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把什么都看得太明白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处世态度;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大家气度;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有些事情我们要睁着眼,看到眼里,记在心里,有些事情我们则须闭一只眼。我们睁眼看世界,将一切尽收眼底;我们闭着一只眼,要当某些事物不存在,某些事情没发生,装糊涂。不管是做人还是办事,眼光都要放得长远些,心中有大目标的人不会把眼睛放在细枝末节上,而是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
楚庄王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之一,是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楚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楚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次,楚庄王赏赐群臣喝酒,他的宠姬作陪。日暮时分把烛酣畅,不料烛火被风给吹灭了。有一个臣子,垂涎庄王宠姬的美貌,加上酒喝得有点多,难于自控,借烛灭之机,抓住了宠姬的衣服,智慧和美貌并具的宠姬临危不乱,定了定神并顺势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在私下对庄王说查明此事,严惩此人。调戏君王的宠妃,就是冒犯君王,当着君王的面调戏王妃,罪过就更大了,是会杀头的。但是楚庄王并没有这么做,反而让群臣尽兴地喝酒,并说,"今天如果谁没有扯断系缨就说明谁不够尽兴。"于是100多名大臣纷纷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等大臣们陆陆续续把帽缨都给摘掉了,楚庄王才让重新点上灯烛,重开欢宴。
三年后,楚国和晋国爆发争霸大战。有一位楚国将领奋不顾身,总是冲在最前线,无畏地杀敌,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楚庄王感到很奇怪,就问他:"我平时并没有特殊优待你,你为什么如此舍生忘死为我而战?"将军回答说:"大王您还记得三年前的宴会吗?我就是那个被扯断帽缨的人。大王当时不杀我,我就决心誓死效忠大王,报答厚恩了。"
楚庄王在宠姬被非礼的这件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维护了那个人的尊严,而且还留下了一位将才,为自己保住了天下。在楚庄王的眼里,国家是第一位的,他不愿因为一个女人而让国家失去一名将才,尽管是自己最喜爱的妃子。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人的名节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是拽了下衣服,也是很大的冒犯,有被杀头的危险。
有时,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表现得太精明,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犯傻,还容易碰钉子,为他人所不容。所以,装装糊涂,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对事情有利,否则只会埋下祸根。
唐代明相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劝戒唐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与唐太宗的君臣之情在历史上被人们广为传诵。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太宗对魏征是既爱又恨。每次进谏,基本上都会触犯龙颜,激怒太宗。也因为这样得罪了不少人。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贞观四年,东突厥被灭,西北各民族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成为了天下共主,唐朝经济也大为好转,因此,唐太宗有了一些骄傲的情绪,不太听得进劝谏了。一次,唐太宗气愤地对长孙皇后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佬,一泄我心头之恨!"贞观十一年和贞观十二年魏征分别上奏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在《十渐不克终疏》中,魏征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这使太宗很不高兴,为后来清算魏征埋下了种子。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不仅给以优厚待遇,还亲自去魏征家吊唁,并且说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如今失去了。
魏征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之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没有人喜欢听别人说教,更何况是皇帝,魏征就是因为过于认真才使得与太宗的关系亲疏不定。在现代社会也一样,不要恪守原则,过于认真,以免树敌太多。心直口快的人,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所以,做人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不触犯道德底线的前提下,糊涂一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以开阔的心胸去接纳世间的美丑,同样也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去看待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