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诠释品位
人们都崇尚礼尚往来,在交际场上礼物是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
送人礼物可能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愿望,也可能是为了让受礼者感受到温暖之情,还可能只是为了尽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什么人送什么礼”,一个人所赠送的礼物,往往代表了一个人选择表现自己的方式,以及他本人的兴趣和品位。
拍卖礼物
这种人很重情义,总会在恰当时候拜访别人,虽然也许并不那么想念对方,但希望能被对方一直惦记。他们总想展示出自己收入颇丰,而且在时尚上并不落伍,所以他们理想中的礼物是有品位,而且有纪念价值的。
虽然他们所送的礼物看起来很贵,但实际上只花了原价的几折价而已,也许礼物还有些肉眼看不到的瑕疵。
在大拍卖时购物,是一种不需要投资太多就能够回收的方式,这也反映了这种人的精明。
自制礼物
这种人做事用心,而且喜欢拥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们总是额外花工夫做些特别的东西。虽然赢得的赞美不见得多,但他们认为和欣赏自己的人一块儿分享劳动的成果是件很幸福的事。在他们眼中,礼物是一种“特殊语言”,传达的是自己的品位及对对方的在乎和认识,他们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待人十分真诚。
实用型礼物
这种人重视的是礼物的实用性,而不会过多考虑其品牌与包装。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标准拿来用在给别人买礼物上,因此常常让对方哭笑不得。尽管如此,他们往往否认自己是个现实主义者,而只是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识而已。
浪漫型礼物
这种人在俘获到异性的心或自己的心被某个异性掳获时常会送给对方一些类似心形气球的浪漫小礼物。不过,他们的罗曼史经常和他们特别奉送的气球一样,在平静中慢慢“丰满”,却在瞬间爆炸式结束。他们是那种令人迷恋的人,但没办法在经过几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会,与对方携手再上新台阶。
幽默型礼物
这种人可能会送人一朵美丽而茎长的花来代表自己的感情,不过这朵闻起来不像玫瑰的花,却会喷出水来。别人总期待他们送这样的礼物,而他们也从不令对方失望。虽然他们十分热情、敏感,但却不擅长表达自己真正的感情。他们总是先逗对方笑,其实是希望对方笑完之后,会接受自己严肃的一面。
自己想要的礼物
这种人视野短浅,老想着自己,懒得花时间去考虑一份对方想要的东西,所以就买了一份自己想要的礼物代替。因为他们有自信、凡事顺遂,似乎总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无法了解,别人为什么不那么喜欢自己送的礼物。
循环型礼品
这类人认为,送礼该“内销转出口”由家里开始,因此,他们快速扫描,看看是否有自己用不着,但仍相当美观的东西。他们之所以这样想,无非是希望替自己省点儿钱。但是,受礼人一旦发现,便会有接受“救济或赈灾”的感觉,因此很可能非但不领他们的情,还对他们产生反感。
换手型礼物
这种人很可能送男性朋友一件花哨的女性睡衣,或送女性朋友一瓶昂贵的刮脸后使用的护肤液。他们通常只想到自己,觉得自己在对方心目中非常重要,因此他们为对方买了一件让他能转送给自己的礼物。外表看来,他们似乎刻意凸显自己的重要,不过私底下他们是满意对方的。他们是那种“我请客,你掏钱”的人,他们知道对方面对自己所买的礼物时,必然有转赠的行为,所以,常挑自己心爱的东西,在赠送的那一瞬间,就知道礼物要重新回来。他们算得上是谋略家,但因为工于心计,常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奢侈型礼物
虽然送礼者可能分不出流行和落伍,有品位和没品位,但他们喜欢做事大方,想用出手阔绰来弥补不识货的缺陷。受礼人会一直记得他们大方的行为,不过他可能会拿礼物去换多样其他的东西或回收现金。
植物礼物
这不仅可以反衬送礼者的美学观,还可以看出他们总能将自己置于能进能退位置的机智与圆滑。如果急着取悦他人,但一时又无法确定自己的判断,就适合选择植物。植物是一种中性的礼物,这使送礼人不会冒犯任何人。而且至少在开花结果时,受礼人便会想到送礼人。
不合适的礼物
这种人有时会买一瓶昂贵的酒,送给一位滴酒不沾的人,或送一盒巧克力给对巧克力过敏的人,他们送礼似乎并非出于真心,而是尽义务甚至好像是为了报复对方,表达心中的愤恨。有时这种方式还真有利,一些灵活的人就用它来达到一些特殊的目的。例如,有人在给他爱唠叨的八十多岁的岳母,送一本《性爱之乐》后,她就不再打电话来了。
此外,具体的礼物品种也能传达出一个人想要传达的信息。
送食物
送人食品,针对的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表示送礼人希望受到这一整家人的欢迎。因为食品在一般家庭中使用频率较高,所以送礼的人多半熟悉对方的家里情形,希望借助浓厚的关怀情意,获得对方家人的喜爱。
送衣服
衣服一般送给感情亲密的人。送这类礼物的人,表示想与对方保持亲密关系,想让对方明白他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是拉近与人距离的一种方法。
送领带、袜子
虽然是领带、袜子属于服饰方面,却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礼品。送这种礼物的人,通常比较独断,希望对方配合自己的喜好。
送酒
喜欢送酒给别人,表示这种人对其家族中的男性特别重视,想要博取这家主人的好感。通常在工作上,他们也常会借送酒来表达对受到照顾的感谢,另外酒也是商场上寻求照顾的工具。
送特产
赠送各地的特产给别人,表示送礼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努力想要使对方喜欢而受感动。这种人往往不满意平凡的事物,有强烈被注意的欲望。
送礼是一门学问,会送礼的人可以获得别人的欢心,而会观察送礼的人则能看穿人心。
打招呼传递心声
人们在与人交往时,一般比较重视外表的修饰打扮。其实,在人际关系里“打招呼”,可以说是心理上的“打扮”。打招呼时给人的印象,直接影响到他人对此人的评判。
有时候,即使是一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打招呼,也能给我们提供了解对方内心的机会。
通过观察人们打招呼时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见面的时候,如果先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然后再与其握手的人,对对方怀有警戒心理,同时他们这样做还表示想使自己占据优势,而使对方在心理上屈居下风。
凡是不敢抬头仰视对方,完全回避对方的目光而深深鞠躬行礼的人,多数是在对方面前感到自卑。
见面时,有意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再打招呼行礼,是对对方保持戒心或表示客气。
虽然不是初次见面,但始终千篇一律,用老套的话向人打招呼或问好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防卫心理。
虽然只是第一次见面,但打招呼时边碰对方肩或手,边说“您好”,这种人很热情,有着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但这种打招呼很可能只是要套套交情,与之近乎点,以表示自己的热情大方。
初次见面就走到几乎能触碰到对方的肩膀的距离再行鞠躬礼的人,是想将当时的气氛引向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见到熟人边走边举起手打招呼的人,一定是急于赶路,或者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着处理。也许是上班就要迟到了,也许是家里的水管漏水了,总之,他的心情是急躁的。
在晚会上和不相识的人一个劲握手的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
心不在焉、甚至有些垂头丧气地与人打招呼的人,要么心情极度低落,受到了挫折与打击,要么就是在思考问题,再不就是他有点讨厌打招呼的对象,与之打招呼只是因为面子问题。
打招呼时明眸善睐、神采飞扬,不用说,此人肯定碰到什么好事了,要不,怎么老咧着嘴笑呢?
打招呼时,和他人保持的距离,也能反映出当时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人们会靠近自己有好感的人,对没有好感的人则不想靠近,甚至离得远远的。这样在不自觉中人们就控制了自己与他人的距离。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比一般要求的距离更靠近来跟别人打招呼的人,表现对对方有好感,强烈希望与之接近,以与其进行密切的交往。
相反,很不自然地保持距离向他人打招呼的人,可能是因为某种理由对对方敬而远之。
不论对象是谁,常常和人靠得很近的是个性外向的人。这种人为人开朗,对自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很有自信,比较喜欢团队工作。
相反,习惯和人保持距离的人个性内向,自信不强,喜欢个人性质的工作。此外,对习惯、传统和权威很软弱,但会对弱者或地位低下的人摆架子,有可能是权威主义者。
此外,从与人打招呼时的常用语言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
常以“喂!”开头的人
这种人快乐活泼,精力充沛,渴望成为榜样或模范,生活上则希望成为时尚的先锋,他们喜欢人们说他们懂得享受生活,会过日子。他们性格直率坦白,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幽默感,还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
常以“嗨!”开头的人
这种人腼腆害羞,想象丰富,追求尽善尽美,经常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做出新的尝试,因此极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创新对他们而言,等于是无谓的牺牲。他们好像在印证那个说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卧室度过的科学家的话一样,宁肯同心爱的人待在家中,也不愿外出消磨时光。
常说“你好”的人
这种人头脑冷静得近乎于无动于衷,但事实上哪怕是一般的约会,他们也会严格遵守时间,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按部就班,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希望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他们从不盲目冒进,更不喜欢大惊小怪,因而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常问“怎么样?”的人
这种人自我显示欲强烈,哪怕是在舞厅也希望能独领风骚,利用各种机会出尽风头。如果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他们则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行动之前,喜欢反复考虑,不轻易采取行动;一旦作出选择,就会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圆满完成,决不罢休。
常问“有啥新鲜事?”的人
这种人雄心勃勃,凡事都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究竟。他们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并乐此不疲。他们办事计划周密,有条不紊,而且从不随便表态。
常说“过来了呀!”的人
这种人办事果断,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好冒险,不过能及时从失败中吸引教训,所以,常有所获。
常说“看到你真高兴。”的人
这种人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谦逊,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而不是冷眼旁观。他们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与他们相处,大家能收获快乐,所以他们常是外出旅游的好伴侣。缺点是他们常常沉浸于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当然以上的分析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情况而有一些例外,但大体上应该是准确的。
握手探知心情
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人们见面时首先要相互致意,以表示对彼此的尊重,通常称之为打招呼。世界各民族由于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不同,其招呼的礼仪也不尽相同,有点头、握手、拥抱、鞠躬等等。但其中最为大家推崇的是握手礼。
据说,握手的动作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手里经常拿着棍棒或石块等武器,准备去狩猎或打仗,当在路上碰到不属于自己部落的陌生人时,如果双方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掌心,以表示亲近、问候之意。
这样,以掌心接触表示友好的习惯便沿袭下来,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握手礼节,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握手——这种礼节又被人们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它除用于见面致意和问候外,还可以作为久别重逢或多日未见的友人相见或辞别时的礼节,习惯上还是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美国心理学家伊莲·嘉兰在一本书中指出,一个人与别人握手时所采用的方式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具体地说,就是可以通过握手的方式,了解对方心理的微妙变化。
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现象,就是透过手的温度状况来判断。原来在人类的身体中,当发生恐怖或惊吓的感情变化时,跟自己无关的自律神经意识,它会突然活动起来,并引起呼吸的紧张、血压与脉搏的变化,或是汗腺的兴奋等状况。倘若跟对方握手,而发现对方的手掌出汗时,这就表示对方的情绪高涨,也可以说是失去心理平衡的象征。
握手时,手心出汗的人。这类人大多属神经类型,他们在握手时,非常紧张,掌心有些潮湿,表面上看,他们态度冷淡、神情漠然,看似平静,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极不平静的。只是他们懂得用各种方法,比如说语言、姿势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避免暴露一些缺点或弱点。他们看起来是一副非常坚强的样子,所以在他人眼里,他们就是一个强人。在比较危难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把他们当成是一颗救星,但实际上,他们也极其慌张,甚至慌乱的程度比其他人还要严重。
握手时,手心干燥的人。这类人通常比较沉着内敛,个性属于有耐力但顽固,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在一项科学调查报告中,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曾建议警官们:盘问有嫌疑的人时,尝试跟对方轻松地握手。刚开始时要轻微地握,而每次接触到核心时再说:“我们慢慢来吧!”本来干燥的手掌,如果开始有汗水的话,可能就是罪犯。
另外有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握手的力度也能传情达意。
握手时如果力量很大,甚至让对方有些疼痛的感觉,这种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但这种握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又说明了握手者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煽情。同时,他们的性格也是坦率而又坚强的。
握手时软弱无力,好像只是为了应付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表现出完全被动姿态的人,他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们做事缺乏果断、利落的干劲和魄力,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可实际上,其他人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将他们忘记。
握手时只是轻轻的一接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这种人多内向,他们时常悲观,情绪低落。
绵软地和别人握手,则表现为一种标准的中国风格——后发制人,遇事让三分。
握手时力度适可,动作稳实,双目注视对方的人个性坚毅坦率,有责任感而且可靠、思想缜密、善于推理,经常能为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每当困难出现时,总是能迅速地提出可行的应付方法,能够轻易获得他人的信赖。
同他人握手时在不知不觉中加大力气。这种主动的力量,表明他对同对方的相识,感到很兴奋,希望能继续同对方交往。所以,从握手的力量感上,也能表现出他交往的诚意和信任的程度。
过分殷勤地同对方握手,则表示个人目的性可能很强,会奉承巴结人。如果用卑谦的神情一再同对方握手,表明这个人怀有某种目的,因为握手不过是一种礼节性接触,过分看重这种接触,可能是有弦外之音了。
握手时显得不积极主动,手臂呈现弯曲状态,并往自身贴近,这种人多是小心谨慎,封闭保守的。
握手时显得迟疑,多是在对方伸出手以后,自己犹豫一会儿,才慢慢地把手递过去。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况以外,在握手时有这种表现的人,多内向,缺乏判断力,不够果断。
握手时握持对方久久不放的人情感丰富,喜欢结交朋友,一旦建立友谊,则忠诚不渝。同时,这也是一种测验支配力的方法。如果其中一个人先把手抽出、收回,说明他没有另外一个人有耐力。相反,另外一个人若先抽出、收回手,则说明他的耐心不够。总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胜算的把握就大一些。
握手时只用手指抓握住对方而掌心不与对方接触的人个性平和而敏感,情绪易激动,不过,心地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握手时紧抓对方,不断上下摇动的人极度乐观,对人生充满希望。他们以积极热诚而成为人们爱戴倾慕的对象。
用双手和别人握手的人,大多是相当热情的,有时甚至热情过了火,让人觉得无法接受。他们大多不习惯于受到某种约束和限制,而喜欢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们有反传统的叛逆性格,不太注重礼仪、社交等各方面的规矩。他们在很多时候是不太拘泥于小节的,只要能说得过去就可以了。
把别人的手推回去的人,他们大多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御心理。他们常常感到缺乏安全感,所以时刻都在做着准备,在别人还没有出击但有这方面倾向之前,自己先给予有力的打击,占据主动。
通过握手,可以了解人的心理状态,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一面同对方握手,一面用眼睛注视着对方面孔的人,在心理上有着较强的优势,是一种不大容易妥协的人。
女性若一边握手,一边注视,是她有意引起对方注意,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性格不同的人,握手时的姿势及动作也不尽相同。
保守的人握手时,手臂不但伸长,肘的弯度呈直角,手背贴近身子充分显示出谨慎与保守的个性。
粗犷的人握手时,动作比较粗犷,而且对所握的手还不停地摇晃,这是一种意志坚定、秉性刚强的人。
优柔寡断的人无法决定自己要不要跟人家握手。当对方断定他不会握手时,而把手缩进口袋里,他又突然把手伸出来,等对方伸手过去,这是一种凡事都可以踌躇不定,缺乏判断力的人。
善于领导的人,从来不放过与人握手的机会。不论何时何地,总不断地先伸出手来与对方握手。此一强迫性的握手动作,正反应内心的不安与自卑。
握手虽然是一种很简单的礼节,但在不同场合下,它能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政治家们可以通过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把心中所想表现的涵义显露出来。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德国入侵苏联后不久,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秘密访问伦敦,与丘吉尔商谈反法西斯的大计。丘吉尔一向对莫洛托夫没有好感,说他是个“灰色、冷酷的人”。在一次长谈后的深夜,丘吉尔送别莫洛托夫,在唐宁街7号握手告别后,莫洛托夫突然靠近他,紧紧握住他的右手臂,双目久久注视着他,一言不发。这一举动使丘吉尔这位老政治家大为感动,他感受到了莫洛托夫用握手的暗示无声地告诉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败,现在取决于苏、英两国的合作。由此可以看出:千言万语,只在一握中。
空间距离暗示心理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空间方位意义学的创始人爱德华·霍尔说:“空间也会说话”。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大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通过“会说话的空间”,我们可以推测出保持此种距离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当时的心态和情绪。
人与人之间有两种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指“私人空间”,“心理距离”指“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
“心理距离”是孤独感的源泉。当你离群索居、漂泊异乡,对陌生环境的把握不定时,或当你与家人或同事产生了隔阂,内心无比失落时,都会感到孤独。
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一般间隔在15厘米至45厘米之间,甚至可以紧挨在一起,亲密无间。这种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彼此允许进入,如果见到有人以这种距离进行谈话,则可推测出是情人、夫妻之间或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很要好的朋友之间在谈话。
个人距离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一般在45厘米至1米之间。这个距离伸手就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熟人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种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也会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的范围比较灵活,近可1米左右,远可3米以上。这种距离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际交往,例如小型招待会上,双方隔几步远打打招呼或寒暄几句便又分开。
公共距离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除了公共汽车、电梯等特定场合外,一般都在3米之外,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在剧场前厅等候看演出,还有演讲者与听众、教师讲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等等。
“私人空间”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关系,“心理距离”则体现个体的内心需求。
在企事业单位,上司可根据下属职员在讲话、汇报时与其保持的距离来分析下属职员不同的心态。
1.下属虽站在稍远的位置,但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高,表示下属对上司怀有敬意,同时也有亲近感,认为应和上司保持目前的关系。
2.下属站在稍远的位置,且彼此视线相对的频率较低,表示下属对上司只有恐惧感,而没有亲近感,且想与上司保持疏远的关系。
3.下属与上司站得很近,表示下属觉得上司很有亲切感,因而未将其当做上司,而是当同事看待,对上司也不是很尊敬。
4.与上司站得很远,则表示对方认真地将其当成上司,对其有畏惧感,无法与之接近。
“身体距离”的变化可以暗示出谈话者“心理距离”的变化。
如与对方谈话的时候,你一接近对方,他马上采取逃避的防卫姿态,便充分表露其拒绝的心意。而如果在谈话中途为了非必要的原因就退席,亦表示对方认为没有再谈的必要,因而急于和谈话者保持距离的拒绝态度。
为了引起对方的关心注意,以加强自己的说服力,说话者会尽可能保持单手即可触及对方身体的距离。
这原本是对友人所使用的距离,如能接近对方至这一距离之内,便很容易把亲切与热诚传达给对方。若情形需要的话,接近对方,做一次促膝会谈,是相当管用的好方法。
双方距离的变化,还能透露彼此的亲密程度。进展顺利的男女朋友,其间距离变化应该是呈社会距离、个体距离、亲密距离的渐近改变。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约会,都无法接近彼此距离,那么双方就有重新审视彼此关系的必要了。
爱德华·霍尔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出8种人际关系距离,他认为双方谈话时候的距离,往往暗示出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和人际关系。
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
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
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
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
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
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米)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米)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
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
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
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
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
这些不同距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双方的人际关系,如能灵活巧妙地运用,还可以对我们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座位选择显示个性奥秘
心理学家发现,从一个人在会议室、餐馆、咖啡屋等公共场所的选座习惯,也可以窥视出他的个性秘密。
选择中央位子的人
刻意挑选最中央位子坐的人,通常情况下不会很多。这种人好胜心强,非常有自信,表现欲望也特别强烈,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他们的话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事漠不关心,聊天时不断强迫别人听自己说话,而自己却总是忽略他人的意见,不顾他人的感受。
他们总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如此,因而容易引起别人不服气。他们将房间看做是表演舞台,自己则坐在舞台中央,受台下观众瞩目。这种人具有冒险的性格,喜欢和人一较长短。
这种人不随和,也不好沟通,凡事坚持自己意见,即使这些意见不如别人,他也不会屈从。在人际关系上,由于爱出风头,处处表现得骄傲自大,想要控制别人的意图,所以知己朋友并不多。
选择靠窗边位置的人
喜欢坐靠窗位子的人,外表平和,内心却十分刚强。个性明朗,崇尚健康、光明、自由的生活。他通常比一般人更富于理智、处理事情有弹性,待人和蔼亲切。在自己尚未准备妥当或条件不足之前,绝对不会让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他们珍视每一分钱财,懂得规划,能够按部就班地迈向成功。
选择面向墙壁的位子
偏好靠近墙壁附近的座位,而且喜欢面向着墙壁以背对着其他客人的人,显示出他们不想和其他人有任何瓜葛的心态。背对着其他的客人显得十分孤傲,他们热衷埋头于自己的世界,无视于外界的存在。
选择背靠墙壁位子的人
同样选择靠近墙壁的座位,但喜欢背对墙壁,面对店内客人而坐的人,应该算是很普通的类型。人们会将背部贴着墙壁,是一种十分寻常的心理反应。因为背靠着墙壁,我们便不需要担心背后是否会有敌人偷袭,而又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周围的动静。一般来说,由于人背部没有长眼睛,很难注意到后面有什么事情发生,因此将背靠着墙壁,是一种能令人安心的本能反应。
选择墙角位子的人
尽可能地选择角落位置的人,也是因为这个位置能够完全掌控出入的人们,既不会受他人注意又能仔细观察他人,对自己来说是最安全的位置。这种人喜欢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观察各个角色在人生舞台上演出。而自己即使躲在角落里,还会尽量压低自己的姿态,以免引起他人注意。走路的时候习惯走在队伍的后面,若要他们走在人前,他们会感觉浑身不自在。他们追求一种安定、稳妥的生活。由于习惯做一个旁观者,他们基本上缺乏决策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位领导者应有的积极态度。
他们感情丰富,敏感细致,稍微的不如意就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沮丧和低落。
选择对着入口的位子的人
选择面向入口位子的人,通常会觉得“与其让别人找我,不如我先给个信号好了”,是做事积极主动,同时很体贴入微的人。这种人很容易交往,是很好的合作伙伴。选择背对入口位子的人,则会觉得“别人找我会很辛苦与我何干”,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很难亲近,交往态度干脆明确。
7.选择门口附近位子的人
喜欢坐在入口处附近的人,属于个性急躁的类型。他们对于周围环境观察入微,生活态度相当认真,永远闲下来,喜欢到处走动,乐于照顾他人、替他人服务。
他们热情、急切,神经总是绷着紧紧的,是典型的急性子,动作、姿态与生活步调都很快,做任何事都想速战速决,非常焦躁,无法平静下来,对时间很敏感,很难跟这种人悠闲地聊天。
这种人意志坚定,拥有不断上进、追求新奇的活力。凡事不屈不挠。缺点是固执己见,有刚愎自用的倾向。
坐之位即心之位
空间有“情的空间”和“知的空间”之分。
心理学上把坐在身旁,即横向空间叫做“情的空间”,因为这种情势和情人谈心的方式很相似。情人多半谈感情方面的内容,故在“情的空间”里容易产生亲切的感觉。
而对面而坐的纵向空间叫做“知的空间”,这种情势容易使人头脑清醒而精神集中,比如下象棋或围棋,双方一定要相对而坐才可以把全副精神集中在棋盘上。
平时,当我们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一本正经地坐在你正对面,这极可能表示他有十分重要的事情向你透露。同样,当你非得去说服劝诱对方某事不可行的时候,坐在对方的正对面将更能有力地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意,也更能吸引对方的关心注意。
如果对方选择远离你的位置入座,这表示其谈话的意愿相当低落,若是选择在这时候进行交涉,成功的几率必定不高。不如先以闲谈聊天的方式引起对方的沟通意愿,然后再与之交涉,如果事情很重要则最好择期再谈。
如果对方和你呈垂直角度对坐,这往往表示有协助你的意愿,这时应赶紧提出自己的条件,把握谈判交涉的好时机。
美国心理学家斯汀泽在进行小集团的生态研究时发现:
1.当过去的争论对手在座时,人们都会坐在其正对面。
2.主持会议的人影响力弱小时,与会者爱和对面的人说话;而主持者影响力强大时,与会者爱与邻座的人交谈。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斯汀泽现象”。
“斯汀泽现象”在国会等会议上常常被有效利用。了解了与会人员的心理,就能掌握更好地控制会议场面的技巧。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以下几种现象。
1.开会时,虽然还有别的空座,却特意坐到你的正面来的人,很可能对你怀有对立的感情。对于你即将发表的言论,他可能会进行强烈的反驳。
但你可以注意一下,面对面坐着的时候,对方是采取朝向你的正对面姿势,还是会稍微挪一下身子,采取微侧着你的姿势。
正面朝向对方比侧面朝向对方感觉来得紧张,这是对决与竞争的要素很强的位置关系。对方应该抱着“今天一定要得出结论”“打算做彻底的讨论”等。
这类人也大多数属于外向型的性格。
采取斜侧着的姿势,桌子被夹在中间的情况,与互相坐在转角和坐在直角的位置是同一类情况。侧面朝向对方比起面对面的紧张感稍微低一点,可以比较轻松愉快地谈话,很适合进行愉快的闲聊。或许对方也正是这么打算而选择这样的座位的。
2.选择坐在你旁边的人,对你怀有亲近感。
3.对于自己比较憷头的对手,如果不愿意正面交锋,则选择侧面的位置为上策。
另外请记住,坐在侧面时,给人看的是哪半边脸,也体现着不同的心理效应。
人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右脑主要控制感情,左脑主要控制语言和逻辑思维。由于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所以受右脑控制的左半边脸更容易暴露内心的真实情感。
也就是说,坐在对方左侧的时候,不仅可以及时察觉对方的感情,还可以避免别人读出自己内心的秘密。
醉态暴露本性
许多人在平时总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让人很难读懂他的内心。可是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一喝醉酒,心里的那根弦就会放松,平日郁积的情感和要求也就会随之爆发,这样他的本性也就显露出来了。因此,观察一个人酒醉时表现,可以大略了解这个人的个性和心理。
健谈型
有些人喝醉的时候心情特别好,高兴地说个不停。爱说爱笑就是精神放松的标志。一般来说,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感到压力时,喝点酒常常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这种人平时性格较古板,交际圈子窄,人际关系常令他们很不满,对年长者和上级领导特别恭敬和谨慎,使诚恳中加入了一些虚伪成分。
他们本性严肃认真,讲礼貌,就算醉了也不会出现下流的举动。说得好听点,酒是他们缓解精神压力的良药。平时他们比较稳重,精神状态也平衡,不会在人际关系和与异性关系上出现问题。多属于在社会中信誉较高的人。其实,他们情感很细腻,对别人的观察特别细致,甚至对他人的私生活也存有不少“内参”消息。
唱歌型
醉酒后爱唱歌的人是社交型的积极的人。特别是那些抓住麦克风不撒手的人,很爱出风头。另一方面,空场的时候马上发话“要不,我也唱一首?”的人脑子转得很快,处世非常周到,善于察言观色,控制场面气氛,对部下来说是可以信赖的好领导。那些随时学唱流行歌曲的人,很爱玩,充满挑战精神。
一般而言,他们值得信赖,能将工作和私生活划分得很清楚,天生不畏惧失败,能把握自己的优势,往往将自己的个性和技术在工作领域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胡搅蛮缠型
有的人在酒后喜欢做出一些夸张举动,有时像打醉拳,有时像是要找茬打架。这种人平常在人们心目中没有什么分量,醉起来反倒会和上司冲突,狂暴的样子像变了一个人。长久以来被压抑了的攻击和支配欲顷刻之间涌上心头,醉酒之下情绪失去了控制,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形。这种事情又被称作“酒乱”。这种人大多平常像刚买来的花猫一样老实胆小,实际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对现实非常不满,而又不愿得罪人,压抑着心底与外表完全相反的意念。
在潜意识中,他们自视甚高,瞧不起同事或上司,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工作中常常能别出心裁,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
垂头丧气型
精神方面不稳定的人,即便平时很能说,有烦恼和心事的时候,喝酒就会变得消沉。但是,如果每次喝酒都消沉,那就是心里总不踏实。平时不愿意让周围的人看穿自己,特意表现得很坚强很能干,对于自己既定的目标总是积极地完成,其实内心缺乏自信,喝醉的时候不安的情绪就会膨胀,变得沉默寡言。这种人是具有攻击性的人,在无形中会树立许多敌人。
哭泣型
有些人平日看起来很开朗,一喝酒就要么呜咽,要么放声大笑,这种人平日大多诚实待人,最痛恨别人欺骗自己,属于浪漫主义者,一旦爱上一个人,就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
像这种酒一入口就情不自禁流泪的男性,多半夫妻生活可能不如意,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如果是女性,她的性格很情绪化,耐不住寂寞。
鼾睡型
有些人一喝了酒就会立刻抱着胳膊打起瞌睡。这种类型的人性格内向,习惯于把自己封锁在小世界里,平时多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对别人的要求不论困难与否总是一概答应。但由于把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想得太多,以致意志薄弱,遇到挫折时缺乏向上精神。如果是男性,则大多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气概,通常不用世俗眼光看问题,显得很超脱,工作上能屈能伸,生活上收放自如,对感情不强人所难,对朋友坦率真诚,但意志薄弱是最大的缺点。
性骚扰型
喝醉酒后向同座的女性问些下流的问题、试图动手动脚等有性骚扰倾向的男职员,同样也在性方面怀有自卑感和欲求不满。同样的,跟比自己年轻的男职员黏黏糊糊的女人,也是同样的心理在作怪。
当某种欲望遭到强烈的抑制时,人们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现象被称为“反作用形成”。喝醉酒时骚扰女性的行为,也是“反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理解为性欲得不到满足之下的补偿行为。
反复干杯型
这种人外表与内心截然相反,表面上对人体贴入微,实际上冷酷无情。很多人喝得过量,醉得已经影响了别人而不自知,这种人一般精神状况不稳定,总爱逃避现实,为人懦弱,不敢承担责任。
无异样型
不是指怎么喝都不醉的酒量极大的人,而指那些在喝醉前就及时收场的人。这类型的人,要么是以往曾因酗酒而误了某件大事,所以经常抱着适度的警戒心;要么就是警惕性特别高的人。他们不愿意把与人争执和矛盾的事情,以及自己的缺点暴露给他人,属于性情高傲的人。
吹嘘型
喝醉酒,就不停地吹嘘,炫耀过去的荣誉,是跟不上时代的表现。中年之后还吹嘘自己过去受异性欢迎的历史,是自如上了年纪的表现。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其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不用醉酒者开口,我们也能看出真相的十之八九。
沉默中蕴含的思绪
在交际活动中,我们有时候会碰到一些沉默的人。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是因为性格内向才不说话,而是出于不同的心理需要。
比如说,他们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或者在这件事情上“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
如果你和一群人天南地北聊得海阔天空,只有他一人保持沉默,那要么他可能对你们的话题毫无兴趣,正心有所思,在考虑与话题无关的事情;要么就是他对你们谈话的话题一无所知,于是只好用沉默来掩饰内心的空洞。反正他不说话,大家就不会知道他肚子里是真的没什么墨水,相反还可能觉得他高深莫测。
如果你向一位同事打探他知不知道公司最近要裁员的事,而他却保持沉默,那么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他很可能知道这件事,但不想告诉你。他怕一旦告诉你他知道这件事,你就会继续向他探听,让他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徒惹一身麻烦。于是就用沉默让你无法得到探听秘密的机会。
第二,他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一回事,但他认为自己应该知道,怕在你面前丢了面子,只好沉默,故作高深。
第三,他认为沉默反倒可以从你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由于他的沉默,你很可能认为他一无所知就无所顾忌地大谈特谈起来,把你的个人意见、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统统倒了出来,最后,你不仅没从他那儿探出点什么,反倒让他“收获”颇丰。
还有,有时候沉默还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例如,如果你问某人,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好看吗?他不是违心地说“好看”,而是保持沉默。那么你就自然会明白他是觉得不好看才沉默的。
另外,沉默还可能是为了暗示、触动他人。在某人自以为是地吹嘘自己时保持沉默,只管做自己的事,时间长久了,对方自然会明白这种沉默的意思,也就不会再神吹胡侃了。
沉默也有拒绝的意思。如果你向一个人提出要求,他不说话,那么他一定是不情愿照你的话去做,而用沉默来表示拒绝。
恋爱是男女间的“心理战”。在约会时,女性还经常通过沉默向男性发出各种各样的暗示。男性能否取得主动,让两人关系深入发展,关键就在于能否正确解读女性的暗示。
如果女方靠在椅子上和男方保持一段距离,并且迎上男方的视线的次数急剧减少,对他所说的话越来越没有反应,最后干脆保持沉默,或拿起手机自顾自地玩了起来,这就暗示着“我想回去了”。
如果女方朝男方那边探出身子,主动接二连三地提出新话题,而对男方所说的话只是沉默着点点头表示同意或偶尔出声附和一下,而且不会动不动看看时间或抚弄手机,则暗示“闷死了,再去别的地方走走吧!”
这些沉默的暗示,有些是女性自觉的行动,有些是下意识的行为。在对方看不出暗示或是解读错误时,如果那些暗示只是女性下意识的行为,她们可能只会感到“怎么都不合意”而已(当然,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也有被判“出局”的可能性);如果那是女性刻意释放的信号,那么对方就会被归类为“不了解女人心情的迟钝男子”,可能一下子就破坏了两人的关系。
恭敬语描绘真实想法
“语言乃是测量双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离的标准。”语言可以拉近或推远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适度的恭敬语,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一个人要想拥有圆满而顺利的社会生活,就必须懂得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语言。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具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恭敬语言要依时间、场合和目的微妙地表达,均衡地加以运用。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殷勤过度,反而显示无礼了。
法国作家拉伯雷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有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多的气质。”那么从言辞到行动总是毕恭毕敬的人,也许可以说就是气质上的欠缺了。这些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总是低声下气,始终用恭敬的语言、赞美的口气说话。初交时,对方也许会有不好意思之感,但决不会对这些人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交往的日益深入,他人便会逐渐察觉出这种人的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那家伙原来是个表面恭敬,口是心非的人!”
恭敬语使用不当,过分牵强而显得不自然的人,说明此人别有用意。如果认为这是由于一般人对于恭敬语的常识不够。毋宁说,有人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语,只不过表示他在心理有某种“不平衡”。
日本语言学家桦岛忠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密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错误,便扰乱了应有的彼此关系。”在某种无关紧要或很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恭敬语。一些另有所图的人对自己心仪之人,突然冒出随意的言语,以示双方的关系非同一般,给人以亲密感的误会。不过,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群中,碰见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语对你说话,那就得小心了。你应该想想,是否在你们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
恭敬语是属于礼貌的语言,它常常在无意识中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
过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戒心。
所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如果听到对方不断地向自己说出毕恭毕敬的话,那么,我们倒要小心提防他的用意,因此,恭敬语实在含有防患于未然的机能。
有时候,男女朋友的某一方对另一方说话时,若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反而是表示:“我对他(她)一点意思也没有!”或是“我根本就不想和这类人接近”等等强烈的排斥反应。
有些人虽然彼此交往很久,双方的了解也很深刻,但是,对方依然在运用客气与恭敬的措辞,说话的语气也十分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如果不在心理上怀有冲突与苦闷的症结,那就是在他们内心怀有敌意,所以,我们不能不小心提防。
反之,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对方的心里,突破对方的戒备防线。事实上,他们真正动机在于控制对方,实现居高临下的欲望。
某些都市的人,对外乡人说话很客气,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因此,往往使人无法与之熟悉,尽是给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类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时,则很可能内心存在自卑感,或者隐藏着不满。
开场白提示人的性格特征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许多人在切入正题之前都会先说一些铺垫的话,作为自己的开场白。为什么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有这种表现呢?
心理学家认为这主要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说话者认为如果讲话前没有铺垫,恐怕听者会不得要领,而一再地铺垫。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说话者认为说话的对象是一个较为敏感的人,如果自己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怕对方误会,所以就有一段开场白的产生。二是说话者唯恐听者不能不很好地理解自己说话的意图,而进行很多自己认为是必不可少的铺垫。
的确,和对方见面时,如果不先说引言,就直接切入重点,可能会令人对自己的意图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戒心而不易沟通,所以在实际交往中,开场白又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不同性格的人往往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谈话导入正题。下面就对开场白的类型加以分析。
家常式
许多人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或消除对方的戒心,常常以那种让人感到亲切的话题开场。
这种人考虑问题细致入微,而且安静而沉着,但并不是拘谨之人。他能够做到看到别人快乐,自己也自得其乐。
在集会上,他喜欢批评别人,纠正别人的不当,但不会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如此,他能够做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他不会引起别人反感,反而会永远被周围的人所喜爱。
傲慢式
这样的人能够做到“到哪山唱哪调”,也就是说,他是那种能根据环境而改变自己开场白方式的人。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攻击性,在他人面前好用狂妄的口气讲话,自我意识未能完全独立而且缺失感强烈。这种为弥补缺憾的心理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控制时,就会以语气狂妄的形式进行发散用以填补其缺陷。
猎奇式
以这种方式开场谈话的人大都表现的是支配者的形象。他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喜欢打听别人的隐事秘闻。
在感情生活上,他很关心对方,甚至极度热爱对方,因为他是个“许进不许出”的猎奇者。因此他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这说明他的内心有一种支配的欲望。
重复式
他将要阐明的观点或许是对你或对他自己来说很重要,所以反复强调一些铺垫付性的开场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策略的人,同时了是一个逃避责任的高手。
否定式
采用这种方式开场说话的人大都懂得“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因此,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拒绝外力促使下的任何改造。他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勇于接受挑战,是一个敢作敢当的人,但他的执著常常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固执。
肯定式
他对自己所要陈述的观点充满信心,他相信“说出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因此,他注重说话的实际意义。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守信重义之人,没有把握不会轻易许诺,但言出必行。
冗长式
这首先是源于他对人的体贴。他把对方当做纤弱、易受伤害的人,唯恐过于直截了当会使对方产生失落感甚至成为“脑震荡”。过分顾虑对方的反应,便有了冗长的开场白。
当然他也可能是担心不来个冗长的开场白便把要点向对方摆出来的话,对方会误会自己,否认自己的口才,留下“胸中无墨”的印象。于是越是想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愿望,就越是从枝到节、到末梢,自然,开场白也就越发冗长。
由此可知,说话者无非是为了更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才有很长的开场白。
开场白太长固然令人不耐烦,但有的人却矫枉过正,在面对上司、前辈时,生怕自己过长的开场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而遭斥责,所以不断地顾及对方态度,这就太反常了。
需要用很长的开场白来表明自己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小心翼翼、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
交换名片探知心态
名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看清他人的一个窗口。但是光从各式各样精美的名片去认识一个人还不够,我们还应注意人们交换名片的方式。因为交换名片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一个人当时的心态。
比对方先拿出名片是表示诚意。先拿出名片,并在递给对方名片时大声说自己是“××”的人,很显然十分重视对方。同时,他也在表示一种强调,希望对方也能同样重视自己,记住自己的名字。
对方拿出名片时,用双手接过来是表示慎重、尊敬,对对方有好感,同时也是有礼貌的表现。用双手接过名片的人一般都是有修养的人。
接过对方的名片后,自己不递名片且没有任何反应,则表示拒绝,说明此人蛮横、傲慢、无礼。如果接过对方名片后,以“名片用完了”或“暂时没有名片”为借口搪塞的人,要么这人比较草率随意,的确没带名片,要么此人为人处世缺乏冷静,不愿意和别人交换名片。
在人际交往中递交名片有几个基本的原则:
伴随长辈或上司拜访,绝不能比他们还早递出名片,以示对领导的尊重。
年轻者先递名片给年长者,男士先递名片给女士,非官方先递名片给官方。
参加会议时,应该在会前或会后交换名片,不要在会中擅自与别人交换名片。
在递交名片的时间上符合以上几个原则的人,是知礼懂礼的人,他们一般都能给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交换名片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
附记时间地点
在交换名片后,附记上交换的时间、地点,以免以后忘记的人做事细心谨慎。这种人兴趣广泛,头脑灵活,很会出谋划策。他们的交际方式十分独特,能够用心去经营与朋友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朋友特别多,而这也是他们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处散发名片
不分场合、对象,像散发传单一样,乱发名片的人很有野心,喜欢抬举自己,是个自我表现欲强烈的人。他们把名片发出去之后,甚至会忘掉是在何时何地把名片给了谁。他们外表看起来很开朗而且处事谨慎,但实际上往往轻诺而寡言,在交际方面表现得不够诚恳。
把名片作为吹嘘资本
有些人经常没事就掏出一大堆别人的名片,夸耀自己同这些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是炫耀心理在作祟,掏名片的目的非常清楚,这是他们夸耀和显摆自己的一种方式,希望他人能够对自己另眼相看。实际上,这正反衬出他们的交际能力,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这种人多属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类型。尽管如此,这类人大都口才好、活动能力强、精力充沛、有魄力、讨人喜欢,但过分注重外表。
经常忘带名片
以小见大,经常忘记把名片带在身上的人对生活和事业缺乏系统安排,为人处世较为轻率,行为粗枝大叶而且缺乏远见。这种人是喜欢及时行乐的人,他们奉行“有则一顿充,没有敲米桶”的处事原则。
名片细节记录个性特色
名片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是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证明。通过名片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对方的工作和职位。但是,仅仅看名片上的这些内容,我们是无法洞悉其人品性如何的。因此,我们要想通过名片看一个人的性格与心理,还必须注意名片的其他细节方面。
喜欢在名片上印粗体字的人
喜欢在名片上印粗体大字的人,多半是政治家、医生、大企业家、公司经理等。
名片用粗体字是为了强调自我意识,这种人个性强硬,功名心非常强烈。这类人虽然相当任性,但是颇有绅士的气度。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很难接近,然而我们愈接近他们,对他们了解的愈多的话,就会发现他们也有人情味的一面。一旦被他们所喜欢,他们会全心全意帮助你;如果被他们嫌弃,他们则理都懒得理你。
这种人善于辞令,懂得把握分寸,但他们经常被以前受自己照顾的人所背叛。另外,名片上虽印粗体大字,但没有印头衔的人,具有特殊的独创性,不喜欢被人驱使,也不喜欢去驱使别人。
喜欢在名片上印绰号和别名的人
在名片上印有绰号和别名的人,其叛逆心理大多十分强烈,做事常难以与他人合拍。他们为人处世一般都比较小心和谨慎,但有些神经质,常常会有一些无端的猜疑,猜疑别人的同时还会怀疑自己。这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缺乏足够的信心,总是想妥协退让。此外,他们没有太多的责任心,总是想方设法来逃避自己该负的责任。
喜欢在名片上附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的人
喜欢在名片上附自己家里的住址和电话号码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附上地址和号码,这样,即使他不在办公室,对方也可以找到家里来,把事情解决。而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工作上的麻烦,则拒绝告诉他人自家的地址和电话。
人们常用的名片纸质、颜色、形状的种类很多。纸质方面,有日本纸、塑料表面加工滑面的纸,花纹底的纸等。形状上,有普通型、小样型,明信片大小型及折叠式特殊型等。颜色上,除了较为常见的白色外,还有彩色。名片的纸质、形状和颜色也可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与性格。
使用特殊型名片的人
使用特殊型名片的人,是独立独行型的人,他们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很少真正对别人发生兴趣。他们任性,对别人是否喜欢自己非常在意,且依赖心强。另一方面,他们性情温顺、富有同情心,对他们所喜欢的人能竭尽全力地去照顾。然而,由于缺乏协调性,他们常被人毁谤。
使用轻柔质感材料制名片的人
喜欢用轻柔质感的材料制作名片的人,具有很强的审美观念。他们不太轻易与人发生争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尽力去原谅他人。他们富有同情心,经常去帮助和照顾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但这一类型的人不太坚强,意志薄弱,常会因为一些失败而萎靡不振。
使用日本纸名片的人
做名片用日本纸的人,性情温和,讲话温文尔雅且富有罗曼蒂克色彩,同时很有艺术细胞。一般持用者多为女性医生或女性音乐家。这种类型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愈来愈胆大,好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经常做老好人,委曲求全,不和别人争吵。他们经常去照顾别人,反而招来别人的怨恨。
喜欢在名片上加亮膜的人
喜欢在名片上加亮膜,使名片具有光滑效果的人,从外表上看来多显得热情、真诚和豪爽,与人相交十分亲切和善,但这可能只是他们交往中惯使的一种交际手段,实际上,他们多是虚荣心比较强的人。
使用塑料表面加工光滑面的人
持用塑料加工光滑面的名片者,可能有些神经质、虚荣,且独占欲强。外表上看来,这种人开朗天真,胸无城府,与人交往也很温和,实际上他们喜欢大言不惭、故弄玄虚,疑心和嫉妒心都很强。
使用彩色名片的人
持用彩色名片者,大多数是从事服务业(旅行社等)等职业的人,他们多半与国外有较多的联系。
电话本透露做人风格
在交际场上,人们除了随身携带名片以外,在某些情况下,往往还不忘在电话本上记录一些想与之交往的人的联系方式。见微知著,从人们使用电话本的不同方式上,我们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随身携带电话本
随身携带电话本的人是小心谨慎的人,他们循规蹈矩,做事、求人都有章可依。他们依赖性较强,一旦遇到困难,总希望别人能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他们与朋友间的关系,可能受多于施。
在电话本上只记录地址及电话
这种人感情专一,不忘旧情,尤其重视友情,但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总爱拖泥带水。这种人老实本分,而且一般有一技之长,工作踏实肯干,深受上司和同事们的赞赏,但是他们只会专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主动性。他们很有家庭观念,希望自己的家能牢不可破,一般而言,他们的确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家庭。
使用公司免费赠送的电话本
这种人是很随便的人,在社会上走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方便、自由,从来没有不自在的感觉。他们凡事不求深度,宁愿追求多种经验,也不肯下苦功夫去钻研某一项事物。他们的交际手腕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顺乎自然地处理好身边的各种关系。他们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想要的东西,懂得及时行乐,但他们并不贪婪,不会过多的索取。
使用名贵电话本
这种人特别注重外表和修养,喜欢抛头露面。他们爱财,崇尚身份和社会地位。他们细心,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喜欢苛求自己,要求自己以谨慎的态度处世,同时希望别人也能如此。在工作中,他们非常注重效率。此外,他们对朋友非常热情,有时会主动打电话邀请朋友一起进餐或外出度假。
使用电子电话本
使用电子电话本的人总是不停地追求更加完美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讨厌杂乱无章,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能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排放得井然有序,把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们很守时,与别人约会洽谈事务时,最讨厌迟到,因为他们不喜欢把时间白白浪费在等待上。他们为人可靠、不虚华,值得他人信赖,但有时他们也会让人觉得过于沉闷、难以亲近。
经常更换电话本
经常更换电话本的人虽然情感带有跳跃性,但总的来说注重实际,生活得比较现实。在处理事情时他们总要反复斟酌,精心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他们总是不断地检讨自己的行为,审核自己一段时期以来的为人处世,可谓达到了“一日三省吾身”。
没有电话本
从来不用电话本的人洒脱、浪漫,即使天塌下来他们也会觉得无所谓,因为倒霉的不止他一个。他们喜欢及时行乐,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马虎、杂乱无章,从来不会细心地安排某一件事情。有时,为了寻找一份文件或一个电话号码,他们可能会把整个房间翻个底朝天。
谈判中洞悉对手心理
谈判不仅仅是有声语言的沟通,它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及姿势等传达出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在谈判过程中,如果你更多地注意对手的非语言沟通——身体语言所传达的有用信息,这可能会更有助你获得谈判的成功。在谈判过程中,你的对手可能会出现下列一些行为:
抽烟斗者
抽烟斗者通常运用烟斗作为谈判的支持物。制衡这类谈判对手的策略是,不要急于吸引抽烟斗者的注意。当抽烟斗者伸手取火柴点烟时,这意味着他正在沉思,你应停止谈话的线索。等他点好烟开始吞云吐雾时,再继续你们的谈话主题,不过你还要尽量以很巧妙的方式让他摆脱烟斗,这对你是有利的。最容易的方法是注视烟斗。所有烟斗终究会熄灭的,必须暂时放在烟灰缸或烟斗架上,在对方有重新拿起烟斗的冲动之前,给他一些能够吸引他,如一份报告、一份数据或一本小册子。
擦眼镜者
你的谈判对手摘下他的眼镜,开始擦拭时,这是适当停止的线索。因为擦拭眼镜是擦拭者正在仔细考虑某一争论焦点的暗示。所以,当擦拭开始时,不要再施加压力,让你的对手有足够的时间考虑,等他把眼镜挂上鼻梁时,再继续谈判。
松懈的对手
在谈判过程中,有些人不能好好坐直,眼神中流露出迷茫,给人一种垂头丧气的感觉。不过身体上松懈的并不意味着精神松懈,所以你不要怀疑他此时此刻的谈判状态,从而放松警惕,你应该尽量让谈判气氛变得紧张、严肃起来,最好的方法是用眼神的接触。你要谈判另一要点时,运用眼神接触并确定你的对手是否同意,不管是如何松懈的人,几乎都会对眼神接触有所反应。
紧张的人
一般第一次参加谈判的人大都有这种症状,他们在心理上排斥面对面的谈判方式。很明显的特征是神经紧张、焦躁不安、甚至身子僵直。他们的谈判措辞也过于僵硬、不自然。此时你能做的是放松对手的心情,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慌张不安只会给谈判造成障碍。
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他们身处异下,可能会有一种放不开的感觉。你尽量把谈判场地布置得舒适一些,同时让气氛也变得轻松一些,你可以身体力行地松解领带,卷起袖子,暗示一切都很轻松舒适。如果你让这种紧张的气氛持续下去,一不小心,自己有可能受他们感染,也紧张起来,这样会令谈判双方都心存芥蒂,不利于谈判的进行。千万不要令这种事发生。记住,没人想紧张、焦躁。每个人都想拥有舒适愉快的感觉,所以如果你能消除对手的紧张不安,他会觉得好一点,对你心怀感激,这有助于谈判的成功。
频繁用手摸头的人
如果你的谈判对手总是在用手摸头,这就表明了他正在思考某些问题。因为大多数人在思考问题,绞尽脑汁、欲理出头绪时常常用手去摸头。不过,由于各种情况的不同,有时是敲敲头,有时则搔搔头,也有时抓抓头发,或者以手掌揉太阳穴等等。此时如果他手的动作突然加快起来,说明他加快了思考的速度,手的速度与思考速度成正比。当新观点浮现的时候,抓头的频率往往也会随之加快。
膝盖发抖者
与膝盖发抖者商谈,常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不过它也有立刻呈现目标的好处;你必须让对方的膝盖停止发抖。如果你不这么做,谈判不会有任何进展。使膝盖发抖者停止发抖的方法是:让他站起来,去吃顿午饭,喝点饮料或散散步提提神。因为你知道现在你的对手坐着的时候会膝盖颤抖,所以你必须在散步、走路时完成交易。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对于此技巧的运用颇有心得。人在商场上需要扮个大众脸,晚上在家中需要扮个隐私脸,很多人有此想法。没错,你在办公室和在自己的卧室所表现的大多不同。但是记住,不管你在哪里,你都是人。你不应该停止信任你基本的本能,不管你是在商业交易或进行有关个人的谈判。
注意紧张信号
直觉不是什么神秘的事物,它仅意味着一位有直觉的人有极大的耐心观察细节和行为的细微差异。关心你的对手,注意他的行为举止,如果事情进展不顺的话要有所警觉。常常任何迟疑、迟钝都可说是谈判失败的直接原因。如果真是谈判所谈问题造成的,对此障碍须采取必要的对策,试着从其他方式、角度来阐述你的论点。不过你的对手的反应,也可能因为其他因素,可能是你阐明你主张的方式态度不适当。如果你的个性很强,那么可能你的对手因此而感觉不舒适,因此对你们正在讨论的所有问题变得极端敏感。注意咳嗽、弹指、转笔以及其他不耐烦和紧张的信号。只有克服这些消极举动,谈判才能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在进行任何谈判时轻松地商议才是最理想的,不过事实上你不可能真正轻松。你必须时时刻刻谨慎注意、观察你的对手,并不断地思考如何影响对方接受你的看法。不论你的对手是否由言语或揉弄头发向你传达信息,你必须对此信息做适当的反应,以保证谈判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