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需要一面"忠言"镜子
我们应该与敢于批评我们的人做朋友,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即使忠言再逆耳,也要听得进劝。
现代社会上的人都怕得罪人,很少有直言相劝的,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漠视一切。而真正愿意冒着得罪人的危险,苦口婆心的劝告我们的往往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所以如果有朋友敢直言不讳的批评你、规劝你,那他将会是你人生中的一笔财富,不顾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是真正想和你做朋友的人,我们应该为之庆幸。
对于忠告,人们往往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但不听忠言,一意孤行的人不仅不会有很高的建树,也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接受指导才能进一步改进自己。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虚心接受才有了大唐的繁荣昌盛。一个谦虚上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公认的开明皇帝。李世民当了皇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虚心采纳他人的意见让李世民成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即位后意识到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重要意义,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氛围。他擅于听取大臣的批评与见解,魏征则是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言进谏。李世民还没有当皇上之前,魏征还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直陈太宗的过失,太宗虽然每次都气得想把魏征给杀了,但都忍住了,魏征的建议也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魏征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把魏征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既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也是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最佳诠释。
历史上像唐太宗与魏征这样的君臣实在少见,多少臣子因为直谏而被砍头,君王也因听不进忠言而亡国。商纣王与比干就是典型。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他自小聪明过人,力大无比。在位前期也为社会做出过不少贡献。比如不再杀奴隶,而是让他们从事生产劳动、补充兵源,重视农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力强盛。但是后期,他却居功自傲、穷奢极欲、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最后被周武王灭。
其实,最不了解自己的往往就是自己,生活中我们需要这样的一面镜子,听听刺耳的忠言对我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自己往往看不见自身有多少黑点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又难免会暴露。而他人的直言可以让我们冷静的思考,了解到自身的缺陷,才会有机会变得更好。所以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