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旅游业现状探索
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并提醒我们:现代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超过石油、汽车行业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的潮流不仅冲击国外,国内近年来一个又一个的“黄金周”炒得好些地方旅游火爆票子赚得盆满钵满灼得人脸红心跳。
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要“突破北线”的战略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据点,名城遵义该打什么旅游牌,其旅游业现状又如何?勇于打破惯向思维且富于超常规奋进的红花岗人面对周边火起来的态势又如何为名城添亮旅游这道风景?
抱着类似的话题,记者作了一番采访。尽管感觉到名城的旅游业尚处在乍暖还寒的氛围,可毕竟,催促遵义人大办旅游的春天已经来了。
尴尬:只有会址可游吗
“1张门票+1顿饭=遵义游”,这并非个别现象。
来自黄平的张先生一行花了不到两个小时游完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后,游兴未尽却又不知往哪里去游。只好索然寡味驱车打道回府。无独有偶。今年“五一”旅游黄金周期间,从江西来了一列专列,700多名游客一早从娄山关看起,到城区只看了几处革命史迹,当天下午三点过就离开了遵义。
采访中,记者遇上专程从北京来遵义体验“遵义会议”长征游的李宁夫妇,在参观了会址等城区的几个景点之后,夫妻俩本想留下来细细的追寻四渡赤水渡口、强渡乌江战斗遗址,可苦于没有找到向导,只好作罢。
留不住客人的有“旅”无“游”,岂不有几分尴尬和无奈?我们不禁要问:名城只有会址可游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但透过这些表象审视名城旅游环境必备的“游、行、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滞后的现状略见一斑。
先说“游”吧。撇开别的不说,单就名城闻名天下的几处“长征文化”史迹,旅游品牌包装陈旧,景点单一,模式老样。
比如,会址是个比较成熟的品牌,但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那套方式经营,没有大的突破,本地人不去,去游的都是外地人,没有回头客。有识之士称,游会址要“拖”住游人的脚,大有文章可做。可借鉴上海“一大”会址用蜡像、灯光、声像模拟当年开会场景吸引游客的做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战沙盘等营造出当年长征“论剑”的氛围,满足游客怀旧崇尚的心理,还怕“误”不了游客的时间?
再比如红军山,除了邓萍烈士墓、红军卫生员塑像等景点外,可把伟人名人的诗词歌赋及赠言警句串起来,再建个碑林如何?据了解,红军山迄今未收过门票,游客来遵瞻仰烈士墓往往是驱车直上山中,一游而过甚至连游都谈不上,何来留客之。还有迎红桥、万人大会会址、苟坝会议会址、邓小平住处等景点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前年“遵义会议北京展”期间,红军卫生员的脚也被北京参观者抚摸得发亮,她的胸前,挂满北京青少年赠送的一千多条红领巾。川剧《红军妹》再现了这个叩人心扉的故事,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引起轰动。
这无疑给我们一个启示,旅游品牌的挖掘包装很重要。遵义是红军长征中经过的最大城市,活动时间长,留下的史迹多,从旅游的角度讲,遵义既然沾了红军的光,就要围绕这一品牌优势,挖掘历史名城的丰富内涵。比如修建一座以长征为主题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不仅搜集收藏红军在遵的活动及实物复制品,还完全可跳出这个思维圈子,详尽地讲述长征的整个过程,还可将苟坝会议会场等移植到博物馆中,既解决了交通不便问题,又让游客游上一两天还意犹未尽。还可大量制作复制品,既便于游客留影,又充实了博物馆。不少地方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地寻找诸如“香格里拉”等旅游卖点,名城有了“长征”这个厚重的优势,为何不充分发挥、发掘?
还有国酒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星星点点成线,有了“线”就有“旅”可“游”了。像延安、井冈山、瑞金这些地方同样打革命圣地牌,其游泳的火爆令遵义人羡慕。卖点不卖线,是旅游的大忌,恰恰,红花岗区的旅游就犯了这个大忌。
再说“行”。用于民用的机场、立体的交通网络没有建成,这必然给旅游业带来影响。交通的落后把我们的好些名城名景藏在“深闺”无人识。郊外的海龙囤多年来人迹罕至,金鼎山上的公路也没有,到杨粲墓的路一直很烂。大板水原始次森林的沙石泥路也是最近才通的。尽管近几年来名城市政建设的力度加大,但旅游业这块的设施建设却难如人意,出城难进城亦难。景点培育跟不上,“三通一平”不到位,游客自然少了。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外地游客一下火车,要看娄山关,却不知路线怎么走。名城六七家旅行公司,竟没有一辆挂牌的旅游车,游客多就租中巴,人少打的士。这与外地如张家界、井冈山、峨嵋、海南、北京的旅游比,简直大相径庭。那蜂拥而上的场景与这里无人问津的冷清氛围实在是不可比。连导游这块市场尚且如此,整个旅游的寒碜就可想而知了。
“住”呢,就现在的旅游客源而言,基本不成问题。名城的星级宾馆只有4个,接待量1000余人。其它普通型的酒店总量有10000余人床位接待能力,高中档的各占10%,80%是低档次的。
记者在遵义宾馆、金城、金鹏等宾馆采访时得知,这些宾馆、酒店入住率平均达不到50%,而一旦遇上办大节大活动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今年7月,陕西970人的“红色旅游团”来遵义参观旅游住了三天,旅行社、旅游公司及其它搞得手忙脚乱。
一家旅游公司的老总说,旅游业是城市的“窗口”,名城遵义要留得住游客,“住”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食”应给游客无穷的回味,名城的“食”种类丰富,但没有叫得很响的大品牌。北京有烤鸭,成都专门修了一条接待游客的中华路小吃街,而本地的名特优、名吃呢,碧云宾馆的娃儿糕,遵义宾馆的豆花面,师专羊肉粉,都分散了,连遵义人自己想吃全都不方便,更何况人生地疏的外地游客。
最近,遵义宾馆的特级厨师古德明、沈远明先生把遵义名城的特色菜进行总结,准备包装宣传推介。
的确,食品文化需要包装。远的不说,赤水的竹笋系列品牌在省城贵阳就很吃香。仁怀的合马羊肉也打出了名声,“五一”期间那个类似“农家乐”的小店生意火爆收入10来万元,店老板还推出便于游客携带的礼品袋,宣传意识可见一斑。名城人,从偏僻的山沟里,该学着点什么?
“购”的环境几乎为零。迄今,名城没有一家旅游购物中心。会址附近有四五家零售点,规模不大,产品单一。更让游客败兴的是找不到地方特色产品。除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饰品外,书籍、相册、纪念章都是外来货。
采访中,一个外地游客告诉记者,他想买一个红军头像作纪念,可不知哪里有卖的。
还有,本地的茶叶、酒品只有普通型包装,不便游客携带。一位业内人士建议,就酒作文章,可把茅台、董酒、习酒、珍酒等遵义名酒搞成一两一瓶的小包装酒,每种都装一点,很符合游客的需要。再则,遵义的红陶、绿陶也可加工制作工艺品,这在全国是少有的。无“购”的分子可言,外地人掏钱给遵义的机会少了。
“娱”的因素也不尽如人意。歌舞厅对于游了一天的客人来说感觉无疑是噪音污染,而且人家大老远地跑到你遵义来唱卡拉OK?咖啡馆、茶馆普遍档次不高,几家稍微像样的价位又高。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没有地方特色。比如在成都市的茶馆里,5元钱一杯茶,有位子,一边品茶,一边听说书,悠悠然间感受到了当地的民风民味,其乐无穷。
外地游客来遵义游玩的印象正应验了外国人到中国旅游评价的那句话: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当然,“游、行、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中最关键的是“游”,没有丰富的成体系的景点,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自成特色的品位,就吸引不了游客,反之,游客多了,“住、食、购、娱”等也就会随“市”兴而“场”生。
整体要素结合的水平低落,制约了红花岗区旅游业的发展。有数据可查,去年旅游经济占GDP的比例,海南20%,北京14%,云南10%,贵州4%,遵义市1.2%,红花岗区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瓶颈:起步迟观念旧婆婆多
旅游业是开放性的产业,名城旅游业的发展受制约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意识的淡薄恐怕是首当其冲的了。
业内人士称,所有发展旅游业的地方都有个先期投入问题,国际旅游业发达的规律在于第一阶段的高投入低产出,到后来就可以不投入或少投入而只管收取钱就是了。
但遵义尤其是红花岗区拮据的财力与旅游发展“政府主导型”战略形成悖论。因此,市旅游局局长黄先荣说,黔北乃至红花岗区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近年来,红花岗区着力推进的市政建设无疑给旅游硬件建设打下一些铺垫。但是,对旅游发展的投入相形见拙,致使本身起步颇晚的旅游业只能蹒跚举步咿呀学语。
勿庸讳言,思想意识制约了行动的活力。有关人士进言,红花岗区旅游业要有新的突破,离不开领导层决策意识的强化。
黔东南的旅游业突飞猛进,与当地政府把旅游业纳入市政大盘子有很密切的关系。若以黔北作放射点,环绕名城遵义周边的大理、凉山、攀枝花等地,旅游业的发展呈现波峰浪谷、势不可挡之态。无论哪个地区,合力办旅游的景象如日中天,大旅游的格局正形成雏形,旅游业已真正成为财政的有力支柱。一些地方的领导讲旅游、抓旅游,切实把旅游拿在手上,如云南省上上下下对旅游大省建设的共识,四川宜宾提出打两张牌(五粮液,蜀南竹海)抓三项支柱产业(烟、酒、旅游)。红花岗区旅游业如抓烤烟、扶持酒业一样的话,或许发展的速度就会更快。深化认识,重点是领导,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大旅游观念的灌输和教育也不能放松。
体制的原因也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方面,诸如此类多个部门都不管而带来的不顺畅,操作起来就有些难办。上海、北京、四川等旅游发达的省市,专门成立管委会作为发展旅游业协调指挥机构,效果很好。区旅游局一位负责人感慨地说,旅游业的培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综合性强,很多人都认为旅游业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他还说,机制的理顺就要像非公指挥部协调各部门抓非公经济一样,旅游经济要有具体的运作可言。
黄果树是一个大品牌,云南世博园也是个大品牌,资源的优势是一个方面,宣传的促销也是一个方面。试问:遵义的名气还小么?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遵义会址是毛泽东唯一亲笔题字的革命纪念地。它是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关注的地方,邓小平在遵义会议期间住处的被发现以及江泽民总书记两次来遵义会址,这在中国各个革命纪念地都是难寻的。可这样的殊荣连本地人都很少知道。可以横向比较,井冈山、延安、瑞金的名声并非比遵义大,条件还差,但人家能兴盛起来,我们有何不能?宣传、推介的不力,也是红花岗区旅游品牌打不出去的又一个原因。
凭心而论,旅游业的“瓶颈”制约因素,除了人的意识、观念、体制、宣传投入、队伍培育外,名城启动旅游大门的时节亦是姗姗来迟。
有这样一组公式数据“156+23+5”其大意为,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有156年历史,其经济占世界GDP的11,中国旅游业发端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迄今有大23年的发展历程,创汇排世界第七位;红花岗区旅游业正式设立机构是在1996年6月,有5年的发展进程。红花岗区与国外比差100年,与国内比,与黄果树比差18年。
一位专事旅游研究工作的专家这样评价:五年时间既要发展又要补课,这个差距,要认账。
潜力:何时掀起盖头来
三年前,世界旅游组织(WTO)对国际旅游的趋向归纳为三大潮流:环境保护旅游、文化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国际旅游潮流取向无疑给徘徊不前的名城旅游打了一剂强心针。
市旅游局局长黄先荣断言:红花岗区的旅游潜力无一不潜伏着WTO所揭示的三个大优势。
曾以《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著称于世的美国已故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过这样一番话:“人类曾经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投翻过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第五大史诗。”
曾在黔北遵义奏响过的长征,过去的历史尘埃姑且不用去赘述,但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长征文化和史迹都永远地留在了遵义,留在了红花岗区。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内涵,留给红花岗人的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革命史迹文化景观,这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把遵义会议会址,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遵义会议期间邓小平住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万人大会会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遵义贫民医院旧址等长征文化的独特产品留给了名城遵义的红花岗人去挖掘开发。灿烂的历史文明把杨粲墓、桃溪寺古墓群、郑莫祠、万寿桥等历史文化景观馈赠给了红花岗人。金鼎山、湖山寺、桃溪寺、白云寺、回龙寺、空谷寺、法王寺、石佛洞、清真寺、观音阁、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宗教文化景观只待红花岗人推销宣传。
再沿着绿色的生命打量,相识已久的凤凰山森林公园、碧云山景区、大板水原始次森林、南岭生态公园,返璞归真的现代人们无疑又找到了理想生活的乐园。
我山我水,其乐悠悠。红岩湖、板上湖、三坝湖、水宫溶洞、狮山明清宫溶洞,那满山飞红、四处飘香、千姿百态的奇石异景也定然会带给游客们荡气回肠的韵味和感觉。
这些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会被奋发图强的红花岗人整合成巨大的经济产业。以点带面,一游带多游的旷盛格局定然会加速红花岗区及遵义市旅游业的未来前景,再以国酒文化、赤水河风景、侏罗纪自然公园等旅游品牌以及数不清道不尽的“散打冠军”作为延伸的后续陪衬,遵义旅游的品牌何愁打不响叫不绝?
采访中,记者普遍感觉到,人们不断苏醒的意识和那一份份逐浪潮高的热情把“遵义精神”自觉切换到曾经关注得不够的旅游上来。
一位退休的老同志侃起名城旅游的前景时语出惊人:崇遵高速公路五年修通,出海通关对红花岗区和遵义的旅游业拉动是一个大好机遇。重庆是一个3700万人的大都市,1000万人口的城里人会把遵义作为首选的旅游地。遵义到重庆才300来公里,两三个小时就到了。
末了,那位老同志还兴致勃勃地说,重庆人到遵义有很方便的旅游线路,过桐梓看夜郎文化、小西湖、周西城旧址,再看娄山关,沿着长征之路看完遵义会议会址后顺着看海龙囤,又沿着仁赤习一线看茅台酒厂、赤水河风光,就可下重庆了。
一番话语,蕴藏着火热的心。有这样的人和优势,名城旅游业的春天更近了。
有识之士赞言:贵州文化在黔北,遵义丰厚的文化积淀,著作等身的作家群也会为旅游的壮丽风景捧红一抹旭日东升的朝阳。
希望:能否寻回丢失的春天
有这样一组数据:遵义会议会址1996年前包车游客不过1000人,而今年逾20多万人。全市游客从1996年的20万人升温到去年的117万人,今年可望超过120万人。
再有一组数据:抽样调查显示参观会址的42名外地游客中有9人留住名城,留住率占21%;43名外地游客留住遵义宾馆的天数从过去的平均1.1天上升到现在的2.3天,人均消费从两年前的589元上升到1430元。
不难看出,这是名城遵义旅游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留不住人到留住人、从消费水平由低到高的升温现象,已微露出日显强劲的红花岗区旅游业的前景光明。
伴随着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红花岗区乃至遵义市的旅游发展定位已在政府的红头文件中吐露出沉甸甸的分量:1996年前,可谓无足轻重的认识;1997年把旅游业定位成第三产业中的龙头;1998年定位为后续支柱产业;1999年提升为支柱产业;2000年西部开发大讨论中提出旅游业是重要支柱产业;2001年2月全市旅游工作会喊出了“旅游带动战略”的响亮口号。
观念的转变和意识的强化必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事旅游工作多年的人士不禁纷纷为之叫好。
内在的驱动必然带来可喜的变化。政府搭台旅游唱戏的各种节会层出不穷。前年的两节一会,去年的神秘赤水旅游节,今年的湄潭茶文化节、道真的民族文化节、赤水三节一会,一浪逐过一浪。
据悉,明年全市的“三节一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措之中,红花岗区作为重要的一个分子,融入其中积极推销宣传自己的旅游品牌,著书立说推介旅游的专家学者劳心劳力,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为旅游的发展鼓呼有加。红色旅游热、农家乐热、基层办旅游热、招商引资热从各个层面共同营造大环境中的大旅游。
据红花岗区旅游部门的一位领导介绍,投资遵义看好旅游开发的外地客商也把目光投向了名城这块热土,来电来函的佳音接连不断,海龙囤的开发紧张进行。
大板水的风姿启露醉人的笑脸,会址侧旁的文物商店砌砖升墙,杨柳街的红军特色餐饮正在酝酿之中,红花岗区的专题会议把旅游提上议事日程……沉睡的、苏醒的风光在碰撞的思想火花间绽放萌动的春芽。
新的思路带来新的起点,名城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出台后,按照经济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全局互动的战略思路,市、区有关部门对旅游资源已开始进行近期、中期、远期具体规划运作,未来的名城遵义,集历史文化、长征文化、佛教文化、自然风光为一体,加之城市交通加快发展,辅之配套的住、食、游、购、娱诸多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巨大的潜力将会灿烂有光。
据了解,全区旅游资源分红军长征史迹文化(15个)、历史文化遗迹(15个)、自然风光(16个)三大块,涉及规划建设项日90个。如果这些旅游资源如期开发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专家预测,到明年红花岗区旅游市场国内外客流量可达105万人次,从2006年到2010年的中近期目标预测分析,本地、国内、国际三个层次的客流量将达到150多万人,旅游经济收入可达14492万元。到2015年末,旅游经济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1.5番,在1996年的基础上翻5番,旅游创汇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4番。到那时,旅游业将成为红花岗区真正的支柱产业。
旅游的关联和牵动带来的综合效应也将显而易见。相关产业的发展、传统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保护、脱贫致富的实现和帮助、生态环境的优化美化,都将美不胜收。
当记者的采访行将结束时,闻悉名城首次包机外出的旅游将在“十一”黄金周推出。大把票子花出去的遵义人频频出游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痛定思痛的红花岗区人又将如何招来外地人的票子?
畅想美好的前景,鼓足自己的士气,大旅游的春天急速地来了。红花岗人,去追赶春天的脚步吧。
(原载2001年9月12日《遵义日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