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早稻田大学核工程学教授藤本说,东海村核电站的泄漏事故严重“动摇”了人们对日本核电行业的信心。核电占日本总发电量的1/3.藤本说:“尽管日本没有核能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政府和核电行业今后要想使公众对核安全建立信心将越来越困难。”
第一节 日本东海核事故内幕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的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因违规操作,导致铀溶液产生临界反应,并持续20多个小时,致使周围半径10公里的30多万居民足不能出户,包括救助人员在内的69人遭到核辐射,其中3名工作人员有生命危险,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不包括今年3月的福岛核事故),也使得日本的核安全神话破灭……
大内久——日本核泄漏事故出现第一名牺牲者
1999年12月22日,35岁的大内久21日深夜因多种内脏器官衰竭、治疗无效在东京大学医院死亡,成为当年9月底日本茨城县东海村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因遭受严重核辐射而死亡的第一人。
大内久,男,35岁,日本茨城县金砂乡町人。1983年毕业于故乡县立高中。毕业后,日本核燃料炼制公司正在本地招工,大内久便进了这家公司。
1999年9月29日下午,大内久与55岁的副班长横川丰、40岁的筱原理人戴上口罩和胶皮手套一同进入转换实验楼,进行“常阳号”核反应堆用的铀燃料加工作业。突然一片蓝光闪现,大内和筱原当场倒下,横川在隔壁也受到重伤。临界状态(核裂变连锁反应)持续了近20个小时,政府公布说有2.5×1018个原子核发生分裂,半径350米内的居民被迫转移,半径10公里以内的31万人被劝告不得出门。除3名操作人员外,消防急救人员、事故处理人员、研究人员先后有150人遭到以中子线为主及伽马线等射线的辐射。这次事故按国际评价尺度开始评为5级,后改定为4级。
3人当即被送入水户国立医院,下午转到千叶市放射性医学综合研究所。大内恶心、呕吐,出现辐射烧伤,淋巴球降至为0,白血球量急剧减少,完全失去了对病原体的抗力。12月18日大内的心脏功能急剧衰竭,到12月21日晚11时21分,终因多种脏器功能不全,于事故发生后第83天死亡。横川已于12月20日从放射性医学综合研究所治愈出院。
神话破灭
1999年12月21日,日本东海核事故中受核辐射的大内久却怅然死去了。大内久是日本自开发原子能和平利用以来死于核事故的第一个人。他的死留下了多少遗憾,多少告诫。
大内久死后,日本首相小渊惠三指示彻底查明事故原因,决不允许类似事故重演。当地群众、全日本甚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激愤的人们一直在问:是谁杀死了大内久?
据报道,事故发生时现场一片混乱,找不到一个负责人。10分钟后向消防队报警,因没有讲明是核事故,调查核事故专门消防队也没有出动,3名急救队员无任何防护闯进现场,结果受辐射。44分钟后报告科技厅,55分钟后通知东海村,请求居民避难,直到下午3点,东海村根据自己的判断才下达了半径350米内居民的避难通知,晚上10点半才指示10 公里内的居民不得出屋。然而,48%的核辐射是在开始25分钟内释放的。临界反应持续20个小时,致使学校停课、商店停业、交通中断。
大内久之死发出警告:日本所谓的“安全神话”可以休矣。过分的自信和疏忽会酿成大祸。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谁违反科学,科学就将惩罚谁。东海临界事故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日本东海村核事故内幕
东海村事故发生后,工厂周围环境中的辐射剂量水平已上升到平常数值的7~10倍。据统计在这次事故中,受到不同程度照射的人员约有213人,其中2人受照剂量分别为16——23Gy与6——10Gy,1人为2Gy,2人为10m Sv,其余208人分别约为0——5m Sv。3名事故当事人虽经医学应急抢救,但其中1人在事故后第82天死亡,1人在事故后第210天死亡,另1人因自身恢复较好,在事故后第3个月后出院。
事故发生时刻一览
1999年9月30日
10:35 该核燃料加工厂的γ辐射监测器测出异常数值,发出报警铃声,全体人员退到厂区广场处避难。
10:43 该厂向东海村消防队119电话报警,但是报警人没有告知已发生了核辐射事故。(10:44 救护车出动)
10:45 广场处的γ辐射剂量上升,避难人员又退避到厂正门处。
10:46 救护车到达现场,急救队员用担架抬着重伤者并与现场其它人员撒离现场。
10:55 核燃料加工厂成立事故对策指挥部
11:19 一辆消防车(随车3名消防队员)到达现场,经使用袖珍式辐射测量仪侦察测得剂量为9μSv。
11:49 救护车将3名伤员送往国内水户医院抢救,第二批消防车到达,成立抢险指挥部,由于现场辐射剂量水平高,未能进入现场。
11:51 抢救队员用袖珍式辐射测量仪测定,数值为14μSv。
11:55 原子能管理机构2名官员到达现场。
12:00 现场辐射剂量为100μSv。
12:10 警察机关成立原子能事故对策指挥部。
12:30 东海村利用防灾无线通讯系统向居民发出进入室内躲避的通告。
12:40 水户医院因没有无菌室,伤员需转送千叶县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住院治疗。
13:02 申请使用茨城县防灾直升飞机运送伤员。
13:32 事故对策指挥部根据现场判断无火灾可能,第一批消防队撒离现场。
14:15 直升飞机起飞(14:45直升机到达千叶市直升机航空站)。
15:23 伤员到达千叶县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
15:30 东海村,距事故现场350m以内的居民开始疏散撒离。
16:00 茨城县成立原子能灾害对策指挥部。
21:02 日本首相官邸召开政府对策指挥部第一次会议。
22:28 日本国家铁路的常磐线在水户站一日立站之间暂停运行。
22:30 要求距现场10 km 以内的居民在室内避难。
1999年10月1日
1:00 距事故现场1km范围内实行交通管制。
1:18 请示派遗陆上自卫队(人员约700名,车辆约130辆)
1:30 要求距事故现场半径为10km的所有学校(约134所)暂时休假,并对周围1km范围的农作物、水源等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测调查。
2:35 开始从事故现场沉淀槽中抽出含有放射性的液料(6:04抽完)。
5:42 请示派遗航空自卫队与海上自卫队支援。
6:15 确认设施内临界反应停止。
6:30 现场各监测点,测得中子辐射剂量均已在限值以下。
8:19 向沉淀槽中注入硼酸水以进一步吸收中子辐射。
9:20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发出临界事故状态解除的公告。
16:30 发出解除室内避难的公告。
1999年10月2日20时左右,避难居民全部返回原住处。
第二节 东海村核事故敲响警钟
从东海村核燃料加工厂的这次临界事故,发现了包括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问题与事故发生后的救援疏散等问题上均存在不少缺陷。由于事故发生单位和日本原子能安全管理部门事先都认为不会发生临界事故,因而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核事故应急预案,从而造成整个事故后的救援行动相当迟缓,各种指挥部都是在迫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临时匆匆成立,关于对本次事故的原因与应吸收的教训剖析如下:
(一)人员不遵守操作规程
为防止临界事故的发生,避免铀的聚集量超过临界量,必须严格执行“临界管理”。日本东海村核燃料加工厂曾有质量控制规定以严格控制铀的加工处理或使用量。而本次临界事故就是由于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为了所谓缩短工作时间,向沉淀槽中一下投入了超过铀临界量的大量铀溶液而发生。据事故调查,这起事故中的操作人员不仅违反了国家认可的正规操作规程,而且还违反了本单位内部编制的操作规程。从本次事故可以看出,虽有非常完善的设计与设施,也不能保证不会发生事故。可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安全管理机制,避免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再次发生是何等重要。
(二)忽略对中子辐射的防护
铀临界事故时会发出中子辐射,中子辐射能穿透混凝土墙,而事故发生单位在事先却根本没有考虑对中子辐射的监测和防护,厂内没有配备必需的监测中子辐射的专门仪器,也没有配备应付中子辐射的防护器材和用品,也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困难,导致不少抢救人员不得不在现场外待命,延误了抢救时间。
(三)事故报警不规范
东海村消防队接到报警的时间是9月30日上午10时43分,报警内容只讲有急病人,请派救护车,却没有说明是发生了核辐射事故。从而造成抢救人员在不知实情,在毫无辐射防护装备的情况下进入事故现场,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线照射。为此,今后报警单位和接警的消防公安部门都应从中吸取教训,为了尽快减少核辐射对现场人员与救援人员的伤害,为了实施有效的救援活动,双方都应切记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事故发生时,除必须做到报警及时与主动外,报警内容也应做到准确全面。
然而更多的当地居民对日本中央政府在处理事故中表现出来的反应迟钝感到愤怒,舆论把这次事故同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的动作迟缓相提并论,“自满”、“麻痹”是有关评论中的常见词,有的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上至朝野,下呈庶民,都有这样一种想法,“生产子弹头火车和无数高科技产品的日本,它的核能工业也是绝对可靠的。”
事实上,日本的核能工业存在着许多隐患,很多核能设备是依照美国40 年前的设备设计的,其中不少已经到了25 到30 年使用寿命的末期,但由于在岛国日本难以找到新的地方兴建新工厂,现有的旧设备很可能要超期“服役”,而且还要面对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