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述和分析世界大势的时候,人们使用了秩序、体系、格局等名词,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国际关系的基本现状和走向。
世界格局和时代。
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涉及全球范围的基本矛盾和力量对比关系以及整个战略形势的走向。不同之处在于格局说的是由力量对比关系决定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安全结构和基本政治经济关系,是具有全球意义和影响的战略关系现实,属国际政治范畴。而时代则是基本矛盾分析而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方面的特点和走向而作出的对于历史发展时期的一种价值判断,大致是属于观念、意识形态范畴。
世界格局和世界秩序。
格局是现存的世界各国之间在一定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安全关系和安全结构的现实,是一种体制结构。而“秩序”则是对这些现实重大利益冲突和关系的调节机制。它解决的是这个世界体制应该如何运转才能对各国公平合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范围内和平发展的机会。秩序是一种包含着目标模式的调节机制,它是一种法律机制和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合理的协商处理各种危机的程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家组织等。
两个概念都含有以各种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力量对比为基础形成的国际体制的意义。两个概念在侧重点上则有所不同,格局强调客观形成的安全势态和相应的战略关系;而“世界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立的国际安全的政治的、经济的运转机制。因此,各国对世界格局的认定几乎相近或相同,但是对同一世界格局应该有的“世界秩序”的设想却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各国是根据本国的安全和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现实的分析来提出不同的世界秩序设想,如:中国基于自己的战略分析和实际处境,以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基本利益为前提,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基础上的世界政治新秩序的设想;而美国也提出了包括“国际主义”、“制止侵略”等一系列内容的“世界新秩序”的看法;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各有其自己的主张。
世界格局与体系(或体制)。
这两个概念内涵大体相近,只是“体系”或“体制”一般用来描述已经确立的世界格局和在此基础上的秩序。
作为世界大格局,它必定有几个主要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并形成相互之间的对比和配置关系。几个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构成的大格局的战略力量支撑点就是所谓的“极”。
所谓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简言之,世界格局描述的是国际关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短时间内的既成事实,各种角斗力量间暂时的平衡。
某种格局一旦形成,就具有这些特征:因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也随之变化;国际关系主体(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实力构成世界格局的基础;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世界格局是一种不稳定的、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在国际关系中一般世界政治关系和世界经济关系非常密切,通常说世界格局主要合指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格局。而军事格局主要指各国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比或者实际对立的状态,它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但不是唯一因素,其他如文化力、科技力、民族精神等都可能影响国际格局的形成。比如,一个国家可能是军事弱国,但可能是外交大国、文化大国,其他国家也不能予以小视,在国际关系中也是力量的一极。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国力大大削弱,军事力量也几乎消耗殆尽,但是仍然作为大国缔造了联合国;还有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并不强,但是因为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武力,各国不容小觑,所以号称富国俱乐部的原“七国集团”也把俄罗斯拉进去,现在被人们称之为“八国集团”。
另外,世界政治格局并不和世界经济格局保持完全一致。在一国之内,经济地位决定政治身份,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和经济互相支持,政治就是为谋求经济利益服务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调整。但是世界关系中,经济大国却未必是政治大国,经济实力不能直接转化为在世界的政治实力,因此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可能是完全迥异的。
所以,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一超多强”。从战后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格局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以美国为首、以美元为基本货币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过去和现在都在给世界制定和修改经济制度和规则。尽管欧盟崛起、日本强大、苏联也一度试图以高速发展来调整现状,但是世界经济格局仍然没有多大变化。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从“两极格局”到“一超多强”的演变。“两极格局”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冷战对峙为基本态势。1991年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溃败解体,世界上极少国家仍然坚持社会主义,但是也在进行市场经济和学习世界政治文明的改革过程中,世界各国经过短暂变化调整关系,形成了以美国为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和集团争强的政治格局。尽管中国领导人主张中国是世界的一极,从而使世界格局可能趋于多极化,但是还有待时日。
世界格局通常是由世界体系表现出来。有时候甚至两者通用。所以当问及世界上曾经出现过哪些世界格局,就可以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冷战后体系、反恐体系等几个阶段。
但是,描述“世界体系”却不能和世界格局完全同义。世界体系着眼于历史发展及其过程,是在一种较长时段对世界状态的把握,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动态关系的综合物,它甚至被用来表达一种经济形式、经济力量或者科技力量对世界生活的渗透、整合和调整过程。沃伦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和弗兰克的“依附理论”都探讨了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过程和趋势,以及它对整个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调整、定位效应。相反,世界格局是指各力量对峙形成的既定结构。
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对世界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比如可以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也就是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而从历史的根本动力或者深层因素来分析构建在社会体系之上的格局或体制,可以用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
我们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我们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换个角度看,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六个要素: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以及资源禀赋;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军事力量。多维度并重、动静态结合、损益量比较、内外因兼顾,应成为思考世界格局这一宏大问题的基本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