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呈现新的特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一、经济全球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当今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体系中,发达国家经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协调、合作与矛盾、冲突的统一,贯穿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领域。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是整个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制约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格局的演变。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们有可能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为自己谋求最大利益。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对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经济规则,以便扩大从中获得的额外利益,并企图使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固定化和扩大化。当今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被少数发达国家所操纵控制,它们竭力垄断世界市场经济运行制度的制定权和修改权,竭力排斥和压制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例如,发达国家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打开一个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的同时,动辄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产品实行反倾销条例或设置种种非关税壁垒,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置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的现实是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拥有大量资本和垄断了高新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经济上的绝对优势,使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通过资本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经济利益: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实现将导致发达国家出口和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发达国家可以实现以最有利的条件生产,在最有利的市场销售,大大提高经济效率;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扩张,特别是大肆进行金融投机活动,扰乱或牺牲他国利益,从中渔利。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1.垄断资本的本性决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首先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无限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随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垄断资本在利率低的地方筹集资金,在税率低的地方纳税,在价格低的地方购买原料,在地价和劳动力价格低的地方组织生产,到价格高的地方销售产品,从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但是,世界市场与资本主义国内市场一样,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显得狭小和不足,各国垄断资本必然要展开争夺世界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的竞争与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自然成为经济利害关系,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分配或重新分配高额垄断利润的关系。在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经济活动基本主体的条件下,对于世界市场的分割,只能以各垄断资本势力集团及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实力为依据,即按照资本的力量对比进行分配。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垄断资本及其国家的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资本力量增加的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在经济上重新瓜分世界,而资本实力相对弱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则要努力维护既得利益,不甘心从已经占有的势力范围中退让出去,它们之间就要展开重新分割世界市场和谋求本国垄断资本利益的矛盾和争夺,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演化成重新瓜分世界的关系。
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区域经济集团成为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区域经济集团之间、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关系。因为集团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的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而只是成员国让渡一部分权力而形成的区域性集团,其目的是实现各成员国共同利益最大化,与各成员国自身的特殊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各成员国为了保护和扩大本国资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在区域经济组织成员国之间发生竞争和摩擦。
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除了竞争、矛盾和争夺外,还存在合作与协调的一面。战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了互相渗透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又互相竞争的局面,尤其在经济生活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参与合作的国家都能获得利益。因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相互之间经济利益关系方面,从以前那种分割与重新分割世界市场的激烈方式,转向用协商和协调的和平方法解决矛盾,与此相应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也从争夺、瓜分市场转变为矛盾、竞争与合作、协调。当然,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合作,其实质仍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因为各国间的合作都是根据自己利益的原则,从本国利益即资本的利益或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行合理选择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变化
二战前,世界经济的中心在欧洲,二战中断了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欧洲及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惟独美国的实力大大膨胀起来。二战后,美国与日本、西欧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悬殊。1945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60%,对外贸易的32.5%和黄金外汇储备的75%,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以其压倒性的经济优势,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承担了重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责任。在美国的倡导和支持下,在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国际贸易领域缔结了为美国对外经济扩张提供便利的、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50年代初美国侵朝战争的失败,是它由胜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就开始下降。60~70年代,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相对削弱,以欧洲共同体为核心的西欧重新崛起,日本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更发生了巨大变化。到70年代,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格局逐渐转化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的格局。冷战结束后,合作与竞争成为新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主流。8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美、日、欧经济仍然各具优势,竞争十分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激烈竞争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以及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因此,在经济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调节和合作关系也同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绝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还将不断更迭变化,而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都不会改变。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摩擦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由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关系构成。
(1)贸易领域的矛盾。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贸易领域。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命线,进入垄断和国家垄断阶段之后,商品输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冲突,实际上是各国垄断资本在向容量有限的世界市场进行商品输出所产生的结果。贸易顺差意味着占领更多的海外市场,就可缓解国内生产过剩的压力,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外汇,增加国内就业,减少社会矛盾。而贸易逆差则意味着国外市场被挤掉,减少利润,债务增加,引起或扩大失业,激化社会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国家间不断爆发外贸大战。
自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来,美国和西欧的贸易摩擦就接连不断。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各国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它们一方面在世界上抢占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农产品高额补贴,对外高筑壁垒征收差额税,使美国输往西欧的农产品数量逐渐下降。于是,在欧美之间,“小麦战”、“冻鸡战”、“柑橘战”、“饲料战”等贸易战接连发生。此外,欧美在钢铁、汽车和一些新科技产品方面,贸易矛盾也十分尖锐。60年代以来,日本以咄咄逼人的攻势抢占美国的国内外市场,使美日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美日贸易冲突不断升级。日本的贸易扩张,同时触犯了西欧的利益,引起了西欧的强烈不满,欧美一再对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把经济发展的基础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来。日本迫于美国、西欧的压力和日益激烈的贸易摩擦,多次表示要限制出口,增加内需,并相应采取一系列扩大进口、减少出口的政策和措施。但对于经济发展一直依赖出口的日本来说,要使经济转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在贸易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是长期的。
(2)投资领域的矛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投资领域的矛盾冲突,是贸易战在投资领域的直接继续和延伸,因为在东道国投资建厂,生产的产品就地销售,可以绕过关税壁垒,直接占领对方市场。二战以后,随着政治、科技条件的深刻变化,资本输出由原来主要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变为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投资主体和形式由原来主要是私人间接投资,变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输出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特别是进行生产资本输出,对输入资本国而言,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输入,增加资本投入总量,引进先进技术,从而促进就业扩大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外资大量涌入,可能使资本输入国陷于净债务国的不利地位,或者使本国经济过分地依赖外国资金,从而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输入往往采取既鼓励又限制、既利用又排斥的态度。这样,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投资领域的矛盾和摩擦更加复杂。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私人对外投资主要方向转向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相继成立后,美国为绕过西欧的关税壁垒,以投资代替出口,占领西欧市场,并向经济共同体的联系国渗透,掀起了“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浪潮,对西欧的直接投资迅速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日本的经济力量不断增强,向外输出资本的步伐逐渐加快。它们趁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日益激化的机会,大大加快了对美国的投资。到80年代,美、日、西欧的国际投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86年欧洲共同体对美私人直接投资等于美国在欧共同体投资的125%。同年,日本在美私人直接投资相当于美国在日本直接投资的207%。在这种国际投资关系逆转的过程中,美国逐渐由原来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1985年美国以1074亿美元的净负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净债务国,1989年底净负债迅速上升至6210亿美元。相反,日本的国际投资地位迅速上升,1985年以1298亿美元的对外净资产(债权)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至1989年底,其对外净资产已达3500亿美元。这些年来,日本的海外投资更多地采取收买、兼并外国企业的形式。日本的金融、保险、服务与不动产业,也加紧了对美国的渗透。面对日本迅猛的投资扩张,美国人惊呼“日本在近逼美国的心脏”。欧洲朝野人士也对日本的投资扩张进行抵制。美国政府一再要求日本推行国内金融制度自由化,让更多外国公司投资于日本的股票市场和企业。美国商务部曾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制止日本公司收购美国企业的活动。西欧国家也对日本在欧洲的投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要求日本在欧洲当地生产的产品,其零部件在当地的筹措率必须达到80%甚至100%,否则不准在欧洲市场出售。总之,由于垄断资本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以及不断向外进行扩张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因而各国垄断资本为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斗争不会消失,有时还会十分激烈。
(3)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
美欧日在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和冲突,首先表现在各国为巩固和加强各自货币在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而展开斗争。二战结束时,在国际金融领域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被当作国际货币来使用。美元成为美国加强输出资本、掠夺别国财富、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工具。1973年以前,西欧、日本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之间在货币领域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维护与抵制美元霸主地位的斗争上。布雷顿森林体制瓦解后,美元的霸主地位丧失,但它还拥有相当的优势,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手段和国际支付手段,日本、欧洲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同美国在货币领域的斗争,主要围绕着美元的优势地位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进行。其次,各国围绕着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纷争不已。布雷顿森林制度瓦解后,各国相继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各国政府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让外汇汇率随市场供求情况而波动。汇率变动对一国的国际收支有直接影响,进而又影响国内生产、投资、价格等。因此,各国政府通过立法确定官方汇率或通过中央银行进行干预,运用使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降值或升值的手段来保护或扩张本国的经济利益。在对外贸易中,货币降值的国家可因商品价格便宜而增加出口、减少国外商品进口;而货币升值的国家,却会商品价格上升而影响出口。此外,汇率变动还对资本流动、借债偿债、国内物价、就业、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围绕汇率变动问题一直在展开激烈的斗争。
(三)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及其局限性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利益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由国家出面实行的国际垄断调节,就成为维持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扩张服务。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形式可分为四种: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本国垄断资本对外扩张所采取的有关国内调节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民族国家内实施,但会直接影响到国际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因而被称为“隐形”的国际调节。②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这种调节有两种类型,一是通过发达国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经济组织进行的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增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稳定国际汇率,协助成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克服国际收支困难。它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向成员国筹集资金,当成员国发生国际支付困难时,可用购买或提取的方式,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资金,用于国际支付。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其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复兴与发展。其资金来源,除了成员国的股金和利息积累外,主要是从国际资本市场借款。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按照总协定规定的原则来处理各缔约国在贸易和经济方面的关系,促进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主要由发达国家参加的、协调面较广的国际经济组织。如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有24个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是这类国际经济组织的代表。③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高级会谈进行国际经济协调。如每年举行一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主要内容就是协调彼此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相应地还有为解决某一方面经济关系而举行的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等。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是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初级形式。④通过组织各种一体化的国际垄断同盟进行调节。这是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经济调节的高级形式。
国家出面的国际经济联合和国际经济调节,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每一个发达国家又有自己的国内市场、货币金融和财政税收制度、经济社会政策,都要利用本国的社会经济体系保护和扩张自己的利益,形成生产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这一矛盾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国际范围的表现。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中,国际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自身的种种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和束缚,错过历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一次次地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在殖民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对其进行侵略和剥削,使它们的经济发展受到束缚和摧残。独立以后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一些发展中国家跨入了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多大改观,总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很低下,最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在:农业的比重过大,工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比重过小;各大产业中容纳的劳动力的比例,农业劳动力占的比重高,服务业占的比重低;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农产品是生产的主要产品。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产品只有一两种,甚至有些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完全依赖于一两种产品的出口。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单一产品结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二元制的经济结构
二元制的经济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采用现代生产方式的商品经济与采用原始生产方式的自然经济并存的经济现象,由此造成一国之内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工业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不同阶层生活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平衡。两种生产方式的并存,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产生多方面的强烈反差:发达繁荣的现代化城市与极其贫困落后的农村;较为先进开放的工业和原始封闭的农业;极少数人口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富裕阶层和一贫如洗的绝大多数贫困阶层;开放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
4.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象:原始的共有共享经济、部落经济、封建经济、小商品经济、中小资本经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外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等。可以说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切经济成分都能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只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成分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半原始经济、部落经济、封建经济成分是发展中国家原生的经济成分,主要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表现为土地大量集中在封建地主、王室、宗教领袖、高级军官、官僚政客手中,实行残酷的剥削制度。广大的农民无地少地,成为农奴、雇农、贫农、佃农;小生产者主要由小农和城镇小手工业者组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非常薄弱,对外国资本存在着一定的依附性;有些国家也形成了一些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但与发达国家的私人垄断集团不能同日而语;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尚未得到充分发展,而国家资本主义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国家中,国家资本主义成分形成了垄断,起着特殊的作用;外国资本在发展中国家整个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有的甚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控制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竞争型经济,是利益和风险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经济。因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和服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是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资本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的大扩散,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经济活动遵循共同的规则等,使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利用外资,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科技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尽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地位。②经济全球化增进了国际交往,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获取新知识、新观念,促进国内竞争,提高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生产经营效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改革。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贸易依存度大大提高。一国经济的繁荣会带动他国的经济发展,一国经济的衰退也可能使他国的经济陷入困境。因此,经济全球化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也要求协调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加强各国之间合作与政策的管理。这实际意味着国际冲突频率的降低、国际协调机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迎接挑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差,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下,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冲击。随着外国商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民族产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会加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②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经营活动时,往往打破其投资国国民经济体系和规则自行其是,破坏了投资国原有经济政治秩序;现有国际条约、惯例及规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制度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现有国际经济组织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时往往附加苛刻条件,侵犯被援助国家的主权。③在国际经济的互存关系中,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事务没有发言权;发展中国家在现代科学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国际贸易关系中,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等贸易中,剩余价值大量流失。④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加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金融衍生商品的交易大多是博弈性交易,与实际商品的生产和贸易相脱节,规模庞大的金融活动失去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与产品的支撑,产生大规模的投机套利活动,甚至导致金融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实行了自由的市场经济,开放了金融市场,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投机财团提供了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条件。加上发展中国家原本就缺乏资本,易于受到国际金融活动的冲击;金融体系不完善,立法不健全,政府的金融调控机制不健全,管制放松,易于被国际大投机财团所利用,这些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从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演变而来。在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下,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饱受剥削、掠夺和奴役之苦,殖民主义入侵给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带来极度的贫困和深重的灾难。二战后,亚非拉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打碎了殖民统治的枷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旧殖民主义统治宣告结束。战后,独立的国家一方面利用政权的力量,逐步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力求自主地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自主地发展对外关系,反对和限制发达国家的控制,努力改变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这样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称南北关系。
发展中国家获得政治独立后最迫切的任务是发展本国经济,加速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主权独立也使发展中国家有了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可能。但是,它们对前宗主国的依附关系却不可能随着政治的独立立即改观,殖民主义统治给它们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也不可能马上改变,它们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依然受到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制约与限制,甚至损害。发展中国家对外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受到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为了加速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努力发掘和动员本国的经济资源,而且迫切需要利用外国的各种资源作为补充。然而,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之下,无论资本,还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取经济发展稀缺资源的重要来源。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和各种贷款,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有2/3以上是出口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转让的。这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经济依存的一面。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初级产品来源、出口市场和投资场所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有依赖。多数发达国家生产所需的原料、燃料要靠进口,进口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生产的一部分产品也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实现。在目前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仅有垂直型分工,而且有水平型分工。它们在不同的产业中实行了专业化、协作化的分工生产过程,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企业更是与当地资本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重要的投资场所,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可以使发达国家资本获得较高投资收益。
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这种需要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也不希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因为这不利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在那里的运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经济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依存是不对称的,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与斗争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贫富两极,两者经济实力悬殊,在国际经济关系上表现为发达国家主动、发展中国家被动的总体态势。
从国际分工的格局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基本上保持了二战前遗留下来的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垂直分工的旧格局,工业与农业、加工工业与原料工业之间的分工仍占主要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也出现了制造业内部的分工,但制造业内部的分工仍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同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之间的分工。在这种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地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实际上从属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
从国际贸易的格局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垂直分工的格局决定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初级产品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为主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交换的依存度也不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存度高达3/4至4/5,而发达国家出口对发展中国家的依存度仅为1/5至1/4.这种不对称的依存程度,使发达国家在相互交换中处于主动的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的不利的地位。由于世界市场被发达国家控制,是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市场,发达国家还可以制定有利于它们的市场规则,对自己的出口制成品规定垄断高价,对进口的初级产品实行垄断低价,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发展中国家只能被迫进行这种不平等的交换,蒙受巨大损失。
从资本流动的格局看,资本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基本上是单向的,即发达国家的资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渠道流向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资本的流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能缓解其资本短缺的矛盾,使用得当、管理有效的话,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又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使本国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国民收入,以投资收益的形式源源不断地流入发达国家,削弱了本国的积累能力。此外,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投资,不仅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且力图垄断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经济部门和国内市场,企图从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
从国际金融领域看,发展中国家同样处在十分不利的地位。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当今世界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手段,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只能处在从属的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有的和原宗主国的货币挂钩,有的与某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挂钩,有的与发达国家一揽子货币挂钩。发达国家货币汇率的变动,往往会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债务负担和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变动,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此外,在国际货币金融机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占的份额少,表决权也小。少数发达国家就能对国际金融领域的大事进行决策,对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指标进行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联合干预,对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决策,主要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这就充分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垄断者、支配者、掠夺者和压迫者,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垄断、被支配、被掠夺和被压迫的地位。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剥削、控制与反剥削、反控制的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范围内各种国家经济关系以及全部国际经济体制和制度的总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指在国际生产领域、贸易领域、金融领域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剥削的不合理关系。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对这个秩序的特点作了如下描述:“这种秩序将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赖、共同利益和合作的基础上”,“这种秩序纠正不平等和现存的非正义并且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有可能消除。”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建立新秩序的20项原则,其主要内容为: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公平互利,和平共处;一切国家都享有平等地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金融、货币问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国家有权对其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行使永久主权,包括对跨国公司进行控制、监督和管理,直至采取国有化措施;建立商品综合方案和实行价格指数化,改善和建立新的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国际贸易结构;国家有权实行自己认为对本国发展最合适的经济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有权建立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组织等。
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斗争,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第一,在维护资源主权和经济独立方面,发展中国家不仅把大多数矿产、农业资源从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手中收归国有,而且利用集体合作精神,在世界原料生产和出口中,形成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在资源生产、出口和确定价格等方面坚定地行使主权。第二,在国际生产领域,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加强互相之间的合作,建立一系列区域性一体化经济组织,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完善对外资管理的前提下,大力吸引外资,把外资纳入本国经济发展的轨道,推进南北对话,争取更多的援助和技术转让,发展自己的经济。第三,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稳定世界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扩大制成品出口,反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国际金融事务方面,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国际货币制度,增加国际社会提供的发展援助,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债务。
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国际经济秩序和以往相比有了不少改善,但总体上仍然是不合理、不平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国家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会造成双方经济关系的破裂,矛盾和斗争的结果是达成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妥协。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会有所发展。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变革这种经济关系,必然会遇到各国垄断资本的顽强抵制和反对。同时,斗争从来就是实力的较量,而发展中国家今天的经济实力在总体上还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决定历史前进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只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加强南南合作,即力求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去推动南北关系的改善,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夺取正义事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