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需要励志已经被大家认识,殊不知,人们在顺境中也要励志。
陶侃是两晋时期著名的将领,他文武双全,尽忠职守,为人正直清廉,严于律己,加上待人宽厚,治军严明,一向深受部下和百姓们的爱戴。他曾经率兵击败杜弛等人的反晋武装,平定了社会动乱,被世人视为一代名将。曾有人专门写诗称赞道:“飘报风雨演神州,齐下江河乱来休。戮定荆湘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可见他在时人心中的地位。
当时西晋朝廷已经覆灭,很多少数民族趁势而起,以武力占据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纷纷自称为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逃亡的皇室只在江南一带站稳了脚跟,新建立的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仁人志士都不甘心北方为胡人所占,国家被弄得四分五裂,都力主北伐,希望可以收复中原。陶侃就是这样一个有志于恢复中原的人。
他最初在武昌做太守。武昌位于东晋首都建康的上游,是长江边上的重要城池,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当时,两湖地区生产的粮食,都要在武昌集中,然后经过长江运送到下游的建康。由于战乱连年,加上饥荒频繁,常有流民出来打家劫舍。水陆交通本来就有些不安全,加上一些王公贵族的手下居然趁火打劫,借这种混乱局面出来扮作强盗,专门在长江上拦劫过往的客商,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一个个胆战心惊,不敢在长江航行。陶侃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兵船假扮成商船的样子在长江上航行,借以引诱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上钩。结果,那些人真的信以为真,跑来打劫,有几个人被当场捉住。陶侃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审问,发现他们居然是西阳王司马策的手下。陶侃气愤万分,当下领兵来到西阳王的驻地,摆开阵势,命令西阳王立刻交出参与行劫的部下,并且当场处决了二十多人。这一举措吓得那些皇族下人面如死灰,再不敢仗势凌人为所欲为了。从此,长江沿岸的水陆交通恢复正常,安全得到了保障,那些外出流亡的人也纷纷回来了。陶侃因此得到朝廷的嘉奖,先后被提升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地位显赫。
陶侃的威望迅速提升后,引起了当时握有重兵的大臣王敦的妒恨。王敦一向反对北伐中原,多次被陶侃顶撞,视他为眼中钉,眼见陶侃权势越来越大,心中不安,就想利用自己的职权,害死陶侃。幸好陶侃的儿女亲家周访在湖南一带很有势力,手中握有重兵。王敦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思前想后只是把陶侃降了职,调他到广州去做刺史。
当时的广州,田地、人口不多,生产又落后,景象凋敝。陶侃到了那里之后,每天根本没有什么公务可办,日子过得十分清闲。为了不让这种清闲的日子使自己失去斗志,他专程叫人准备了一百多块砖,整整齐齐地码在院子里,天一亮,陶侃就早早地起床,把这些砖搬运到外面去,码在一个空场上。到了晚上,他又出去把砖搬进院子里来,码在原地。就这样,每天早上把砖搬出去,晚上再搬进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衙门里的人看到陶侃搬砖,都感到疑惑不解,刺史怎么没事找事,自己瞎折腾呢。有人按捺不住,就跑去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笑笑回答说:“我一生为恢复中原为己任,矢志不渝。要是生活过分安逸,疏于练习,恐怕将来担当不了大事,所以我要用搬砖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的力气。”一时间,陶侃搬砖被传为佳话。
过了几年,由于形势的需要,东晋朝廷任命陶侃做征西大将军,把他重新调回荆州做刺史。荆州人民一听陶侃要回来,纷纷奔走相告,拍手相庆。
陶倪一回到荆州就忙着办理衙门里积压下来的公事,许多公文书信,都由他亲自执笔起草;许多来访的客人,也都由他亲自接见,可以说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在广州养成的搬砖锻炼的习惯,照样天天坚持,无论多忙也不肯间断。有人见他这么劳累就劝他休息休息,别做搬砖的锻炼了。他回答说:“古时候治水的大禹,品格高尚、智慧过人,他尚且教导我们要爱惜光阴,不要浪费时光。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那就应当爱惜分阴,时刻不忘磨炼自己才对。”正是这种自觉磨砺自己、不忘恢复中原大志的精神使得陶侃深受世人推崇,赢得了无数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