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消退,天高气爽,兰州城里瓜果飘香,迎来中秋佳节。此节有拜月、吃月饼习俗,一般合在一起进行。明清以来,兰州的八月十五夜间,连回娘家的媳妇都要赶回夫家,全家团聚。院内供桌上摆月饼、西瓜、醉瓜、酥蜜梨、紫檎、葡萄、红枣,红翠金黄,流香溢彩。供品中必有兰州晚熟的大西瓜,将其削成锯齿形,相互啮合的两半,可扣成一个整瓜,以增进美感,显示技艺。孕妇根据所削锯齿数来占卜:奇数生男,偶数生女。待月亮升空,焚香烧纸叩头,祷告太阴星君保佑全家平安、庄稼丰收。看着彩云追月,爷爷奶奶则教孙儿念颂儿歌:“月亮月亮光光,猫儿跳到缸上。缸上一块肉,猫儿吃上不咳嗽。”稚嫩的儿歌中待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之际,全家分食瓜果月饼,共叙天伦之乐。
商店卖提糖月饼,那是用模型翻出来,烤制而成的,有桂花、豆沙、冰糖等馅,其特点是甜而腻。店家在橱窗内将大小不等的月饼由大到小摞成宝塔形,并用彩色皱纹纸剪成拉花网,将“宝塔”罩起来,以吸引顾客的眼球,扩大销售。老百姓自制月饼有两种:一种是烙成的油锅盔,有发面的,馅是玫瑰糖、冰糖、核桃仁、红绿丝,酥而耐嚼,甜而不腻;也有不放馅的,掺入苦豆子粉,香而耐嚼,外表用镊子镊成圆月桂树或太极图,古朴大方。死面的油锅盔,多制为兔子、娃娃、茶壶、葫芦等形状。兔子形,大概是为月宫中嫦娥的玉兔造像吧。另一种是蒸制的千层饼,将施好碱的发面,揉好,擀成饼状,抹上清油,一层姜黄、一层红曲、一层苦豆子粉,层累而成硕大馒头形,顶端塑蟠龙;其断面五色杂呈,绚丽可爱。其实这是一种封闭的农耕文化习俗的传承,瓜果城文化的积淀,带有庆祝秋收的喜庆色彩,蕴含大团圆的信念,散发着酬谢神明的意识。亲朋邻里互赠月饼,用以敦亲情,睦邻里。时间推移到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兰州人与全国人民一样,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追求更高的物质与精神享受。反映在中秋节习俗上,已革除了烧香叩头拜月的旧习,继承了阐扬中华团圆民俗信仰的优良传统。全家在丰盛的晚餐后,品尝各种高档月饼、名瓜异果,收看电视台的中秋文艺晚会,欣赏“蟾光飞上一轮圆”的满月,思念在外地工作学习的亲友,思念港台同胞,企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这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时代精神,是兰州人节日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