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家话增收之十一
市郊、城郊的农民种大棚蔬菜不稀奇,距正安县城90多公里远的新州边镇,一个叫陈双的青年农民建起第一个大棚蔬菜赚钱,却叫当地的农民佩服,干部称赞。
陈双本来就有一把加工木材的好手艺,替别人加工木材一年少说也有万把块钱的进项。
可他不知足,贫困边远的新州,紧邻重庆市南川,新州街上3000多居民以及近邻的不少农民吃的都是重庆人拉来的蔬菜。价格贵且不说,街摊上的菜往往是蔫耷耷的。
陈双就想:人家四川重庆的人就是尖,远天八地的运来卖都可赚钱,何不自己试一试呢?
去年,在老菜农冯建忠的帮助下,投资4000多元建起了第一个大棚,1.5亩地上全栽上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之类。因为大棚调温,蔬菜上市的季节与南川菜差不多,可比它新鲜,南瓜4月上旬上市2元钱1斤,西红柿1.5元钱1斤,很抢手。每天400斤蔬菜,还未挑拢菜市沿街就卖完了。一季下来,赚了1万多元。扣除大棚和其他投入,净赚四五千元。
可不,今年,陈双又租了3.5亩地,建起了第二个大棚,包吃包住每月200元工资请了四川的张柳碧帮忙种菜。
走进新州街背后的陈双大棚菜地,一个大棚里的黄瓜开花挂果,另一个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得葱翠。
辣椒、茄子分布在成行成行的薄膜小棚一天变一个样。露天地里的无蔓南瓜早挂上了果,过六七天就要上市了。四季豆爬上了竹梢。这一切,与紧挨着旁边的别人家的大块大块的牛皮菜判若两样,一个赚钱,另一个只能砍来喂猪。陈双、王帮仙两口子勤快,别人在家里躲太阳,他俩却挑起棚边的大粪淋菜。陈双揩了一把汗说:今年,少说赚两万块钱。有一个小插曲:去年8月大棚里的蔬菜卖完后,陈双买了6只小鹅儿关在大棚里,捡草和菜叶吃,嗬,到了腊月,一只一只的长了八九斤,拿……卖够,不斤一元5,卖去街上陈双说,今年秋后,准备买100只鹅,棚里撒上白菜,又一笔不小的收入呢。听说草莓赚钱,陈双又想明年试一下。据他了解,当地的草莓也都是外地拉进去的,6元一斤卖价。陈双有点野心。他分析:新州街上3000多人,一天一个人一斤菜,一年需要500吨。这样算来,再扩大规模仍然有市场。一年一个大棚的速度,5年后搞5—6个,种菜20亩,年产值10万元。陈双说,他有信心。
(原载2002年5月12日《遵义日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