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7700000003

第3章 哪些人属于强迫性囤积症患者?

有这种问题的人可能会感到很挫败,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我经常问自己,这种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换句话说,是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囤积行为,还是与他的成长方式或者经历有关?但是,无论认为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形成的,都可能简化了这一问题。强迫性囤积症既有来自基因的影响,也有来自环境的影响,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到,也没法预测一个人是否真的会囤积物品。

我们已经确定,基因因素会导致强迫性囤积症的形成,而且如果有人有这方面的家族史,那么强迫性囤积症就会更容易出现。此外,囤积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如果一个小孩看到她的母亲用囤积的方式来缓解丧亲之痛,那么他也可能会学着用这种方式来应对自己的情绪。大多数专家都同意,这些因素对于强迫性囤积症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会囤积,那么当他面对这些环境因素时,也就更容易受到影响。有时,我们也会在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家族病史中,发现其他与焦虑相关的问题。

也有许多人在父母是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家庭成长,但他们并没有发展出强迫性囤积症。这些人会对童年的生活环境作出反向的反应,对于杂乱的容忍程度比一般人更低。又或者,他们只是在基因层面上没有囤积的倾向。不管怎样,强迫性囤积症是一种复杂的状况,需要针对个人的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讲,囤积行为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就会开始,只不过人们通常直到五十多岁才会去寻求治疗。有人认为,男性的囤积问题比女性更常见,而在我的诊所中,我发现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寻求帮助。在生命的后期阶段,强迫性囤积症看上去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间接的原因导致的。例如,当一个人进入大学时,他的囤积倾向通常会受到遏制,因为他只有一个房间,或是有一个厌恶杂乱的室友会不断地纠正他。后来,他也许遇到心上人,步入婚姻,这在一开始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不过,渐渐地,他所爱的人也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杂乱———“老爸真的很喜欢工具,车库都是他的地盘”。就像强迫性囤积症患者一样,他们也习惯了这种环境。

此后他的生活状况通常会螺旋式下降。当孩子长大离开家以后,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可能变得更加孤独,空巢也意味着他有更多的空间来囤积,而且这时他一般也不再请人来家里做客。没有外人来观察他的房间,这意味着他可以一直否认房屋的现状,继续积攒物品。就像珍妮弗的案例一样,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子女们,经常会被他们父母的生活方式所震惊。而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配偶经常无法忍受在杂乱中生活,从而离开他们。

我经常会思考,囤积是不是来自于童年的某种缺失。例如,一个人可能小时候非常穷,得不到他需要的东西,这会不会让他在成年后更容易囤积物品?这是有可能的———我见过有些人曾因为过去没有足够的食物,所以现在过度地囤积它们。但根据我的经验,这种缺失通常不是强迫性囤积症的导火索。有些强迫性囤积症患者成长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也有人成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里,却没有强迫性囤积症的困扰。

囤积也不是心理创伤的必然结果,不过如果一个人本身有强迫性囤积倾向的话,创伤确实可能会触发囤积。而且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经历了越多的创伤,他们的囤积问题就越严重。例如,众所周知,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会囤积食物、钱、衣物等东西。作为例子,我立刻想到了我的患者珍妮(Jennie),她是一位50岁的母亲,她的儿子死于婴儿猝死综合征。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这次改变她生活的严重创伤,她不会开始强迫性囤积。另一个例子是比尔(Bill),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警官。有一天晚上他去调查一起车祸,却发现是他自己的女儿被一个喝醉的卡车司机开车撞死了。他被这件事击垮了,在休假一段时间之后,他依旧没法恢复工作,因为每当他被派往车祸现场,他都害怕是自己另一位家人被卷进去了。比尔没法走出他的悲伤,于是隐居了起来。他的食物是别人送上门来的,他在网上购物以避免开车去任何地方。比尔限制了家人的来访,开始把他的时间花在收集上。他沉浸在找到一件特殊的工艺品,或是淘到便宜货的感觉之中,他在屋子里放满了这些东西,而大多都只是堆在箱子里,没法取出来。很快,他的房子只能通过这些箱子中间狭窄的小道进出了。出于对他的关心,他的家人威胁他,如果不接受治疗,就要向成人保护服务机构(Adult Protective Services)举报他。

同类推荐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学聪明的心理战术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学聪明的心理战术》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世界上最经典的1500道心理测试题

    世界上最经典的1500道心理测试题

    本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精选了1500道轻松有趣的心理测试题目,从不同角度帮你解读自己与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包括心理、性格、情绪、IQ、爱情、社交和职场等领域,语言诙谐、幽默,观点辩证、独到、权威,内容充实、时尚,让你在轻松的阅读测试中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懂得人性,更容易交友,更具魅力,更能取得成功,让自己的人生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一本书掌握心理学

    本书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力图尝试从心理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帮助人们在了解各种人际关系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处事能力》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从一个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道理,打造最有趣的社会心理学趣味读本,通过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趣味解读,带你走进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社会心理学世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趣味以及魅力,如果再能够将其运用到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便可以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令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展开。一本书,引领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之门。
热门推荐
  • 夜不寐鬼不语

    夜不寐鬼不语

    不老的人,未知地下的城市,存在与不存在的世界,成谜的故事谁来诉说……
  • 蕴魂

    蕴魂

    一个少年,救了一个乞丐,后来乞丐死了,临死之前交给了少年一本酒谱,酒谱里面记载了一种酒,名叫醉生梦死,传说喝了这种酒能忘记一切,无论修为有多高。又有传说,这种酒能让人感悟红尘,助人证道......
  • 萌后驾到:皇上请节制

    萌后驾到:皇上请节制

    【本书纯属虚构】一朝穿越,慕夏表示很无奈,别人都是华丽丽地穿越,只有自己是从天而降摔了个狗啃泥不仅要随时随地地防御某皇帝的爱慕者,还要随时随地地防御饿狼皇帝“夏夏……我饿了”“喂喂!把你的爪子从我胸前放下,啊啊!你干什么?!”“干你!”某皇帝扑了上去,直接吃干抹净【第一次写文,不好看表喷】
  • 无尽美食

    无尽美食

    广阔的宇宙、无限的星空、奇异的异世界,在这个美食文化异常贫瘠的世界,他又是否能够在他的陪伴下实现自己的愿望?
  • 仙兵纪元

    仙兵纪元

    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一家被放逐的破落贵族,一块充满了造化与危险的大陆,一颗重重迷雾包绕着的生命星,一方仙侠文明世界边缘的星域,在这里,将有一场历史大戏由此拉开帷幕。风云际会,八方云动,天骄横空,百王齐现,一个历史转折点上的大时代,到底谁主沉浮?是仙庭的帝君之子,是佛国的转世灵童,是神盟的天醒者,或者是圣殿的圣女?权谋与利益,信仰与文明,刹那与永恒的抉择中,仙兵凌空,文明的历史被改写,新纪元诞生!
  •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无良师傅追女法则1.0

    无良师傅追女法则1.0

    “师傅,师傅你别追我了,咱能休息一下咩,大不了我以后不跑了还不行咩。”“孺子可教也,走师傅带你去欺负你的师哥们。”“好嘞,师傅等等我。”
  • 今夜也请你入梦

    今夜也请你入梦

    你可有时突然脑中闪过一个画面,你可有时觉得某种场景似成相识,却又抓不住,握不着,最后就这样再也不去在意,再也不去挽留。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紧紧抓住那星星点点,不去放手,不混沌流于世俗。“如果你再出现,我就去寻你,哪怕世俗偏见,哪怕千疮百孔。”"如果你真的存在,就请出现吧,我怕我经受不住现实。”
  • 回到古代2016

    回到古代2016

    云轩。自2216年回到了古代2016年。顶峰中。云轩唱着歌:“我要改变世界,不改变自己,努力努力,永不放弃……卡忙,改变世界!”……出任CEO的是个百合。迎娶白富美的是个网红。走向人生巅峰的是叶子。……但他们都是云轩的人。
  • 教育,诗意地哲思

    教育,诗意地哲思

    本书是由多篇散文式的教育随笔编辑而成,以一线教师的视野审视教育,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书稿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散文,第二部分是教育效应,第三部分是心理反思。书稿为随笔原创,随意洒脱,有别于一般的教育论文,有一定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