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来自经济体制与科技创新的双重挑战:在我们的经济体制还远没有完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同时,知识经济又开始惊涛拍岸,猛烈地撞击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地挤压着在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相互交织的双重挑战,已经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尖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正视和应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一、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引起了我国科技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继1999 年度大幅下降12位后,2000 年度又下降3位,在46个参评国家中列第28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度下降2 位,列第 31 位。“洛桑报告”在国内科技界引起的强烈震撼,促使人们全方位地思考我国的科技体制和科技发展状况,并且开始认真反思我国在科技开发领域中来自体制与机制的深层缺陷。其实,“洛桑报告”所反映的不只是科技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问题,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机制缺陷。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大致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和技术驱动阶段。根据有关的研究成果,在1970~1990年间,亚洲若干新兴国家和地区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资本 73%,劳动力17%,技术10%;而在同期,美国的情况是:资本28%,劳动力19%,人力资本10%,技术43%,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被称为“无形资源”的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而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因素所占的比率还高达60%~80%。这也就是说,在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整体转变。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创新技术及其所增加的市场份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更多地是在夹缝中寻找创新机会和寻求发展空间。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来看,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是经济走向的必然趋势和必经阶段。科技创新不但提高了生产能力和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大大增加了信息的辐射量和市场的透明度,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费用,并且因减少了生产过剩而使经济周期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增长的 60%~90%依赖于科技进步,而在我国,这个比率还不到 30%。据《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字,在每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铝的消耗,我国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2 倍,是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3倍;铜的消耗,我国是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3 倍,是英国的4倍;粗钢的消耗,我国是日本和意大利的6~7倍,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 10 倍多;铁矿石的消耗,我国是日本的13倍,是英国和法国的 25 倍,是美国的 37倍。科技创新的总体能力过低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太慢甚至中断,已经成为我国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社会可利用资源的多少一直是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在科技创新含量大幅度提高的现代社会,这种状况也在发生改变。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生产工艺的引入不但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寻求替代资源,而且还可以创造或发现新的资源。在这方面,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在我国,不但因科技创新能力低而不能有效地开拓新的发展资源,而且还因生产水平的落后而过度地消耗着现有的资源。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3 位,人均第 53 位,但据有关专家测算,到 2010年,我国将有2/3的主要矿产品呈现出短缺状态,金、银、铁和石油等的短缺率将达到50%,这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严重威胁,如果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的科技创新体制面临严重挑战
我国科技创新总体能力的低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体制与科技创新机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
政府主导型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第一个显著缺陷。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研究与发展经费的主要来源。1997年,在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中,企业、政府与其他方面投入的比例是:美国,63.3%∶31.9%∶3.8%;日本,74.8%∶18.4%∶6.8%;英国,49.5%∶30.8%∶19.7%;德国,61.6%∶36.3%∶2.1%。而在我国,企业与政府投入的比例则为32.4%∶67.6%。在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方面,我国1995~1998年平均为0.63%,而在同期,美国为2.67%,英国为2.05%,法国为2.39%,日本为2.91%。1997年我国的研究与发展费用只为美国的 1/36和日本的1/43,如果按对科技人员的年平均投资费用来进行计算,那么我国科技人员的费用仅为美国的 1/45 和日本的 1/30.研究与开发资金渠道狭窄与总量和比例过低,就使得我国的科技创新不可能产生较高的投入与产出比率。
行政分割模式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第二个显著缺陷。这具体表现在:(1)科技创新人才在企业的集中度过低。1998年,我国科研人员在企业、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比例是:41.1%∶30.2%∶22.3%;而日本(1997 年)上述的比例为69.2%∶6.7%∶20.6%;英国(1996 年)为60.7%∶12.6%∶24.4%;德国(1995 年)为61.0%∶16.5%∶22.5%;法国(1996 年)为50.7%∶21.6%∶25.4%。(2)科研机构大都处于封闭的自我循环状态,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无论是相互间的直接关联度还是通过市场的间接关联度都比较低。(3)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不健全,转化速度慢。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平均速度已由过去的 15~20年提高到现在的2~3年,转化率达到60%~80%;而在我国,很多科研成果都还停留在文字上或试验室里,真正能实现产业化转移的不足16%。也就是说,在我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无论是总规模还是人均规模都比较低的同时,还有高达84%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转化率低4~5倍。
市场机制的缺失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第三个显著缺陷。与上述两个方面相联系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形成,缺乏一个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的造血机制和动力机制得以产生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这表现在:第一,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场所,促进了社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并且有力地弥补了金融系统中间接融资与科技创新不能有效结合的制度缺陷。到 1997 年底,在美国所有的上市公司中,有96%的因特网公司、92%的计算机公司、82%的计算机制造公司、81%的电子通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是在以支持高新产业和企业发展为宗旨的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也就是说,以支持创新企业为主的“二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催化了风险投资的形成和发展。由于具有一个顺畅的退出渠道,因而以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各类基金会以及个人和家庭为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美国风险投资的90%都投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业投资的主要支柱和资金的基本来源。第三,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环境和它所特有的财产放大的倍数效应在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创业企业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在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双重作用下,相当多的创业者的财产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在社会的创新理念从原来的探索科学奥秘转向追求自身权益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就不但为创新企业提供了造血功能,而且也为科技创新者和创业家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条件。这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正是我国科技创新体制中缺少的最重要的机制和条件,由此而造成的人才的大量流失,是我国科技竞争力不高甚至下降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科技创新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科技创新的方向不明、科技创新的力度不强、科技创新的机制不全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已经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逐步显现。改变我国科技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将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资金的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科技创新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在这方面,核心在于体制的创新和机制的创新,在于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机制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必须调整。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从政府主导型和行政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方向转变。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的市场竞争手段和经济增长手段,取决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及其要求下的创新发明水平和技术应用规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从总体上说是相对准确的,因此,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有利于把握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格局的尽快形成和不断完善。市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市场机制的形成和有效作用,将会在风险投资、创新企业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向先导产业和先导企业集中,进而把科技创新过程变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企业、市场和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
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必须着力打破我国科研机构的封闭状态,建立社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在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因果链条,使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市场行为;必须建立起更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在科技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提高市场的约束力度和激励程度,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和科技创新过程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这方面,核心的一点是要加快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通过市场化与国际化相统一的市场环境,来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机制,为科技人员提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市场评价机制与社会激励机制,从而使我国的科技创新过程真正置于市场的基础之上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中,进而实现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科技创新的发展环境必须完善。建立市场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环境,除此之外,还必须形成社会化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科技创新文化。在这方面,重要的是要形成鼓励创新的进取机制、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和诚实守信的信用机制,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崇尚科学、崇尚创新、崇尚进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通过连续的和逐层提高的科技创新,尽快地在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实力。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发展报告(2000)》,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版。
4.刘洪主编:《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版。
(本文发表在2001年2月10日的《光明日报》上)
自《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我国在培育机构投资者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截止到 1998年 8 月底,已先后发行了金泰、开元、兴华、安信和裕阳 5 只总值100亿元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投资基金都已先后投入运作,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月公布其净资产值。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新基金的运作状况似乎并不理想,在市场股价指数特别是沪市股价指数未有大的变化、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对新基金大量配售新股的情况下,1998 年 8 月,除 1家基金外,有4家基金的净资产跌破了基金面值。虽然在9月份,基金的业绩有所提升,除基金兴华每份基金单位的资金净值仍然低于面值(为0.9985元)外,其余 4家基金的资产净值分别为:基金金泰为1.0439元,基金安信为1.0233元,基金裕阳为1.0105元,基金开元为1.0131元,投资收益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低于一年期的储蓄存款收益率。而且,就是这仅有的一点收益还是在国家证券监管部门对其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