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早在新中国建立不久,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就提出要在人民大会堂西侧建造国家大剧院,只是由于财力原因而一直搁浅。20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又有人提议尽早把国家大剧院盖起来,但同时也有人提议要盖人大常委会办公楼,选的地址是同一个地方。几经争议,1997年最终由国务院拍板:尽快尽早动工兴建国家大剧院,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1998年4月,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在举行的国际招标会上,向投标单位提出了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的三条原则:一看必须是个剧院,二看必须是个中国的剧院,三看必须是建立在天安门广场旁边的剧院。
这三原则初看十分合理,但经仔细分析后,一些建筑专家纷纷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是相互冲突的。翻译家叶廷芳对建筑一向很关心,他认为,三条原则中,一、二条很难成立,比如悉尼歌剧院,一看就不像是一座剧院,而且再一看还不像是澳大利亚的。他同时也提出了三看:一看它是美的,二看它是现代的,三看它是与周围环境协调的、相得益彰的,并不排除它与天安门广场建筑风格的反差和对比所取得的独特效果。
4个月后,于7月19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由国际20家、国内16家,共计36家设计单位设计的44个方案,于27日结束,并收到了1万份观众的意见。但观众的意见最集中的方案也不到……/。而且意见的差别很大,有的人很喜欢再加上大屋顶和琉璃瓦、讲究对称性,而有的人则反对与天安门广场建筑相似,要全现代风格。8月3日,由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院士担任主席的招标方案评委会评出了5个方案。
这5个方案中,得票最高的是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的方案。其余几个分别是日本、德国、英国和中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方案。1998年底,最后方案终于确定,该方案的设计者是法国人安德鲁,建筑外形是一个椭圆形的巨蛋。大剧院于1999年春天动工,后来停工修改方案,缩小了原来的建筑面积和资金预算,2001年继续动工。建成后的大剧院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限高30米,将用3年时间建成。在几年的时间中,这个方案一直颇受争议。
正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迟迟未决之时,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极具现代感的上海大剧院已经落成,并于1999年的8月中举办了由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首演仪式。而深圳市由国际投标决定的深圳大剧院,也进入了项目准备阶段。这两座近几年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上有胜于北京之处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动作是很快的,尤其是已建成的上海大剧院,它的国际一流水准的建设,为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增添了一个现代化的文化标志。据说国家大剧院原先也在“建国50周年北京67项献礼工程”之列,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建成,后因国务院建议不要仓促,要求保证一流质量,才改为用4年时间建成。
一个国家的首都,同时作为文化中心,是应该有其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的,北京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如北京图书馆和即将建成的首都图书馆,在北京的建筑群中都不是最具震撼力的。因而,在天安门广场这样一个政治中心区域,兴建作为一个国家标志性文化建筑的国家大剧院,非常有必要。它必将构成长安街建筑上的华彩乐章中的一个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