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口未开,泪水扑簌簌滴落下来。
哽咽片刻,满脸沧桑的代安碧动情地说:“那孩子的命太苦了!”
一句饱含人间之爱的真挚话语,串起她含辛茹苦哺育孤女张元芬的往事。
八年前,家住遵义县三岔镇红星村的张元芬,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她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熬着艰难的时光岁月,张元芬因长期睡地铺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致残。就在她8岁读小学三年级时,唯一的亲人爷爷张忠贵又作古西去。跟着抱养的哥哥张元发过了一两年,家境穷寒使张元芬的生活和成长更加艰难。
一天,代安碧这个曾在贵州桐梓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当过省一届、七届人大代表,至今仍是县人大代表、当了20多年村支部书记的老共产党员,牵着身带残疾的这个孩子走进了家门。从此张元芬成了家中的正式一员。
那时节,代安碧家境并不宽裕,在三岔街上修建的房子至今还欠着好几万元的债。但只要是小姑娘的衣、食、住、行,代安碧毫不吝啬,哥哥们也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妹妹爱护。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个温暖的家庭,张元芬一天天长高长大,从小学读到初中。
1998年7月,张元芬从三岔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贵州省林业学校。但当代安碧拿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时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没有使她失望,忧的是家中经济窘迫,几千元的学费压在了她的心头。
从不丢志气的代安碧揣着孩子的通知书四处奔波,找县里的分管县长、教育局长、个协会长和三岔镇有关部门的好心人,终于凑足了张元芬入学的学费。代安碧一家亲自为孩子制新衣服、新被子、新毯子,开学的那天,她和二儿子石成钢一起把张元芬送进了省林校学堂。安置好后,代安碧回乡时一再叮咛孩子:不要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身世,你有家有妈妈和哥哥。
朴素的亲情延续着张元芬成长的道路。
三年多来,张元芬的学费、生活费,花去了万多块钱。代安碧像负重的老牛,一年四季苦苦地支撑着。
有一次,张元芬打电话来说缺钱了,靠同学们资助。代安碧听了很紧张很心酸,她知道孩子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给家里添负担的。可手中没有钱,怎么办?代安碧左思右想,动员一家人把尚未满月的一抱猪儿卖了。第二天,代安碧和儿子石成刚坐上去省城的班车,亲自把600块钱送到张元芬的学校。
三年来,代安碧一家人节衣缩食,帮助孩子读了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的书。孩子长大成人了,如今已是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就在张元芬读林校期间,代安碧给孩子们买衣服,总是先让她穿,穿旧了然后带回来给儿媳妇穿。代安碧说:“孩子在外,别让人瞧不起她。”
令代安碧宽慰的是,孩子乖,聪明听话。每当张元芬假期回来,把成绩单拿给她签“家长意见”的时候,看到孩子一科科“优”,心里像喝了糖水一般。不图回报,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多做点事,这是代安碧对张元芬的最大要求。
今年七月,张元芬的四年求学生涯就要结束了,代安碧又在替她考虑毕业后找工作的事。
(原载2002年3月20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