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有知识的人。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智慧的头脑。这其中百分之九十得益于自己平时多读书,多思考。
——李嘉诚
知识对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书本知识,也包括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单纯的书本知识本身构不成能力,书本知识只有和人生的历练结合起来,才会形成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个人品牌。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皮鲁克斯在《成就大业的潜能》一书中说:“成就大业的基点就是一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凡是成功者,在这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同样,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观察李嘉诚的成功,也能发现知识是李嘉诚成就大业的基本功。
1941年,为避战乱,李嘉诚的父亲带着全家辗转来到香港。面对着商业化的香港,满腹经纶的李云经及时转变思想,面对现实,携长子李嘉诚果决地走出象牙塔。到港之后,李云经不再以古代圣贤的言行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
当时李嘉诚要学的最当紧的知识就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属粤南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广州话寸步难行。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也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
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学会这两种语言,一来便于立足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
李嘉诚把学广州话当一件大事来对待,为此,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学不辍。由于他年纪轻,因此学会一口流利的广州话并没有费他太多时间。困难的是英语关。
香港的中学,大部分是英文中学,即使是中文中学,英文教材也占半数以上。这固然是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结果,但从客观上讲,也有助于提高港人商业文化的素质。香港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与港人的整体英语水平分不开。懂得英语,能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从事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
李云经经常对儿子说:“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学会英语不可。”李嘉诚点点头,领会了父亲的苦心。当时李嘉诚一家颠沛流离,先不论个人的前途,就凭学费来之不易这一点,他也会以苦读上进来报答父恩母爱。
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路上,他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李嘉诚怕影响家人的睡眠,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蒙蒙亮,他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还是读英语。
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在每天辛劳工作10多个小时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英语。生活的艰辛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习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后,李嘉诚熟练地掌握了广州话和英语这两门语言。
李嘉诚后来谈及此事时,说:“先父去世时,我还不到15岁,可我那里太想读书了,只能买旧书自学。我花一点点钱,就可买来半新的旧教材,学完了又卖给旧书店,再买别的旧教材。我学到了知识,又省了钱。那时候,人家是求学,而我是抢学。”
在日后的商战风云中,广州话和英语使李嘉诚受益匪浅。在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英语的掌握给李嘉诚带来了难以估算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第一个大订单。而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和灵感。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李嘉诚以“抢学”的精神,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十分难能可贵。他的学历不高,可学识很高能力很强。他学问之丰富,已超过一般高学历者甚多。
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数十年后,李嘉诚重返家园,昔日跟随父母逃难的单薄少年,已成为蜚声世界的巨富。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拥有如此巨大的王国,靠的是什么。李嘉诚回答道:“依靠知识。”他毫不犹豫地告诉年轻人:“知识决定了命运”。
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要想由小做大,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只有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李嘉诚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头脑和智慧,提高着自身的修养。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