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在某个时期,拥有了一个成功的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进退就是学会洞察大势,学会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环境。
一个能够洞察大势的人必定是智者。因为他能够把握大环境的变化,让自己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大环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能够洞察大势的人,不会判断错了方向,他们成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说的就是大趋势,如果没有天时的配合,就是没有了成功的大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为自己选择一个有利的大环境,这样才能成功。
秦国的丞相李斯未发迹时,在其家乡上蔡县衙当差。作为小吏,李斯被人呼来唤去,受了不少的屈辱。李斯胸有大志,不满现状。
一天,李斯去茅厕方便,看见茅厕中的老鼠又瘦又小。他又在仓库中见到了老鼠,不同的是,这里的老鼠却个个膘肥体胖。李斯于是受到了启发:老鼠有胖有瘦,只因它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人有尊有卑,只在于人们的环境高低有别。老鼠本没什么区别,人也没有本质的差异,反差如此强烈,全在于他们对大环境的把握。
于是,李斯暗怪自己不求上进,贪图眼前小利。他又悔又恨,于是辞去了小官。当时正是大国争霸时期,游说的人才十分宝贵。李斯就拜荀子为师,开始学习帝王之术了。在研究了当时的各国实力之后,李斯准备到秦国去发展。他对老师荀子说:“处在卑贱的地位而不想有所作为,那就同禽兽只知吃肉一样,只是长着人的相貌会走路罢了。长期身处卑贱,陷入困苦,还要指责现实,不大胆追求名利,这不是有志者所为。秦国准备吞并天下,称帝而治,我也要出人头地,摆脱贫穷。我主动出击,一定能大展宏图。”
老师听了他的一番感慨之言,深受感动,决定推荐李斯去秦国为官,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家臣。他分析了形势之后,认定吕不韦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主宰秦国命运的人物。他多次面见吕不韦,陈述自己对于天下局势的见解,赢得了吕不韦的信任,被任命做了宫廷侍从官。
李斯的目的是游说秦王嬴政,他利用宫廷侍从官的身份多次向嬴政分析当时的局势。有一次他这样劝说亲王说:“没本事的人总是失去机会,而成就大业的人能够掌握趋势,不给他人可乘之机。现在秦国实力渐强,大王如志在一统天下,现在就该采取行动了。”
秦王采纳了他的计策,李斯因此被任命为长史,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李斯总是能对大势做出正确的判断,谏言不断。秦王越来越重用他,很快又提拔李斯当上了客卿。
然而李斯的为官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韩国人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以修建灌溉水渠来耗费秦国人力物力,使其不能东侵。这个阴谋被发觉后,秦王大怒,发布了逐客令,把侨居秦国的外国宾客一律驱逐出境,身为楚国人的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之中。
春风得意的李斯听闻这个消息,大吃一惊,心中十分焦虑。眼看自己大好的前程将要被断送,他实不甘心。
李斯想来想去,他分析趋势之后决定主动上书力争,这就是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信中指出,秦国方面统一大业未成,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完全违背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趋势。这封洞察大势、分析精辟的书信到了秦王的手中,令秦王大为感动,当即派人追回已在被逐途中的李斯,并废止了逐客令。就这样,李斯不但官位得以保全,而且受到秦王的赏识。接着,秦国兼并天下后,李斯又高升为丞相。
李斯的成功之道在于对趋势的把握,在一开始的时候就选择投靠日渐强大的秦国。又通过当时位高权重的吕不韦,成为秦王身边的要人。在不断的努力下,他一直攀登上了事业的顶峰。因为能够把握大势所以才能平步青云,因为把握趋势才能化险为夷。洞察大势就是李斯的进退之道。
一个不懂得洞察大势的人会非常痛苦,即使他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方向错了,即使再怎么搏命,也不会离目标越来越近。人们的每一次选择,既反映了自己追求的目标,更影响着人生的走向。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假如一步走错,有可能步步皆错。在走出这关键的几步之前,一定要洞察大势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