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遍野的桐花开了,白的花瓣红的花蕊灿烂枝头,奔放在四月和煦的春风里。“家有万株桐,幸福永无穷。”当年周恩来总理为桐乡正安题写的勉励之辞至今镶嵌在人们的脑海里。
种桐历史悠久的正安成了全国有名的桐乡。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油桐这项产业发展迅猛,人工栽培自然生长的势头看好。
……斤万公1,500瓣桐产亩,年万16近积面桐油县安,正解了据油桐,曾是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如今,桐乡的桐油业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桐花盛开的4月初,记者在正安县采访看到,乐俭、新州、杨兴、和溪、流渡等乡镇的山山岭岭,桐花怒放,与万物争春,随意放眼,处处是白花红蕊映衬的花的海洋,颇为壮观。可就在这桐花灿烂的背后,人们在遭遇了市场大浪冲击后显得一蹶不振,正安县的桐油产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曾经红极一时的令人骄傲的桐子花桐子瓣滑落到了大市场的低谷。
采访中,不少农民反映,近几年树上的桐子瓣几乎没有人摘了,烂在了树上。
为什么呢?一位老农民说,过去一斤桐子卖七八角到一块多钱,现在连两三角钱都很少有人收了。
县里的一位干部说,正安桐油产业凋谢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当年桐油作为航空、制漆、防腐、轮胎生产的重要原料,而今已有新的化工产品代替。随着市场的萎缩,桐子瓣自然不管钱了。据了解,正安县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炼油厂这几年已烟消云散。
就这样,一项培育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桐油产业花开花落。
有关人士认为,正安油桐除了遭遇“市场这只狼”外,但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是产业未能走下去的又一个原因。
县林业部门的一位干部说:八十年代末期,正安县就发生过“桐子大战”,供销、粮食等几家八仙过海抢购桐子。有的桐子尚未成熟便被生摘,内部打价格战,结果,榨出的桐油质量低,产量少,100斤桐子才产6—7斤。几经厮杀,好几十家炼油厂相继垮掉,如今,正安也没有一家桐油生产厂家,连当年投资六七百万元兴建的国营精炼桐油厂也破产改制。另据了解,现在正安县市场上的桐子被外地的商贩收购,价格低到人们几乎不愿去摘桐子卖。
满山遍野的桐花开了,但的确也空开了。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有关人士认为,一项产业要兴起来不容易,要败下去很容易。
其实,类似正安桐花空开的这样那样的产业颇多,比如说前些年有部分地方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的五倍子、杜仲、苍溪雪梨等开发产业不都陷入市场的泥潭了吗?
当前正是各地退耕还林的重要时节,在退下来的土地上,该还上什么?该种什么样的树?该结合什么样的产业?要研究,要思考,切莫仅仅为了完成任务。再则,就是还上去的生态树和荒山造林也要结合各地区的气候自然条件,科学引种,科学种植,今年我省大面积的山林虫灾严重,不正是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警觉了吗?
建设生态家园,发展绿色产业,是市委市政府今后全市农业发展提出的又一项要求,各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引以为戒,谨防几年几十年后苦心经营的某一项产业又再现今天的“桐花空开”。
(原载2002年4月19日《遵义日报》第二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