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故事:
陶铸从7岁起,在家乡石源洞的大院里读私塾。
有一天,唐先生为了考考学生,从课本中选出“暮鼓”二字让大家试对。只见陶铸提起毛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了两个字交给老师。
唐先生接过来一看,“暮鼓”对的是“晨钟”。先生一愣,用不相信的眼光盯着陶铸,问道:“你这是从书上抄的吗?”
“书上?是哪本书?我还没读过呀!”
“那是谁告诉你的?”
“没有哇,我自己想出来的。”
“你怎么想出来的?”
“你老人家讲,暮就是傍晚,傍晚不是可以对早晨吗?”
“对!为什么又用钟对鼓呢!”
陶铸说道:“有一次我跟妈妈到山那边的寺庙去烧香,看见里面有个大鼓,左边有口大钟。我想,钟大约可以对鼓吧?”
教子方法: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陶铸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聪明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他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学活用生活中的知识。
我们父母也应该静下心,想一想这样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拿一个好成绩。那多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吗?难道,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读死书,变成一个个只会读书,只会把那些知识装在脑筋里,而没有把知识用起来吗?学习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自己能够生活的更好,这才应该是多读书的目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反观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活学活用知识,比一味的埋头苦记要焕发的力量大的多,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活学活用知识呢?
第一,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在一些问题上则不能含糊,培养孩子较为规律的学习时间,让他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而成为一种习惯,让他们每天及时完成和复习功课,扎实的学习,不要把考试当成目标,父母要淡化孩子的应试意识,让他们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这样就能把学习当成一件非常灵活的事情来处理。
第二,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学习,那我们经常说的传统的一些经典作品来说,经典是古人留下的文字,文字是死的,其中所承载的智能则是活的。如果紧抓着文字,反而可能错过了内含的哲理,父母应该鼓励在生活中活学自己学到的道理。
第三,语言类学科必须灵活学习,从语言的学习来看,除了在教育孩子要用普通话之外,如果实在想教孩子外语,在2岁以前要慎重。我们父母的教育模式是单词教育,不管是母语还是英语,通常都是这种教育方式。母语这么教,由于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问题不大。可是英语没有语言环境,教几个单词,不仅忘得快,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利用率低,会很快遗忘。要鼓励孩子多加练习。
最后,要和父母讲的一点是,父母一定要提防孩子陷入机械式学习的误区,为什么父母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加大练习量作为强化学习的手段?一是与父母对学习的理解有关。许多父母认为知识是陈述性的,学习就是把课本上陈述出来的知识记住。因此要求孩子一遍遍地加强记忆学习,以求在考试时能够记取已学过的知识,得到高分。二是强化记忆对父母来说比意义学习容易得多。
其实,灵活学习的要求是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理解程度进行探究,找出孩子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启发引导孩子理解所学知识,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理解力。能做到这一点,要求父母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要有耐心和责任感,才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探讨问题。
很多时候,家长由于生活的巨大压力,往往就没有精力去研究怎样帮助孩子灵活学习,在孩子教育上,也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一种方法,可是这种方法客观上将学习的个体特殊性抹杀了,简单地看成学习的好坏只是时间投入和孩子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忽略了客观因素影响学习的现实性。孩子一方面不得不去体验学习的枯燥和疲劳,另一方面还要背负不好好学习的罪名,久之,丧失了学习兴趣,真的产生了厌学情绪。请父母记住,固然机械地记忆,孩子有比成人强大的记忆能力,可是机械地最大问题就是容易遗忘。尤其那些古诗,不如记住几个小童话寓言,不仅学习语言更增强孩子感受社会的能力。
给父母的话
作为父母,要多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学习和探讨。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实验中的变化,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的有趣的环境下,渗透他们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