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见识短浅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有智有识者则能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做出一个准确的预见与判断。
东汉时期有个叫吴佑的名土,少年时就能洞察世事,又通晓历史,对官场中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事关系有深刻的了解,常常为当官的父亲筹划计谋,使父亲安然地避免了不少祸患。
有一年,吴佑的父亲吴恢奉旨远赴南海郡担任太守,当时只有12岁的吴佑也随同前去。上任一些日子后,吴恢认为自己治理南海很有政绩,就想一边记载在册,一边抄写经书。
吴佑知道了,便急忙劝阻:“父亲,万万不可。”
吴恢听到很是恼火,厉声责问道:“你懂个啥?”
吴佑从容地问道:“父亲,您不远千里,不辞辛劳,攀越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来到这濒临南海的蛮荒之地,您知道其间的利害关系吗?”
吴恢听到儿子出口不凡,语气不免和缓了,惊疑地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吴佑解释道:“据我观察和调查,南海郡百姓所受的文化教育很少,风俗鄙陋,人情险恶,这是一个很难治理的地方啊。朝廷并不相信您短短时间就会有治理的政绩,而是怀疑您是否贪污了许多财宝;那些权贵显要人物并不会赞扬你治理的政绩,而是日夜盼望您能向他们贡献一些稀世珍宝,因为这里本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地方啊。”
吴恢觉得儿子有些杞人忧天,便说:“我可以不记政绩,但与我抄写经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吴佑笑道:“大有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可能有杀身之祸呢!”
吴恢说:“你这是危言耸听!”
吴佑说:“父亲,就算把六经抄写一遍,您估计要几辆马车才装载得下?”吴恢说:“抄在竹简上,那需要两辆哩!”
吴佑问道:“好,两辆马车运回京城,人们会怎样看这件事呢?”吴恢惊笑道:“两车经书嘛!”
吴佑严肃地说:“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过去马援将军曾经把南方薏苡果(药玉米)带回一车,原先是准备做种子,在北方推广种植,不料却被别人误认为是珍宝。他死后还遭人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王阳平时喜欢驾驭精美的车马,穿戴华贵的衣服到处炫耀,结果引起别人的妒忌,以至人们纷纷传说他捞取了不少黄金,害得他有口难辩。这种遭人怀疑、嫉恨和陷害的事,是古时候的先贤时刻警惕的,所以,谨慎做事,低调做人方是立足之本呀!”
吴恢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抄经书的计划。他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好啊,我们吴家也出了一个像古代谦让豁达的季札一类的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