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组织
中共临海县特别支部
1926年12月,按照上海党组织的安排,在上海读书的中共党员张崇文、张伯炘,在广州读书的共产党员陈赓平返回家乡,在城区建立中共临海县特别支部。该支部归上海党组织领导,同时负责指导台州各县党组织的发展和组建工作。
书记:张崇文
委员:张伯炘、陈赓平
1927年2月,国民党浙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宣中华(相当于现在的党组书记)指派戴邦定来临海,调整了特别支部成员。
书记:戴邦定
委员:张崇文、陈韶奏
此时,临海县特别支部在临海城区发展党员,建立了4个支部:
中共省立第六中学教师支部,书记:戴邦定(兼)
中共省立第六中学学生支部,书记:王观澜
中共临海木匠支部,书记:吴善兴
中共临海理发支部,书记:施玉镯
中共临海县委
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建立。9月,省委指派张伯炘回临海,组建中共临海县委。
书记:张伯炘
委员:朱月升、胡文光、叶宝鉴(叶中)、梅其彬
1927年12月,县委主持召开黄坦会议后,张伯炘遭通缉,被迫离开临海。县委组成人员作了调整。
书记:卢经武
委员:杨大才、胡文光、胡义米
1928年4月,省委派陈江德(陈康白)来临海,改组县委。
书记:陈江德
委员:朱月升、郑高设(未到职)
1928年6月,陈江德因病不能工作,返回天台老家。县委组成人员又作调整。
书记:袁佐文
委员:梅其彬、李联芳、李先导
1928年8月,袁佐文奉命调黄岩任县委书记,临海县委组成人员再作调整,指定朱月升为负责人。
负责人:朱月升
委员:梅其彬、李联芳、李先导、叶信庄
以上五任县委的秘密机关都在临海城区。
1928年11月,朱月升被捕。12月,驻海门的中共浙南特委机关遭破坏,梅其彬等人被捕,中共临海县委停止活动。
中共临海县委下属在临海城区的党组织:据当时的文件记载,1928年5月建立中共临海城区区委,下辖14个支部。因资料不全,仅存下列4个支部名录:
中共木匠支部,书记:吴善兴
中共工人支部,书记:朱月升
中共下桥支部,书记:叶宝鉴
中共石鼓支部,书记:胡义米
中共台州中心县委
1929年5月,按中共中央指示,台州建立直属中央领导的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因国内革命形势变化,台州中心县委曾多次改名:1930年8月改为“行动委员会”。同年9月,撤销行动委员会,恢复“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名。1931年4月,改名为“中共台州临时中心县委”(也称临海临时中心县委)。5月,改名为“台州中心区委”(也称“临海中心区委”)。1931年9月,又恢复“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名。到1931年底,台州党组织遭严重破坏,中心县委解体。
书记:先后是石瑞芳(曹珍)、金国祥(蓝尘侣)、朱渭滨、陈育中。
委员:先后有方林(曹廷祥)、钱中禄(金学河)、 陈希(游馥)、叶勉秀、金鼎、杨敬燮、陈文模、王藻清、吴志仁、管筠等。
中心县委机关驻地,先在临海城区,并在古城内举行多次县委全会;后迁移到大石地区,在海门设立交通联络机关。
中心县委下属在临海城区的党组织:中共临海城区区委,1929年7月恢复。
书记:戴世惊
据文件记载,区委下辖有12个支部,在历史资料中,仅存药业支部、杂工支部两个名录。
中共临海县临时工作委员会
1937年11月,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指派省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崇文来台州做恢复党组织工作,张崇文恢复了朱渭滨、朱惠文等人的党籍,建立了中共临海县临时工作委员会。
书记:张崇文(兼)
委员:朱惠文、朱渭滨
中共台州临时工作委员会
12月,在临海城区召开了有海门林尧,黄岩林泗斋、周思远,天台齐德夫,温岭梁耀南等20多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台州临时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中共天台、黄岩、温岭三个县工委及海门特别支部。中共台州临时工作委员会组成:
书记:张崇文
委员:齐德夫(天台工委书记)、林泗斋(黄岩临工委书记)、梁耀南(温岭工委书记)
中共临海县工作委员会
1938年4月,中共临海县临时工委书记张崇文奉命调新四军工作。5月,中共临海县临时工委改为工委。
书记:林尧
委员:周振东、朱修治
中共临海县委
1938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东南分局指示,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江工委撤销,建立中共浙江省临时委员会,同时各地区、县的党组织也作了调整。台州临工委和各县工委撤销,建立中共台属特委和各县县委。台属特委机关先后设在黄岩、海门等地,中共临海县委机关设在临海城区。1940年后,国民党加剧反共,中共临海县委机关移至大石地区。
书记:先后是周振东、张燕、杨炎宾。
委员:先后有张迈君(女)、俞宿冰(女)、林谦、王福林、褚尚士、吴瑛、郑伯永、项加兴、袁竹林(女)、袁华英(女)等。
中共临海城区区委
1940年6月建立。
书记:郑伯永
区委下属党支部:
中共纺织支部,书记:李义飞
中共鞋业支部,书记:先后是朱校、蔡三头
中共印刷支部,书记:吴云屏
中共木工支部,书记:陈亨杞
中共回浦商场支部,书记:周选秋
县委直属政工队支部,书记:周振东(兼)
中共浙江第六监狱临时特别支部
1942年7月18日,原台属特委宣传部部长林尧、临海县委书记杨炎宾等7名共产党员在三门海游镇被捕,有6人被押解至临海城区。关入浙江第六监狱的6名党员,在中共台属总特派员刘清扬的指导下,组成中共浙江第六监狱临时特别支部,与国民党当局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43年1月,杨炎宾在狱中牺牲。3月,其余5人出狱,4人重回革命队伍。
书记:吴瑛(实际负责人:林尧)
中共临海特派员
1941年11月,执行中央“隐蔽精干”的白区工作方针,党的委员会撤销,实行单线领导的特派员、联络员制度。
特派员:先后是吴瑛、杨干。
到1942年10月,由于国民党反共加剧,台州各县共产党骨干奉命北撤去苏北和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基层党组织转向隐蔽,临海全县只在东乡留下两个支部,临海城区的党组织停止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临海城区党员的活动: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共浙东区党委及新四军奉命北撤,浙东各地留下特派员、联络员保持上下联系。浙东特派员刘清扬指派临海籍共产党员林山,不带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回到家乡临海,自找职业,隐蔽活动,保持联系。因国民党重兵围剿四明山,林山一度与刘清扬失去联系。1946年6月,刘清扬派人到临海城区,与林山重新取得联系,并把林山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给台州联络员许少春,从此又开始党的组织活动。林山的家——城区米筛巷6号成为党的联络站。1948年9月,中共临(海)三(门)工委建立,林山为工委委员,参加领导工作。此时临海城区内仍未建立党的组织领导机构,只有部分党员以个人身份分别联络进步青年和民主人士,公开或秘密开展民众活动和策反工作,为迎接解放做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织
乙丑读书社
1925年9月,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发起建立乙丑读书社,有社员200多人。组织比较严密,规定社员必读的报刊有两份:一是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二是当时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乙丑读书社公开的宗旨是“努力读书,改造社会”,读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籍,用共产主义改造中国社会。他们的领导机构是由林炯、陈学西等22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他们的活动为临海建党打下了基础。
共产主义青年团
(1)共青团六中支部
1926年6月,在省立第六中学建立共青团支部。
书记:王观澜
(2)共青团临海县委
1927年2月建立,有团员50多人,在六中、六师、振华中学、女子师范等单位建立团支部。
书记:卢经武
委员:李慧卿、张淑清
(3)共青团台州中心县委
1929年5月,与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同时建立。
书记:陈希(又名陈爽子,真名游馥)
该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团体。1938年夏建立,负责人由共产党员担任。下分两个分队,有队员50多人。1939年夏,接上级党组织通知,停止活动。
队长:周振东(兼)
1949年2月建立。按照中共椒南工委副书记徐德的布置,共产党员曹仁风在台州公立医院、回浦中学、临海师范、尚文小学、临海地方法院等单位,秘密发展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40多名。当时采用单线联络的方式开展工作,因而也称“地下团员”。
负责人:曹仁风
(注:新中国成立前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在浙江省内只有台州,在台州只有临海、海门、黄岩3个地方)
(三)国共合作时期的社会团体
1923年11月,中共三届一次执行委员会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凡是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中共党员、团员“一并加入”。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有共产党人毛泽东等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国共合作。因此,台州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时也是国民党员,这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决裂。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在共产党努力推动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两党团结抗日,但组织上保持独立。1939年5月,国民党实行“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共政策,第二次国共合作又遭破坏。
两次国共合作期间,在临海城区内也建立了一些两党参与领导的社会团体。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临海县队
1925年5月30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当时中共中央决定,号召上海罢工、罢课、罢市。6月1日,上海“三罢”开始,很快遍及全国。在上海读书的临海籍共产党员张崇德等人把消息传回家乡,古城民众也行动起来了,成立了“临海国民雪耻会”,举行游行示威,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募捐集资支持上海工人罢工斗争。
1926年12月,共产党员张崇文、卢经武等人被安排参加了国民党临海县党部。张崇文任县党部工人部长,他着手组织工人,先后建立10多个行业工会。1927年2月建立县总工会,共产党员朱月升任总工会主席。
1938年3月,国民党临海县长於树峦接受中共临海工委书记张崇文的建议,将原来的“抗敌后援会”改名为“临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吸收共产党员、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参加。1938年3月9日,抗委会第三次常务会议推定宣传、训练两个委员会名单就有116人,其中常务委员14人。张崇文任训练委员会常委。
临海县战时政治工作队
临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
临海国民雪耻会
临海总工会
按照国共合作制定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全省各县都组建“战时政治工作队”。临海县战时政治工作队于1938年4月建立,队长由国民政府县长於树峦兼任,干事长由中共临海县委书记周振东兼任。内建立中共支部。在政工队推动下,在城乡各地还建立了许多抗日救国团体,如妇女会、儿童团及各种宣传文艺团体。
(四)以进步青年为主自发组织的民众团体
1919年5月,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当月28日在临海城区建立。协会下设评议、交际、调查、储金、贩卖、文牍、庶务、会计八个部和一个“爱国新剧团”。会长先是毛芷沅,后为项士元。曾出版《救国旬刊》。从1920年夏开始,奸商与官府勾结,打击救国协会领导人和学生骨干,协会被解散。
1919年10月7日成立筹备会,1920年1月正式成立,负责人项士元。1月21日创办《青年周刊》,创刊号上提出办刊的目的是:“在精神上要澄清青年的头脑,改进社会的道德;在形式上要倡用国语的文学,输入新思想。”
1920年10月在临海城区建立,负责人陈文鑫等。该会宗旨是:批判封建、迷信、落后的旧风俗,倡导科学、民主、进步的新风俗。活动方式是: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文章,开展讨论,用文艺演出等形式批判旧风俗,宣传新风俗。
1925年在临海城区建立,王观澜、秦龙等人负责。他们主张:以改造社会为目的,首先要革除社会上种种不平等制度,才能改造社会,因而起名为“平社”。他们的口号是“打土豪,除劣绅,不平则鸣”。
1925年在临海城区建立,其宗旨也是以“改造社会”为目的。他们主张,台州救国协会
临海县青年团
风俗改良会
平社
不社
要革除社会上烟、赌、嫖、掠、贪等丑恶现象,首先要从年轻人做起,做到“不烟、不赌、不嫖、不纳妾、不当官”,因而起名为“不社”。
1946年建立,是进步青年的文化社团,负责人陈正元,成员有张凯、罗光伦、马坤满、杨若风等人。该会宗旨是:“联络青年,宣传进步,促进变革”。因临海城别称“鹿城”而定名为“鹿友会”。在共产党影响下出版《鹿友》季刊,演出进步文艺节目,开办文化补习班等。
鹿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