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方式是语言,因此语言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效果明显;语言运用失当则事倍功半,师生隔膜,关系紧张。那么,究竟教师在语言运用过程当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1.忌态度粗暴
我们能够理解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是教师简单粗暴的态度确实让学生们无法容忍。简单粗暴经常导致师生情绪对立,引起误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百害而无一利。
2.忌讽刺挖苦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教导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弄清道理、联系实际,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时一定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教之以法,使学生愿意学、自觉学、主动学。不然的话,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甚至语出伤人,一定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的心理。
3.忌盛气凌人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都知道的全才。师生之间,更是如此。尽管教师是出于教育的主导地位,但是教师也应当平等待人,要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和蔼的容颜以及商量的口吻和自己的学生相互切磋,积极引导学生,启发他们进行思考。反之,如果高高在上,以训斥的态度,盛气凌人,学生嘴上不说,心里却不服,行动抵触,根本不会达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忌盲目攀比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斥的时候经常会说:“你和某某同学你俩都是人,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自己,我看你回家怎么交代!”教师的本意似乎是想让他产生斗志。但是这样说的副作用很大。①让学生迷茫,对自己的缺点没有理性的了解,对别人的优点缺乏具体分析,想学先进,无从下手;②让学生产生错觉,误以为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内心不服;③会令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疏远,轻则学生彼此敬而远之,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之间相互仇恨,挑衅肇事,结果只能是越搞越糟。假如帮助学生时有计划地剖析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觉悟,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对症下药,何愁不能药到病除。
5.忌家访告状
老师对学生来说应该是谆谆教导的师长,态度严肃、郑重的长辈,感情深厚、关系融洽的朋友。教师对于学生应当坚持正面的教育,要多跟学生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是有些老师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学生违纪时,一些老师往往忽视思想教育,随口就说:“我一定告诉你爸爸,让你家人收拾你!”这样就使学生的反感逐渐加深,产生抵触情绪。由此可见,向家长告状是不可取的,还是要跟学生讲道理,要坚持以理服人。
6.忌当面顶撞
老师教育学生时,常会遇到学生据理力争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责任应该在老师。老师教育学生,应坚持剖析事理、明辨对错、指明方向、促其进步的做法。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应当坚持的是积极诱导,启发学生积极联想,对关键点进行提示,促使学生自觉。老师批评学生应坚持和风细雨、实事求是、适可而止的原则。
7.忌简单片面,坚持辩证分析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语言上的失检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时候太过片面、静止和孤立。在语言表现上就会吹毛求疵、忽视进步、主观臆测,令人难以接受;或是一味吹捧、一味迁就、感情用事,使学生忘乎所以。例如,有些教师会对自己喜欢的学生过分的偏爱,对这些学生进行表扬的时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往往赞扬和褒奖得有点过分,令人感到如芒刺在背;而对其不喜欢的学生就往往言语偏激,批评时厌恶之情露于言表,申斥严厉,使被批评者感到心里憋气。
我们应当清楚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学生考了第一名未必就能够成功或成才。同理,考最后一名也未必不能成才。
事实告诉我们: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考试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的同学,要给予两者同样的微笑,给予他们同等的期待,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够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