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以公路建设为抓手推动新农村纪实(四)
“挂挡,起步,右打轮,左打轮……”
随着教练的喊声,农民彭云福正驾驶吉普车,绕着四根竹竿练泊车。一旁的凉棚下,与彭云福一起到湄潭县宜众驾校报名的5位核桃坝村农民正专注地看着师兄弟的每一个动作。彭云福刚买了辆昌河面包车,准备拿到驾照后跑运输、收茶叶。
随着一条条柏油路和水泥路铺进农民家门口,学驾照,买汽车,跑运输,成了湄潭农民的一种新追求新时尚。
恰是三月阳春,采茶季节正忙。记者与县委办和交通局的同志随意在茶乡的乡村公路上行走,只见处处茶园处处丰。在金花村的茶园里,一群采茶姑娘纤手似舞,片片嫩芽飞落竹篮。路边斜放着一辆红色摩托车,我们向茶园里喊,正在摘茶的村民陈小辉走出茶园。据他介绍,车子是他去年花了5000多元钱买的,主要用来摘茶后方便交运送茶青。“到交易市场,以前路不通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一支烟都抽不完就到了。”他所在的李石沟村民组,摩托车就有30多辆,全村不少于500辆。
据县里的两座驾校统计,2004年已有1000余名农民拿到了驾照,去年有800多名农民参加了学习培训,今年又有500多农民报了名。到目前,全县至少有2000农民拿到驾照。宜众驾校的冯建林教练说,他带的学员80%以上都是农民,学员有来自核桃坝的,有来自金花村的,有来自德龙村的,还有全县各地的。
在核桃坝,到处都是采茶人,农家小院的炒茶锅里热气腾腾,炒茶机里绿叶翻滚,新茶的香味四处漫溢。4.5米宽水泥路串着村头村尾,与绿油油的茶园交相映衬,不时遇上的面包车、小轿车在路上闲悠,只有那一辆辆崭新摩托车和装满茶叶的农用运输车不时疾驰而过。
满目青山风景好,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告诉记者,村里没通水泥路时,刚摘下的茶青往县城里运,走到半路茶叶梗发黄,茶农只得痛心地将茶叶贱卖。如今路好了,从核桃坝到县城只要10多分钟。村里387户农户买上了摩托车,11户人家买了汽车,到了产茶季节,茶农能迅速将新鲜茶青送到金花茶青市场交易,一些年轻人卖了茶青回来还赶到县城“兜兜风”。
“现在买车跑运输的农民可多啦!”农民卓忠从一辆红白相间的摩托车上一下来,就与记者拉开话把。“这车是我半年前买的,花了5000元钱,主要用来收茶青,原来担心会赔,现在跑下来看,一月净赚1000多元,不用多久,本钱就全回来了。”每天晚上7点钟左右,离核桃坝只有几公里的茶青市场,常被数百辆农用车和摩托车堵个水泄不通。
“赶县城回来晚了,几个人打个的士,20块钱就搞定了。要回到县城,拿着的士司机的名片一个电话车就开进村里来,方便得很。”记者在大庙场采访时,村民们说这话的时候有好几分自豪。边远的复兴镇两路口村,三年前拉猪出门的路,雨过天晴,泥泞路猪脚印起串串,如今,中巴车开进了村寨,一听喇叭声响,村民们心里就亮堂了。
路通了,路好了,买车的农民多起来了,县城兴起塔平路摩托车一条街。近年来,县城里的摩托车生意特别火爆。记者调查了解到,这条街单是经营摩托车的就有13家,多数都在15个镇乡集镇设了经销网点。来自安顺的老板朱正平专营钱江摩托,开春一两个月销了40多台,多数都是农民进城来买的。“哎呀,我的生意最差的。”他说。据新兴车行的老板余世平介绍,做摩托车生意有好几年了,三年前每年最多才卖300台,去年他的车行卖了1000多辆摩托车,今年开春头三个月就卖了300多台。
县交警部门提供的一份权威数据显示,2002年到2005年,湄潭县统计在册的各种机动车分别为4476辆、5426辆、7026辆、8738辆,年递增率分别为21.2%、29.5%、24.4%。其中,汽车从1144辆增加到2017辆,摩托车从3135辆增加到6472辆,农用运输车从197辆增加到233辆,挂车从0到16辆。
这是一张测试湄潭农村公路建设成就的“晴雨表”,业内人士称,这其中农民卖车的占了八成,特别是摩托车,农民卖车在九成以上。
县交通局的同志说,到今年年底,全县各行政村将全部有客运车发班,汽车喇叭声将鸣响每个村寨。
370
(原载2006年3月8日《遵义日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