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的眼里,李开复是一个好老板。有一次李开复到印度出差,他从北京飞往香港再转机班加罗尔,十几个小时后在印度落地,却被海关拒绝入境——原来他的秘书居然忘记了给他申请签证。李开复只好原路返回,回到北京后,面对那么大的娄子,秘书已是吓得快哭了,而李开复并没有对秘书发火,只是告诉她“下不为例”。
这件事情还没完。李开复发现接下来几天里秘书都是小心翼翼,唯恐再做错什么事情。为化解秘书的愧疚,几天之后在出发去昆仑饭店参加会议前,他故意问秘书:“请问昆仑饭店的签证帮我申请了吗?”众人听到这句话哈哈一笑,秘书心中的结也因此而解开。
当李开复离开Google创办创新工场时,他的秘书坚定不移地要跟他走,他答应了。其他人也提出想跟他走,他婉拒了,因为留在谷歌的待遇更加优厚。
这就是李开复,一个充满个人魅力、乐于助人、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人。这或许就是李开复曾经多次提到的“影响力”的秘诀: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别人、帮助别人。其实,在他的“影响力”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简单的逻辑:施予,其实比接受更重要。
今天的李开复有两个身份:正式的身份是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但在更多人眼中,他是众多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可以说从大学一年级的选修课上听到老教授关于影响力的一席话开始,李开复就一直在思考并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三个字,今日的“中国青年的人生导师”身份,无疑是其影响力的最大体现。但是,从本书之前对李开复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时候的李开复,更多的还是处于一种积累的状态,还没有能够形成后来帮助和影响他人的能力。
那么,李开复这种帮助和影响他人的能力又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中开篇就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我在苹果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这与李开复从他在苹果的“良师”那里得到的帮助又是何其的相似。李开复所说的“良师”是一位负责苹果公司全球运作和生产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当时,李开复在苹果公司改组后接管公司的图形图像部门,部门里有一位年龄很大的高级研究员,是图形图像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世界级人物。在一个年纪轻轻,又没有图形图像研究经验的人手下工作,这位研究员当然感到很不服气。于是,他在工作中处处刁难李开复,开会时总喜欢拿出倚老卖老的架子,故意反对李开复做出的所有决策。虽然出于敬老尊贤的传统,李开复对他总能以礼相待,但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他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李开复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难题。
左右为难中,李开复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那位“良师”。听完李开复的陈述后,他直截了当地说:“你太软弱了。一个月之内,你必须要开除他。”
这句斩钉截铁、没有半点犹豫的话彻底点醒了李开复。有了这句话,在以后的工作中,李开复开始用坚定、严厉的态度对待这位老专家。傲慢的老专家逐渐发现,他的挑衅不再起作用了,而他自己在公司里的信誉和影响力也逐日降低,一个多月后,他自愿离开了公司。
就在老专家临走的那一天,李开复向他的“良师”报告了离职的消息,“良师”告诉他:“其实,我知道你无法在一个月之内开除他,但我必须唤醒你,让你在自省中认识到自己的软弱之处,所以,我给出了这个‘一个月内开除他’的难题。现在,你应该发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容易被击倒了。”
李开复在“良师”的指引下解决了问题。在自己最迷茫的时候,能有一位导师帮助他成长,这种感觉让李开复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自然地,当李开复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当他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时,他就会像他的“良师”一样去帮助他的下属。
对李开复来说,在苹果的六年是对其职业生涯极为重要的六年,在这里他完成了一名科学家向一名职业经理人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苹果,李开复开始对“影响力”有了新的理解,开始学习去帮助和指引周围人的成长,这种从学生到导师的转变,以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正是让李开复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帮助他周围的人成长、作出一个又一个“心的选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