知他们。例如,成人想向幼儿解说小鸡是怎样的,可以先向幼儿这样提问:“今天我带了一只小鸡回来,你们留心看看,小鸡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是怎样的?请你们把看到的都画下来。”采用这个方法,既可向幼儿提出要观察的目标(即小鸡的外形、毛色、嘴巴和脚的形状),也可让幼儿有独立观察的机会。待幼儿各自观察后,成人可以再把资料综合起来,向他们解说。
相反,如果成人急于要幼儿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便会减少幼儿独立观察的机会,例如让幼儿围着观看一只小鸡,并向他们解说:“大家看,小鸡的毛是黄澄澄的,嘴巴尖尖,脚没有趾蹼……”这样,幼儿的观察力便难以有所进展,因为他们未经自己独立观察而只是听着成人的描述。
因此,成人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成人必须重视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
培养婴幼儿观察能力
孩子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不断观察,虽说有眼有耳就能看到听到,但并不表示你就具有观察能力。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些孩子能在脑子里留下准确、完整、丰富、深刻的印象,有些孩子却只有残缺不全甚至错误的印象。由此可知,观察力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培养。
观察是知觉与思维结合的积极的活动。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智力开发的重要内容。父母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激起孩子的观察欲望
人们的观察能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要想有满意的观察效果,首先要有主动的观察欲望。在生活中,对许多奇特的现象,有些人视而不见,习以为常,而有的人却能从中发现深藏的奥秘。
对孩子来讲,不必强调他的观察是否全面细致,主要是要激发他的观察欲望,不要懒惰,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肯定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有利于激发观察兴趣的环境,孩子的观察对象是以动为主的。如果让孩子观察盆景,不到一分钟就厌烦了,而若观察金鱼,可以持续五六分钟。所以让孩子观察的对象,要有具体、生动、活泼、好看、好玩、好听、好尝试等特性,既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又有利于促进发育身体健康。
观察目的要明确
在季节变换时带孩子去田野或公园,和他一起“找春天”、“找冬天”,观察天地、山水、动物、植物的变化;可以引导孩子对一些事物进行比较,加以区分,如牛、马、驴的异同,鸡、鸭、鹅、雁的异同等。
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可拘泥于一种,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如给他讲盲人摸象的故事,使他懂得从部分到整体或从整体到部分有步骤的现象。
家长可在家里做种子发芽实验引导孩子对植物的发芽、长大、开花、结籽过程做长期持续的观察,并启发孩子动脑筋,对观察的结果多问些为什么。
有些事情还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在操作中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性质,从而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提高观察力的方法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的活动,观察的能力叫做观察力。良好的观察力应该是既能够把握事物这一整体,又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细节特征。
譬如,观察一条金鱼,既要能看到鱼的外形:头、身、尾、鱼、翅,又能看到金鱼的嘴、眼等这些细节特征。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譬如在观察大象时。应该指导孩子先观察大象的头,然后再观察大象的身体、尾部和四肢。
首先,观察的顺序可以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也可以是从近到远,从整体轮廓到细节特征等等。
其次,要指导孩子比较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鸡和鸭子有什么不同?”“马和牛为什么不一样?”“苹果和香蕉最明显的不同特征是什么?”等等。
进行比较的物体应该是孩子比较熟悉的。开始只要求孩子能找出明显的不同或相同之处即可,以后逐步地要求孩子找出更多更细致的特征。最后,还可以让孩子画下他比较感兴趣的、喜欢的东西。为了能够画好,孩子就会很仔细认真地观察。另外,还要让孩子去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了”。实际上拼图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最好的游戏。
中国有句古话,“留心处处是学问”。确实,在我们的鼻子底下——就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因为任何看似简单的工作,都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譬如拿铁锹铲土,一个简单动作却包含了杠杆的物理原理。
任何知识都包含无穷无尽的学问,都有值得探究的广阔领域,关键就在于是否善于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淘出真金或者从一个动作、一个现象中得到启发,做出创造和发明。观察,无疑是打开创造之门的一把钥匙。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我们就有可能从身边小事中发现惊天动地的原理,发明影响人类的创造。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诺贝尔是瑞典的化学家,他最早发明了硝化甘油。但硝化甘油存在不少缺点,在强烈震动之下会引起爆炸,为此造成巨大损失,也引起人们对炸药的恐惧。
诺贝尔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那些日子里,他经常心情沉重地在野外漫步,边走边思考心中的问题。有一天,诺贝尔在野外散步时,一辆装满硝化甘油炸药的马车从他身边经过。他吃惊地发现炸药罐已经在运输途中被震破了,硝化甘油正在向外流淌,但是它竟没有爆炸,也没有一滴炸药流到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诺贝尔仔细观察着,原来在炸药之间有一种东西。他连忙请教赶车人,赶车人告诉他这是硅藻土,塞上它,可以防止炸药罐震破。即使震破了,流出的炸药也不会到处乱流,引起爆炸。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炸药科学重大发展的奥秘竟在这位普普通通的赶车人的经验里孕育着。
诺贝尔猛然间心头豁然开朗,他想,这分量很轻的硅藻土,有很强的吸引力,假若让硝化甘油吸收在硅藻土里,不就成了固体炸药吗?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用一份重的硅藻土,去吸收二份重的硝化甘油,终于制成了运输和使用都很安全的固体烈性炸药。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神秘而美丽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神奇而美丽的现象,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观察,好的观察力犹如为孩子添上一双慧眼,一双懂得去观察美丽与奥秘的眼睛。
提高注意力的方法
注意是学习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每当人们周围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的时候,他的感受器官便会动员起来朝向这一刺激,以便更好地感知它、探究它、判明它;同时,它们又通过感觉神经不断地向大脑发出报告,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使其他刺激在大脑中的印象黯然失色,以保证注意的客体在大脑中得到更清楚的反映。
幸运而又遗憾的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对感官的刺激纷至沓来,使孩子目不暇接、耳不遑听。这就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妨碍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影响他们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清楚的、深入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帮助孩子们调控他们的注意,使它能够根据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这种调控注意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力。
怎样才能提高注意力
要随时明确注意的目的。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即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做主观努力的无目的的注意,例如,强烈的音响、变幻的灯光、新鲜的环境等都自然而然地会引起注意,不需要主观努力指向与集中;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即主动的、需要做主观上的努力的有目的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使人能够从众多的外界刺激中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注意对象,并对其实现注意的指向、集中与保持,从而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与行动目标。因此,要努力增强孩子注意的目的性,通过语言信号系统自我下达注意任务,训练孩子善于把感觉和思维调遣、集中到当前目标上来的能力。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达到了如醉如痴、忘情忘我的程度。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有时疾病已折磨得他不省人事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这就是因为“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统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明确的目标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单一的、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生活中的其他刺激在感官、神经和大脑中的反映都被抑制了、淡化了,以至于达到了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程度。
要努力培养对注意对象的兴趣
饶有趣味的事物,会引起情不自禁的注意。例如,悠扬悦耳的音乐,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华美的衣着,姣好的容貌等等,很容易吸引人们去顾盼或倾听。但是,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自已原本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做的事。这时,我们就必须努力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事情上来。但要长时间地迫使他们注意枯燥无味的事物是很困难的,这种有意注意难于稳定、持续,因此,要设法唤起孩子对必须注意的对象的兴趣。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他能对喧闹纷争的社会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就是因为他鄙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官场、仕途毫无兴趣,宁愿归隐田园,而在躬耕之中,他对“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田园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在初学某种知识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对这种知识的陌生而感到枯涩艰深,但只要坚持学下去、钻进去,就会逐渐品尝到发现的喜悦,体验到探求的乐趣,于是兴趣渐浓,注意力的集中就不再费劲,原来迫使进行的有意注意就渐渐转化为乐此不疲的无意注意了。
要有意识地经常进行调控注意能力的训练
可以经常提醒孩子集中精力注意某一事物,目不斜视,耳不旁听,力求在大脑中只形成一个兴奋中心。过一会儿,再把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别的事物上,而置原来的注意对象于不顾。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提高他们调控注意的能力。毛泽东年轻时为了培养注意力,常特意到闹市中去读书,要求自己做到身处闹市而不闻喧闹之声,专心致志于书本。这就是一种提高注意力的有效训练。常此练习,就会使自己的注意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集中,又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及时地转移。
魏格纳说得好:“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一切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注意的集中与稳定是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调控注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