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点
在我国,人们习惯上把从立秋之日开始到立冬之日终止这一段时间称之为秋天,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凉爽起来。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从气候特点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立秋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气温下降较冬季缓慢。其中立秋到白露的四十多天里,气候主要呈现为中午暑热依旧,早晚秋凉渐至;而秋分到霜降的四十多天里,气候特点是暑热尽去,秋凉逐渐加重逐渐转寒。
秋季气象除了天气由热转凉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昼夜温差大,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会出现阴冷多雨或干燥凉爽的气象状况,北方地区还会有大风光顾。
秋天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
1.初秋气温仍高,暑气未消,热邪伤人。
2.秋季降水减少,秋燥顿起,因此引发疾病。
3.深秋由于天气由热转凉,生理代谢发生变化而致病。
秋季与养生的关系
入秋后,气候逐渐由热转凉,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人体肌理由疏松转为致密,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致病。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中医认为秋季为五行中之“金”,而肺属金,掌控呼吸。秋季养生要注重平心养肺。
秋季养生要分阶段进行。初秋时,大暑之余热未消,暑热依然,秋阳灼人,所以仍要预防中暑。中秋时,雨水减少,秋风骤起,秋燥伤人,人体常出现如咽干口燥、鼻衄、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症状。此时应多吃时鲜水果,增加维生素的摄取,多饮水。晚秋季节,早晚温差变化大,气候开始转寒,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多发,所以应注意保暖防病。
秋季养生的原则是:
1.秋季阴气渐长,饮食要顺应时节,防燥养阴,滋阴润肺,调节脾胃。宜选用清润食物,适宜平补。
2.御寒保暖,早睡早起,加强体育锻炼,积极预防多发病。
3.秋景凄凉,易影响精神,应该积极调节情绪,远离秋季肃杀之气的干扰,乐观生活。
饮食养生
秋天饮食宜多食用润肺生津、养阴清燥、补气养阴的食物,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维生素C,以抗秋燥。秋季人们容易触景伤情,适当吃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可消除抑郁情绪。秋高气爽,可以适当进补,为冬补奠定基础。晚秋季节,天气寒冷,是感冒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多发期,此时日常饮食中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增强体质,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秋季饮食原则:
1.秋季燥热,饮食应以润肺滋阴为要。
2.秋季肺旺肝衰,宜增酸减辛,助长肝气。
3.秋季阴气加重,少食生冷食物,以防伤脾胃。
4.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不宜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
适宜在秋天吃的食物:枇杷、菠萝、梨、苹果、柿子、柑橘、山楂、核桃、杏仁、萝卜、莲藕、银耳、百合、南瓜、竹笋、蘑菇、海带、泥鳅、鲥鱼、芝麻、粳米、蜂蜜、牛奶等。
不宜在秋天吃的食物:葱、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烈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现象。
起居养生
秋季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太过。
“春捂秋冻”,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添衣不要过多过快,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对寒冷的耐受力,对某些冬季易发病起到预防作用。但是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对冷的敏感性较高,故早、晚应多穿些衣服,避免受凉感冒。另外,“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季气候多变,温差大,腹部易着凉,导致腹泻,所以要注意腹部保暖,预防秋季腹泻及胃病复发。
运动养生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非常适合运动。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锻炼,不但是进行“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以利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为度过寒冬做了充分准备。
爬山登高、跑步、做操都是秋季健身的好方法,不仅可以愉悦精神、放松身心,而且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特别是久居闹市的人,秋日郊游登山,能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调节安抚作用。
秋季运动要注意强度适宜,运动量不宜过大,否则疲劳过度会使抵抗力下降而易感疾病;秋天忽冷忽热,大汗淋漓也会引发外感。因此,锻炼以适度为宜。
适宜在秋天进行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游泳等。
精神养生
秋季万物凋零,人们易触景生情,常常会多愁善感、悲天悯人、忧郁寡欢,尤其是老年人易引起垂暮之感。因此,人们应调摄精神,保持心态平和,排除杂念,做到心静神宁,保持充足睡眠,以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欣赏秋之美景,吸纳秋之精髓,品尝秋之硕果。老年朋友可以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移情于琴棋书画中,保持与世无争、怡然自乐的心态,多与外界接触,以克服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
秋季防病
秋天是气温多变的季节,从而导致一些疾病多发。秋季防病主要注意对下列疾病的预防:
气候过敏症 所谓气候过敏症是指气候变化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导致人体有不舒适的感觉,现代医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气候过敏症”。秋季气象要素变化比较剧烈和频繁,极
易引发较为严重的“气候过敏症”。大约有1/3的人程度不同地患有“气候过敏症”,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晕眩、恶心等。预防气候过敏症,主要是要注意天气气温变化,根据气温升降,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同时要注意增加营养,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尽可能地避免疾病侵袭。
疟疾 疟疾,老百姓又叫“冷热病”、“打摆子”,为夏秋之季最常见的传染病。引起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由蚊子传播。疟疾表现为高热、寒战等症状。可采用中药预防,如常山、鸦胆子、青蒿等均有很好的预防疟疾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外,还要做好灭蚊、防蚊咬等防范工作。
胃病 立秋之后,气温渐凉,此时人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肠的负担加重。易导致急性胃炎,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因此,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道功能,减少发病机会。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调养,做到饮食有节、温软淡素、定时定量、戒烟禁酒。
哮喘病 哮喘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深秋时节,天气转寒,哮喘患者适应不了这种变化,加上花粉、尘埃、霉菌、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故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认真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并尽量避免与致敏物质接触。其次要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防止受凉。还要注意加强营养,重视锻炼身体,积极配合治疗。
抑郁症 秋风落叶,凄风苦雨,往往使人触景生情,特别是老年人易产生垂暮之感,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少语懒言,很容易患上抑郁症。防止抑郁症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勤于锻炼,投入大自然中。凉爽的秋季正是外出旅游的好时机。
脱发 秋天气候干燥,人们若保养不当,易伤肺气。按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足、毛发不固。故金秋时节,脱发相对增多,这时如果不注意保养,或盲目用药,将会使脱发加重。预防脱发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紧张,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避免用脑过度。要少食油腻、辛辣等带有刺激性的食品,重视对头发的护理,保持秀发清洁。适当地对头皮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也有利于固发生发。
中风 进入深秋时节,低气温可导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寒冷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增加,引起血液黏稠,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并注意先兆症状,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送医院治疗,以防发生意外。
便秘 秋天气候干燥,而燥伤津液,肠道干涩,从而易引起便秘。便秘可引起腹疼、恶心、呕吐、烦躁失眠,并易引起痔疮、肛裂、便血等疾病。由于排便困难而过度努挣,尚可诱发疝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患者,甚至有诱发脑溢血、心肌梗塞的危险。因此,要积极治疗和预防便秘。做到饮食规律,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能增加肠道蠕动的多纤维食品。还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老慢支”秋天昼夜温差悬殊,很多人不适应这种多变的气候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要注意改善居室环境,常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最好控制在18~20℃,相对湿度在40%~50%。防止受凉,科学调理饮食,合理用药,防旧病复发。
慢性咽炎 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还是慢性咽炎的多发期。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是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津伤、虚火上灼所致,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调养。
阳痿 秋天男性阳痿病的发病率常常高于其他季节。秋天肃杀之气,使性欲冲动和亢奋也随之有所下降。秋季预防阳痿,主要是要精神放松,减轻心理负担。另外根据中医养生学理论,秋燥当令,房事要有所收敛,以养神气,修身养性,使思绪宁静,不让意志外驰,以适应秋季寒凉肃杀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