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意思是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待人应该彬彬有礼,态度不能粗暴傲慢,更不能出言不逊。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交友和受到尊重、尊敬的强烈愿望。人们都渴望自立,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进行沟通。因此,如果你能以礼貌的态度与人沟通,对方会觉得受到了尊重,从而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地,如果你自觉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一天,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的花园,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还领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他们坐在一张椅子上,女人似乎很生气地在训斥着男孩,边说着,还边把一团用过的卫生纸随手丢在了旁边的灌木丛上。而灌木丛边,站着一位正在修剪灌木的老人。老人看到扔过来的纸团,又看了看正在训斥小男孩的妇人,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把纸团捡起来扔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没想到,只过了几分钟,中年妇女又拿出一张纸巾,擦了擦脸,又把纸团扔到草丛上。老人再次走过去,把纸团扔到了桶里。
看到这一幕,妇女非但没有悔意,还指着老人大声地对男孩说:“你看,如果你再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就会和这老头一样,一辈子做这些卑贱的工作。”老人听了,放下手里的剪刀,来到女士的面前,仍然态度谦逊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是这家公司的员工吗?这里是公司的私人花园,按理说只有员工才能进来。”女人一听老花匠竟然敢质疑自己的身份,傲慢地说:“我可是下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我就在这里工作!”说着,还拿出证件在老人面前晃了晃。老人沉默了一会儿,打了一个电话就回到灌木丛前继续自己的修剪工作。
几分钟后,一名男子匆匆赶过来,毕恭毕敬地站在老人面前,对老人说:“我这就按您的吩咐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老人没有回答来人的话,只是走到小男孩的面前,说:“孩子,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一身本领,而是要学会去尊重每一个人。”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中年妇女看着自己的上司如此尊敬一个老花匠,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赶来的男人对妇女说:“你所鄙视的这位老人正是我们集团的总裁。而现在,你被开除了。”“什么?他竟然是总裁詹姆斯先生?”中年妇女难以置信地看着老人离开的方向,顿时呆在了那里。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真正学会有礼貌地对待他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可以避免使自己受到损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因此在社会中为人处世就变成了一个深邃而又敏感的话题。万事礼为先,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讲礼仪的人。
邹磊是某公司的高级主管,下属去见他时,他不但坐着不动,而且也不懂得礼貌让坐,下属只好站在一旁说话。有时因不满意下属的回答而不高兴时,他就会一直不答言,或者始终不看下属,让人感觉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让下属碰一鼻子灰后,心情低落地告辞。对待朋友,他也是爱搭不理,实在令人难受。但因陈棣正在得势之时,职员们也就只是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奉承,心里却反感他。后来形势逆转,他不再有实权时,一时间攻击他的人就特别的多,这完全是因为他待人傲慢无礼造成的。
《诗经》上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礼多人不怪,人们都将一个人是否彬彬有礼作为其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检验标准。很多时候,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你对对方的尊重。多礼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修养。礼也是人为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用心去领会、去学习,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它会帮助你顺利地打开人际交往局面。
“人之有礼,犹鱼之有水矣。”礼仪是联接友谊的“纽带”。一个人的诚恳与善良往往是通过礼仪来显现出来的。所以说,毕恭毕敬的态度,得体的礼仪是赢得别人信赖的条件之一。礼貌是礼仪的基本体现,而并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是沟通人们之间友好感情的一道桥梁。如果人们能自觉地做到礼貌待人,不仅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纯洁和美好,还可以无限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使你看起来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