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技不如人时,难免要受到他人的嘲讽,因此而自甘沉沦或者嫉恨他人,并伺机报复都不是好的作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忍耐中,默默进行改变。
彼得·丹尼尔小学四年级时,常遭班主任菲利浦太太的责骂:“彼得,你功课不好,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彼得当时非常消沉,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同时,他也非常嫉恨这位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在她的课堂上捣乱,菲利浦太太忍无可忍,在校长面前说尽丹尼尔的坏话,最后校长勒令丹尼尔退学。退学后的丹尼尔依然是个混混,游手好闲,直到26岁时,他仍大字识不了几个,青春年华似水东流,可是他却毫无建树。后来,一位朋友念了一篇《思考才能致富》的文章给他听,彼得深受震动,他后悔自己将大好光阴白白浪费,此后,他完全静下心来,默默改变,他买了好多书籍,刻苦研读。终于,在他36岁时,他成了著名的作家,后来他出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菲利浦太太,你错了》。
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毕竟如凤毛麟角,很多人都曾被人看低过,被别人嘲讽也在所难免,当你得到别人给你的“低度评估”时,千万不要太计较。暂时的低落并不能说明什么,如果能够忍耐,并默默为之改变,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大鹏展翅,击水三千里。千万不要为自己受到的点滴屈辱而大张旗鼓地去进行报复,那样,你恰恰用你的行动印证了嘲讽你的人的言语。很多人,无论是在校的孩童,还是职场中的大人,总是因为受到了别人的嘲讽而耿耿于怀,要么消沉,要么走向错误。实际上,别人的评价往往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观点,而绝不是真理。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评价他说:你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曲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则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读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他的化学成绩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评价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能忍受别人的评论而放弃了自己追求的方向,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呢?
学会忍耐,并默默改变,不能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低调评价。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把夺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太极拳、做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所作为,那么就要学会忍耐,在默默的改变中来告诉那些看低你的人:你们都错了,我是一个优秀的人。忍耐名利的诱惑、面子的损失,用平常心态愉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