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名作颇多,其中有一篇知名度颇高的杂文,名叫《伤仲永》。王安石为什么要为仲永而“伤”?这篇不足三百字的小文又为何知名?我们还得从仲永本人的经历和王安石由此阐发的人生道理说起。
方仲永是江西省金溪县人,家里世代务农。五岁时即能题诗四句,并自题诗名。诗以养父母、收养同族孤寡人为意,为同乡秀才称道。乡里人对他十分惊异,并稍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人甚至给点钱。他的父亲贪图这点好处,于是每天拉着他四处拜见地方上的绅士,而不让他读书。
王安石久闻此事,宋仁宗明道年间见过方仲永,当时他已十二三岁,让他作诗,其诗与其名声已大不相称;又过了七年,仲永二十岁时,王安石再次问到他时,他已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文章在叙写了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全过程后,深有感慨地议论说:“仲永之通悟(理解知识的能力,即聪明才智),受之天也(指天赋)。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比一般有才之人高多了)。卒(最终)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接受后天教育不够)。彼其受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没有好的天赋),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吗?即连作一般人也不可得)?”
王安石写此文时年仅二十三岁。他有感于仲永之父把他当成摇钱树,而不让他读书学习,结果沦为“众人”,写此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天赋很好的人,也必须靠必要的后天教育;至于禀赋一般的人,则更应该重视后天教育。这里提出了如何造就人才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表达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表现了年轻的王安石已显露出一位政治改革家认识问题的深刻性。
方仲永是个悲剧人物。他本来可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诗人或才华出众的人,但他的天才被它贪图小利的父亲扼杀了。王安石对此深感痛惜,写此文以告诫世人。方仲永的悲剧和王安石的议论,不仅在当时有警世的作用,而且至今仍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