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黎明
翻阅其伦新闻作品集《奔走在乡村》,心中感慨良多。
我和其伦共事多年。而我们相知相识的时间则更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报纸副刊编辑的岗位上,开始接触其伦的稿子。当时,其伦的写作主要是诗歌,偶尔也写一点散文,其伦的文字清新隽永,很容易在一大堆来稿中“脱颖而出”,让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像黔北许多年轻诗人一样,其伦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艺术想象,对他家乡美好的一切进行热情讴歌和描绘。那时,因为只见其稿未见其人,以其文笔老练的程度来揣度作者,还以为其伦是颇有阅历的中年人,后来认识其伦,才知他是如此年轻。年轻的其伦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朴素的农村小伙子的印象:逢人总有几分羞涩,几分腼腆,甚至几分笨拙。其伦不善言谈,不事张扬,他总是把所有的热诚都放在心中,再慢慢地释放在行动上。就像一瓶外表质朴的陈年老酒,让你慢慢的体会,慢慢的回味。
后来,其伦从教师的岗位上调到县报社,由一个文学爱好者变成了新闻工作者,在基层的报社,其伦如鱼得水,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换,甚至同时承担了多项工作,一会儿当记者,一会儿当编辑,一会儿负责整张报纸的业务把关,此时,我又有机会接触到其伦大量来自基层的新闻稿件,这类稿件无论是写人叙事都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饱含作者的满腔热情,虽然是新闻稿,却也不乏对人对物的优美描写和叙述,这既反映了作者对故乡土地种种新变化的敏锐把握,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诗人的文字能力。我以为这也是其伦区别于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但更令人感动的还不是其伦驾驭文字的本领和技巧,而是他多年来热爱新闻工作的精神。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其伦正在县报担任副总编辑,是县里数一数二的笔杆子,又被列为县级后备干部来培养,以其伦自身的条件和在县里的工作基础,升迁其实不是很难的事情。但其伦却偏偏要离开温暖的家庭,舍弃很好的政治前景,孤身一人到遵义来当一个辛辛苦苦的记者,这是一般常人难以理解的。
其伦刚来遵义日报社时,吃、住都不落实,而且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工作、生活的困难也可想而知,但其伦总是乐呵呵地面对这一切。其伦是个高产记者,一有空他就背起相机往基层跑,走乡串寨,走田坎,访农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回到报社就在办公室埋头写稿,写累了就趴在桌上打个盹,饿了就到饭馆吃碗粉,饱一顿饿一顿是常有的事。几年下来,其伦几乎月月写稿的数量都居记者前列,连年获得全国、全省的各类新闻奖项。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全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入选遵义市市管专家。2005年,遵义日报社曾在全市宣传系统进行过一次调查,重点调查各地对遵义日报、遵义晚报的各类反馈意见。这次调查显示:在全市,其伦是遵义日报最知名的、也是最受基层欢迎的记者。许多基层单位提起其伦总是赞不绝口,这种口碑的褒扬既充分肯定了其伦的人品,也体现了新时期一个优秀记者的价值。其伦热爱新闻工作,不是简单地把新闻工作当做一时头脑发热的兴趣爱好,或者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敲门砖和过路桥。他是把新闻工作当做终身守护的爱人,为这项工作努力,为这项工作而献身。正是这种精神使其伦能够走过春秋,走过冬夏,默默地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正是这种精神使其伦能够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坚守职责,甘于清贫。奔走在新闻工作的路上,其伦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然而,花开花落总有时,人生总是充满了得与失的选择,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选择它。
其伦的选择是一个真正记者的选择,其伦的选择其实也是许许多多甘于奉献的新闻工作者的选择,这是记者的光荣,是新闻事业的光荣,也是时代的光荣。其伦的作品是值得学习的,但其伦的精神更值得每个新闻工作者学习。
谨以此文为序。
(作者系遵义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