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货币政策而言,中央银行实现其调控目标的过程,必然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和方面:(1)分析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探讨其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2)确定适当的调控目标,运用适当的调控工具,来启动货币政策的运转;(3)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其调控的政策效果必然要通过特定的传导渠道和传导机制,扩散到现实经济金融运行中去,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在这几个环节中,中央银行都可能会由于种种失误而导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低下。从世界范围看,中央银行常常过分高估自身的调控能力,不注重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调控机制的影响,不注重调控机制运行规律的研究,因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常常具有“致命的自负”(fatal conceit)。只有立足于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环境,客观分析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实现有效的调控。
因此,在围绕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时,本书的研究是按照如下思路展开的:
第一,进行理论准备。国内外经济学界已经从不同侧面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只有比较系统地借鉴和评析这些理论和观点,才能为本书研究的深入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研究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及其与有效性的关系。由于货币政策是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进行的,立足于中国经济金融运行的现实,把握现实经济运行中显著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应该成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起点和背景。因此,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将着手研究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的现状看,本书将着重研究金融结构变化、银行体系存在的巨额不良资产、区域金融发展二元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的二元结构等运行环境对货币政策有效运行的影响。
第三,研究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及其与有效性的关系。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研究的就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调控中所面临的政策工具、政策手段、调控目标、调控途径的选择和运用。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本书从中介目标的选择、调控工具的选择、利率机制等方面来具体研究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专门对利率机制进行研究,是由于利率机制在货币政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有效性的关系。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之后,政策效应影响到现实经济运行还需要一个传导的过程。本书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环节和渠道出发,研究不同的传导环节和渠道的运行机制,分析不同的渠道在传导货币政策意图时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研究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同环节着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本书从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时间角度来考察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即政府有关部门采取调控措施到现实经济运行产生反应的整个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传导机制中的“政策时滞效应”问题。
第五,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本书在此前的研究中基本上是以封闭经济为理论前提的,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现实,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适应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建立和完善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否则货币政策就会因不能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和运行机制而使调控有效性大大降低,中国加入WTO更是使得开放经济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影响更为显著。事实上,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开放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扩大了本币和外币的沟通渠道,增加了本外币政策的互动途径,改变了原来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作用方式、作用渠道和作用效果,使得货币政策从原来的主要局限在国内的本币政策的方式,转向同时面对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协调进行的方式,货币政策的覆盖面随之扩大,同时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的因素也随之增多。本书首先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形成和运行的问题;由于外汇储备是本币政策和外币政策的纽带,本书将进一步集中从外汇储备波动的角度进行专门的研究。
总之,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如此推进的:理论准备——运行环境——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传导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