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江
精干的,年轻轻的,戴着草帽挎着帆布包,脚穿解放鞋,在田头土垅风里来雨里去的,是多年前的王江。
矮矮的,饱经风霜的,肩挎黑皮包揣满信息、科技资料和备课本四处奔波,培训农民,教农民如何培育果蔬,对接市场的,是如今的王江。
王江的履历很简单,贵阳人,1963年贵州农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市政协常委,优秀共产党员,年过花甲退而未休。
“五一”前夕,才从乡下归来的王江离开遵义赶赴省城贵阳,出席全省劳模表彰大会,一枚闪光的“五一”劳动奖章串起了数十年来这位农业科技工作者,为遵义农业奉献青春和才华的一生中的普通故事。
关于西瓜的故事
最让王江满意的莫过于三件事:西瓜、蔬菜、果林场。先说西瓜。
1979年,在国定贫困县关岭干了17年,背起娃娃挑水办过林场、试验过油橄榄、搞过早熟蔬菜的王江,来到了遵义。要求到农业局,人家嫌她女同志家难下乡,不要;八年后,有人主动要她去农业局,这是后话。那年,她进到当时的市供销社,恰巧300亩的西瓜试验栽培任务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
那时的遵义,吃西瓜靠外调,早春海南瓜,秋天西北瓜,本地自产西瓜几乎不成气候。教科书上也说,遵义这地方日照弱,湿度大,不宜种西瓜。没有现成的资料,也没有现成的技术现成的种子,王江北上首都,南下广州,东到福建,西赴新疆,求取真经。那时侯,王江不过三十出头,从一个封闭的地方到一个开放的环境,独自一人赶班车挤火车,好比侠女闯天涯。一次在北京,恰是春节将至的寒冬,王江一路追踪一路问,找到北京著名的西瓜专家邹祖申,很受感动的专家从病床上起来帮助她找到了种子和技术。大雪纷飞,王江冷得直打哆嗦,尽管身上穿着从京城亲戚处借来布票买来的棉大衣。有一次,王江出差到福州,钱花光了身无半文,在等单位寄路费的那几天,乘空钻到福州市图书馆找到了唯一的一本有关西瓜栽培的书,没有复印机,王江如饥似渴地抄呵抄呵,整整抄了一个星期。就这样,王江费尽千辛万苦引进了技术、种子和技术人员,开始在市郊忠庄、高桥、长征、礼仪选点搞品种对比试验,并获得成功。1980年,长征镇汤家湾30户农民试验栽种的西瓜上市,赚到钱后喜笑颜开的农民们一下子买了30多部黑白电视机,一时引起轰动。几年后,遵义城郊的西瓜大面积推广,遵义人吃上了自家种的西瓜。再后来,各县相继推广,培训、讲课、示范,王江少不了四处奔波。为解决本地6月中旬缺自产西瓜难题,王江在仁怀搞品种试验,好几次从遵义到仁怀,坐着班车把薄膜搬到车顶上,一手一脚不辞辛劳。回忆起当初的情景,王江笑着说,当时住在一位姓胡的农民家里,卫生条件差,惹上了一身疥疮,回遵义后把全家人都给传染了,半年时间才治好。
而今,西瓜已成为遵义比较有优势的一项产业,遵义人吃上自产西瓜,王江是播洒汗水最多的人。
关于水果的故事
1987年,王江调入原地区农业局。一进入新的岗位,王江就沉入到工作中去。领导交给她的第一个重任是编写《遵义果树区域开发规划》,身为组长的王江与其他科技人员一道,下到务川、正安、道真、赤水、仁怀、习水、桐梓,深入调研,爬山坡,钻山沟,不拉半步。在后来成型的厚厚的规划书中,王江客观地指出,务川、正安、道真发展银杏,赤水河一带以荔枝、龙眼、柑橘为主,大娄山脉以杨梅为宜。这些科学的结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佐证。
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王江,时时以科学的态度审视着遵义水果产业的发展态势。在看清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地方盲目引种苹果失败、70年代大量引种柑橘而导致产品结构不良的现象之后,1990年顺应政策,贷款领办了黑塘子果林场,搞各种果树观察试验,旨在指导农民科学引种,科学发展。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她花了12年时间培育起来的杨梅为主的果林场,如今已成为当年100多家一同起步的果园中最为成功的示范。王江还把办果林场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向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广为宣传。采访中,王江说,她对当今一些地方仍在盲目引种的不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水果,比如苍溪雪梨、红橘等感到忧虑。她说,一些不讲科学的长官意志,带来的后果最终是千家万户的老百姓遭受损失。
这些年,王江仍不改那份干净、利落、耿直的秉性,风风火火下到基层帮助果农发展生产。有一次,王江到正安县新州镇的野木瓜基地,天黑了,大雪飘飘,她站在土里教农民和镇上的干部剪枝、施肥,时间长了简直像个雪人。也是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王江指导湄潭龙泉山果园的果农剪枝,不少工人因寒冷钻到屋里烤火了,她还一丝不苟地站在果园里为一农民讲解技术,那一次,她害了一场大病。
王江是一位老政协委员,她常常以写信、写提案的方式,反映农业产业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她无偿为市里的五六家涉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随时帮助作市场前景追踪调查。正安的野木瓜、务川的银杏、大虫草,或技术指导,或寻找市场,无不热心热肠。很多公众场合,都能听到她为民鼓与呼的声音。
关于蔬菜的故事
果蔬专业出身的王江,和种菜的农民打交道最多。
当年,在当市农业局果蔬站长期间,王江一心扑在遵义的蔬菜产业发展上。她率先在遵义开展蔬菜种子营销,让年轻科技工作者结合市场搞科技服务,先后引进了几百个蔬菜品种,并向农民大力推广。有时候,她像一个小商贩,前面挎一包,后面背一包,外出引种。她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在为遵义蔬菜产业苦苦探索。
一天中午,记者一个电话打到王江家,她的爱人江老师说:王江中午不回家。后来听王江的邻居们说,只要王江一进家门,就忙着做事,对95岁高龄的老母亲特好。邻居们说,她是有名的“钟点工”。
这么多年来,王江的中午几乎都在办公室度过。读书、看报、备课、写论文、写提案,中午是她难得的最佳时间。
她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她从报纸新闻了解市场动态,向农民或企业提供信息。她给农民上课,上一遍备一遍,上百遍备百遍,结合各地实际、结合国家政策,不讲大道理,总有新内容。有一次到习水县土城镇黄金湾给农民讲授蔬菜种植技术,那里的农民种菜经验丰富,市场信息灵,认为什么专家讲课纯粹浪费他们的时间,讲课的院坝里农民起初懒懒散散的,毫不在意。讲着讲着,农民们心亮了,渐渐地把王江围在了中间。其中有名的蔬菜大王袁光亮提了十个刁钻的问题考王江,被一一解破。袁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打那后,王江成了黄金湾400多户菜农的座上宾。王江说,面对农民,要拿出真本领,不能糊弄农民。
今年三月的一天,王江为遵义县三岔镇50多名“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班”的农民上课。窗外鸽群飞掠,菜花飘香。“你们外出打工,不要只使苦力,要学会动脑筋,要到重庆的蔬菜批发市场,广州的蔬菜市场,学人家卖菜、进货的渠道和经验,掌握本领后自家发展,不要盲目当‘背兜’……”课堂上,王江幽默、风趣的比方引得农民们大笑。
王江说,一生中到底为农民讲课多少次,她已记不清了。仅2001年,王江为遵义县、习水县、红花岗区、绥阳县、桐梓县的20多个乡镇的农民和干部上课40余次,培训4000多人次。这些年来,数以万计的人在她的手里学到了技术淘到了真金。前年,土城200多农民听王江讲蔬菜和市场,那天王江从一早到中午2点,没停歇一分钟,后来实在饿了,跑到街上一家馆子喝了碗米汤后又接着讲课。有一年的6月,王江病在床上输了一天的液,晚上仁怀五马镇的书记派车来找她去给农民讲课。听说那边已通知集中了180多个农民。王江一听拔下输液管,就上了车。当时同病室的一个病友说:“王江,你不要命啦?”两天已未进食的王江赶到五马,开了座谈会后,感到身体不支,住进了仁怀医院。第二天早上10点王江急忙赶到五马咬紧牙关上了四个小时的课,当即昏倒在讲台上。
王江下乡,不仅带课本和技术,还带着一心服务农民到家的赤诚之心。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叫农民种什么,还得给他们提供信息,比如种子,比如市场。有一次,给遵义县苟江镇的农民上课,一个叫龚宁君的农民需要藕种,王江记在心上坐在回城的车上,连续打了10多个电话,直到从礼仪帮助那位农民联系到了藕种为止。当兵回乡的赵远权对种西瓜很感兴趣,但不懂技术,饿着肚子听了王江的课。王江知道后帮他引进了好几个新品种。再后来,王江还资助他500元到外地去参加培训。
王江家里的电话多,有时半夜三更打来,好多是农民朋友要种子,或者咨询技术。有时,连一些题外话,也悄悄地掏给王江听。
短评
奉献智慧收获快乐
王江不是遵义人,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遵义。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人们,奉献既然是无私的,就不应有地域之分。
王江不是农村人,却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农民。她把科技的星火播向黔北这块热土,她用自己的实践启示人们,知识如果离开了土攘,就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多少次走南闯北,多少次挑灯夜战,多少次傲雪凌风,多少次口干舌燥……为的不是虚名,不是浮利;为的是对科学真知的探索,对父老乡亲的厚爱。
对科学真知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从豆蔻年华到花甲之年,王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脚步;对父老乡亲的厚爱是不分方式的,所以从传授技术资助钱物到提供信息提出议案,王江一个机会也没有放过。
对科学真知的追求虽然耗去了她大量的心血,对父老乡亲的厚爱虽然洒下了她无数的汗水,但她一点没有苦累疲惫的抱怨,有的只是一种常人难以领略的愉悦和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正是她在不断的创造与奉献中获得的。
王江的汗水滋润了遵义的热土,遵义的热土成全了王江的心愿;农民因有王江而感到幸运,王江因为农民服务而觉得幸福。
(原载2002年5月8日《遵义日报》第一版头条)
遵义供电局红花岗区分局大用户办主任童咸云,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为解除用户疑难,他主动上门“义诊”。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