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彤的周记本里夹着一封短信:
老师:
星期一班会课上您曾说,我对于“学习是一种享受”批得很厉害。对于这一点我坚决否认,因为,我从不认为这是一种谬论,我也没有对这一观点进行过反驳。我想,您之所以记得是我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原因可能在于您对我的那篇关于“学习是一种享受”没有理解清楚,思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因此,我特别将那篇高二时写的周记附于周记本中,望您看后能消除对我的价值观的误解,因为我确实认为这一切将会影响师生的交流与理解,不知您意下如何?
学生:赵彤
连同这封短信,我也看到了赵彤高二时写的周记《痛并快乐着》。
想起星期一班会课上,在说到转变观念时,用高二时的周记话题“学习是一种享受”做例子,我说了大家观念和思想的变化,其中说到赵彤时,确实说她刚开始对这个观点批得厉害等等。
现在想来,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当时的“错误”。
一方面确实有同学在这个问题上观念转变很大,但她不是赵彤,是我记忆失误。另一方面我之所以认为是赵彤,还与我对赵彤的理解有关。在我的观察中,赵彤有主见、不盲从、善于质疑等,如此便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她如此郑重其事地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我们“错误”对她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老师,我感到一言一行都要慎之又慎,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说不定为师生正常的情感交流埋下隐患,对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好在赵彤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孩儿,把这一问题提了出来,这样就给了我一个道歉的机会。
第二天,我找到赵彤,做了解释,对她的误解真诚地表达了歉意。事情过去了,但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赵彤对我的责问,也不是因为对学生的道歉,而是我为什么会在当时想当然地说出赵彤的名字。也正如我对赵彤所说的那样:“你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不盲从的学生。”每次我就有关问题布置成周记后,都能在周记本上看到她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且每次都会让我眼前一亮。赵彤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习惯、为人处世都显得成熟、稳重,自主性非常强,可以说不再需要老师去费心!而这一切形成的思维定势在潜意识中给我暗示:像那样特别的理论可能只有她才能写得出来!
由此我想到,教师若想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行为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首先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素养,把理论内化在自己的行为当中,形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智慧的教育。教育是自然的艺术,偶尔的技艺可能会取得意外的收获,但不会获得持久的效果。教育最终依靠的是人格的力量。我时常学习教育理论,也曾狂读教育经典,但是真正内化自己素养的看来并不多。人的性格大多在幼年时已形成,同时受环境的影响,我虽然经常和“大家”对话,但是实际的体验不足,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深度不深。于是,多数理论似穿耳风,只是在头脑中偶有停留便消逝殆荆这样看似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但和没有阅读区别不大。我总是在为自己的阅读量感到满意,但是却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表示失望。现在想来,原来我也多是“功利性的阅读”,期望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说对学生的爱吧,做老师的,谁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在批评学生时,到底是真的只考虑学生而没有自我情感宣泄的成分在内?以前我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只是简单地认为我也是人,我的情感也需要别人的尊重,而与“爱”无关,甚至常常用“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借口而拒绝回忆和深入思考。今天,赵彤事件让我感觉到,一个人坚持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坚持变成自己的修行和习惯!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持久的动力!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在平常是可以掩饰的,但在一刹那的抉择中,却是非常真实的。潜意识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在瞬间的判断,来自大脑中的偏见往往是自己不易察觉的。就如我对赵彤同学的影响,尽管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惊人之语,但因为习惯的原因,在一瞬间“赵彤”的名字便脱口而出!写到这里,我不觉有些灰心,但也更有一丝侥幸!幸亏我没有被现象所蒙蔽,进而又感到一份欣喜,有一种认清自我、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