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7000000003

第3章 大学的内涵与价值理想

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

——[美]罗伯特·赫钦斯

一、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大学是什么

关于大学是什么,教育家与学者有着不同的论述。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大学》认为,大学意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他曾在《四书集注》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点燃学生心中那盏真、善、美的明灯,使之能够革故鼎新、治国新民,使之能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大学”的定义。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现代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明确向学生说明:“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洪堡是德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认为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是高等学术机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是受国家保护但又享有完全自主地位的学术机构,而科学探索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1801-1890)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神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其教育著作《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1852)是大学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而严谨地思考并论述大学理想的著作,也是英语世界里关于大学本原论(etiology)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在这本著作中纽曼构建了一个关于大学目的、性质的思想体系,成为这个领域开创时期的大师。他对大学下的定义是:一大批年轻人自由地相互融合,他们敏锐、心胸开阔、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每个人的谈话对其他人都是一系列的讲座——这就是大学。

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理念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思想家,在大学理念发展史上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主要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著述甚丰。他的教育著作《大学之理念》和《什么是教育》对德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大学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

此外,还有其他名人大家对大学的解读。写下千古名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英国诗人雪莱(1792-1822)把大学直接定义为爱智慧,这与西方对哲学的定义是一样的;历史学家哈罗德·珀金从历史的角度判断,认为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法国作家圣伯夫从人权的角度定义,认为大学是一个保护人们进行知识探索的自律场所;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是推动未来发展和繁荣的源泉,大学就是一个培育这种人才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

综上所述,大学的定义是:大学是具有选择、批判、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职能的文化社会组织,它通过文化的手段创设教育环境来达到教育目的和影响教育效果。大学是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什么是大学

当我们追问“大学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大学的定义,而“什么是大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为大学,亦即在“大学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大学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的精神实质。英语中,university(大学)的词根universe的含义是“普遍”、“整个”、“宇宙”,它具有一种不局限于某一科目、某一地域的“普遍主义”的精神气质。大学的“普遍主义”的精神气质就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教育以来,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

1.中国古代“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的“六艺”教育很好地诠释了大学所具有的普遍意义的精神实质:“礼”即礼节(即今德育);“乐”即音乐;“射”即射箭技术(锻炼体格,修养品格);“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即书法(即今文学);“数”即算法(即今数学)。儒家用“六艺”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并提示人们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态度,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

2.西方“七艺”与博雅教育

在西方,虽然中世纪大学中神学是当时大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但同时,大学里还讲授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即史称的“七艺”,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因而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培养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让他们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博雅教育的三大目标:一是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二是掌握一定的清晰表达、科学方法的训练等基本技能;三是形成对学问的忠告、宽容的价值观以及作出明智判断的能力。

3.洪堡的大学理念

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柏林大学从形式上看,与其他大学一样包括哲学、神学、医学和法学四个学院,但从一开始办校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服务于国家利益不等于放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这里所说的“学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且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大学必须真正是“大”学——不仅学校规模要大,而且学科范围要广。

4.纽曼的大学理念

1854年纽曼在一次关于大学精神的演讲中,对“什么是大学”这个问题作了这样的回答:如果要我对什么是一所大学作一个尽可能简短而通俗的描述,我的回答将来自大学的古义,大学是一所Studium Generale或“通学之校”(School of Universal Learning);是一所万有知识的学府,包含着来自各方各地的教师和求学者;是一个借助于全国各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进行思想的传播和流通的场所。他认为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的技术知识,而应是一个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

5.弗莱克斯的大学理念

美国现代大学的先驱者、以创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而闻名的弗莱克斯,在其出版的《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大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心目中的大学。他开宗明义:大学的存在不仅表明人类的历史值得保存,也表明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创造文化。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应随俗逐流。大学基于一定的价值体系,应对社会风尚保持合适的批判性的抵制,这有助于社会的清明与理性。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6.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中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其主要思想为:一是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二是大学的办学原则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三是大学学科的设置应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四是实行教授治校。

(三)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大学的精神实质蕴涵在大学的内涵中,因此大学之大首先体现在内涵方面。

1.大学是博大的思想库

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客观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思维与结果;是人对宇宙万物以及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识所产生的观点、观念系统,构成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也是宇宙对人的检验,也是科学的精髓。人通过“思想”学习认识自然,并建立了知识体系;人又通过“思想”去探索自然,并进一步建立了人类科学;最后人通过反复的文化活动对科学去伪存真,使人类科学日趋完善,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人类文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结晶的再结晶。思想是人的灵魂,也是科学之魂,是人类智慧的精华。而大学则是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最为先进的思想的集散地。

《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5日第3版曾详尽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大学所产生的思想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灯塔,大学之所以能承担起在知识社会中独立思考的任务,是因为大学具有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本性,大学具有人文关怀的理想,具有超脱的社会批判精神。正因为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理应也是社会批判的中心,大学具有社会良知、追求真理的品格,它追求超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取向并服务于真理。因此,大学作为社会的思想库,是其知识特征和组织特征所决定的,是社会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2.大学是文明的辐射源

文明——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的一种标志,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而言,对于文明,主要应从三个层面予以理解和把握。

第一个层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意义上的文明是与野蛮、未开化、原始、兽性相对的,往往与文化、教育、艺术等的发达相联系。即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第二个层面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这种文明表示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等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状态,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和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第三个层面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或具有共同精神信仰的群体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在人类跨越几千年的历史中,这三个层面的不断变更总是与大学或者具备大学教育本质的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紧紧相联系。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大学,或者可以称其为学园或书院,是一个社会文明建立、发展、变革的重要辐射源。连最严谨的德意志人也公认:“没有洪堡和他的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事实上,大学对于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建立、保存、发展,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学要有自己的特征

(1)大学要有“大家”,即思想解放、富有远见、敢为人先的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回答理想中的大学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时说:大学校长,一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当社会出现失范的时候,大学校长和他的教授们要出来发警示之言;二是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三是大学校长必须是大学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坚守者;四是大学校长应该是一所大学学科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

(2)大学要有“大师”,即师德高尚、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大学教授。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关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故事。家喻户晓的“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1952年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校长,上任伊始,将军在教授们为他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表示,对会见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们感到万分荣幸。这时,一名教授站起来,自负却又不失风度地说:“先生,教授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意思是如果没有大学教授,也就没有了大学。而大学教授们都应该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超越个人生活经验的学术追求,自觉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真正把自己看成“大学”。

(3)大学要有“大业”,即环境幽雅、校舍充足、设施先进、资料丰富的大学物业。而大学物业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料丰富的图书馆。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以来,便产生了文字,用来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图书也就应运而生,它记载了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是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大学的图书馆更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学校的第二课堂”、“大学的心脏”,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4)大学要有“大度”,即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学术自由的大学涵养。开放与包容是大学精神的根本,如果没有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大学永远只能是一座清高孤傲、脱离实际的“象牙塔”。正因为开放和包容,不同的学术思想才会相互激荡,不同国家先进的大学理念最终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理念,并成为大学不断获取和更新发展新理念的动力。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大学更要以一种开放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全球化时代。

(5)大学要有“大雅”,即尚德求真、校园文明、美化人生的大学氛围。大学作为文化、教育科学中心,是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子形成的共同体。大学精神的源泉是无形的思考、探索、对话、交流、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形成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大学的根本不在外在形式、指标、规模、等级、资历、设施,而在于其文化积淀、内涵、胸怀、远见、底蕴、创造力。因此,文化氛围才是大学的灵魂。

二、大学的价值目标

(一)牛津大学的启示

1996年11月5日,牛津大学各学院的校监们以259票对214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塞义德的提议。后者建议向牛津捐款340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牛津人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为公众服务,而不是让他们对赚钱有所准备。他们担心,工商教育无非是讲授如何在6个月内赚取50万美元。所以,校监们决定:“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他们认为“大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而不是提供人力。大学应该教育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有价值,使大学的青年过着一种求学求仁的生活。正如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教授所说:“大学应该促进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大学真正的价值所在,大学更要推广一种价值观念来做一种知识的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牛津拒绝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是某种世俗化的思想和理念。牛津的学生可以由贵族向平民转化,但牛津精神绝不放弃“贵族化”的精髓。

现实的状况却是大学教育越来越工具化、功利化。如今,大学教育只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古典课程和人文课程受歧视、排挤。人的创造性、想象力被压抑,人的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学生被加工成为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型的专门人才。这样的大学教育,它所根据的基本理念是实证主义、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

儒家教育观集中在人格和才干的完善上,儒家理论的归宿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儒家教育观集中在人格和才干的完善上,儒家理论的归宿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孔子说“君子不器”,正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或者达成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作为一个君子,他真正的独立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往往不是实用的、功利的。

然而今天的大学生一走进校门,就被灌输就业形势如何严峻、如何紧迫,然后在各门学科中接触的都是这门学科对以后赚钱、谋取一个好的职业有多大帮助,管理学讲的是企业的管理经验,经济学讲的是成本与代价的分析,地理学被改为旅游管理学,连道德修养课都成了传播社交公共关系技巧的地方,大家都想着从知识中直接获得赚钱的本事,结果知识的“技艺层面”得到了最大化的张扬,而“价值层面”越来越被遮蔽。而大学也被这个变化太快的社会牵着鼻子走,到处都飘浮着经世济用的学问,在这种氛围中,还能谈得上大学的价值理想吗?

(二)大学教育的“五大目标”

关于什么是大学的真正价值目标,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曾明确指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一是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二是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三是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四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五是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最终达到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美国的强大仰赖于他们“五月花”号上开拓者们的信仰,它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用了16年,脚跟还没有完全站稳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哈佛大学。160年后他们才建立了美国和美国宪法。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当时拉丁美洲比北美要富裕得多,条件也比北美要好得多,但拉丁美洲的开拓者们大多是赌徒,是去捞世界、捞钱的人。

日本的福泽谕吉是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人物。他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人心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变;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

(三)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目标

1.大学要为社会服务,但不能只定位于为现实服务

大学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积累的责任。大学的目标首先是人类与族类文明的传承,即在同情理解前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把人类各地域、各族群,包括本土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哲学、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等文化资源,通过重新翻译、理解、诠释、交流、沟通、融合,批判地继承与创造地转化,代代相传,促使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扬弃与发展。

2.大学担负着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重任

大学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出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他们同时是能自由发展并具有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能力的公众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应当成为社会的良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理性的批评态度,有世界性、人类性的关怀。

3.大学应培养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健全的人

大学“产出”的不是器物,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健全的人。作为大学教育目标之一的社会服务,是通过对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传承,通过对具有自由人格,有理想、有教养,具有自我完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能力,自尊且尊重别人,敬业乐群又尊重自然的人来实现的。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服务需要从长时效的视角来观察,不能理解得太直接、太狭隘。

三、大学与大学的人文教育

大学的内涵与价值目标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一)什么是人文

现在有很多媒体都在讨论,说大学生在人格或者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呢?有人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几躁”,即浮躁、急躁、骄躁、烦躁、暴躁等,归结起来其实还是一种精神上的躁动和空虚。

也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并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

2004年9月5日,西南政法大学的教学楼前张贴出布告,该校替他人代考国家大学英语四级的8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被学校开除或勒令退学。据了解,这些学生均是在2004年6月进行的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因替他人代考被监考老师当众抓获的。一位老教授痛心地说:“这些学法律的学生把法律知识学到了,但法律精神却丢失了。”

那么什么是人文呢?作家梁晓声在绍兴文理学院为了解说“人文”,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滴,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断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滚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对他们的司机嘀咕了几句,然后回到车上,把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回答,他说:“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边,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

另一个故事: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一个中国学生,周末随一位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捞捕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位华人总要一番挑拣,将剩下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留学生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去海里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留学生道:“远在公海,谁也不管你啊?”那华人淡淡一笑:“处久了你就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得要别人来提醒,来督促。”

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养成,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这个国家的公平、正义;在朴素层面,它就在我们寻常的生活里,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心灵深处。又如作家龙应台所言,“人文”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一个人的整体气质。

因此,人文的定义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就是生活的智慧,是日常洒扫、应对,是与人交往的品味与策略,是对生老病死的看法和体会,是对古事人伦的态度,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叩问乃至体证。

我们说,有些知识是人一出生起就要学习的,慢慢地成了人自身的东西,比如有关生活的知识,如何照料自己,如何学习表达等;有些知识是人所不具备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得,如数理化、历史地理等;也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过教育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也涉及人文学科的教育。

(二)什么是人文科学

要说明什么是人文科学,首先有一个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问题。这也就是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1.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指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它的认识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它的认识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以便控制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各领域为天文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化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物理学、农学、力学、控制论、数学等。

2.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新闻学等。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3.人文科学

《大英百科全书》曾对人文学科作了如下的界定:“人文科学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一般人认为人文科学构成一种独特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照这个界定,人文科学包括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人文科学的主干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或者再加上艺术。

4.人文科学的特征

①根源性:人文科学可以说是今天许多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母体,它们大多是近代以来从其中分化出来的。

②历史性:与社会科学相比,它主要是纵向的,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根基深厚、眼光长远,这不仅对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亦是不可或缺的。

③差异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较注意探讨普遍规则,而人文科学则与各民族的特性紧密相关,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确立恰当的认同,也提醒人们注意文明和文化的差异性、多元性以及交流和互补。

④综合性、贯通性:人文科学相对来说眼界广阔、适用广泛,它不是太重视具体专业的界限,而是着眼于培养通才,或者说使任何专业的人才都有广博的眼光和胸襟,有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对文学、艺术、道德的较高鉴别力。

⑤经典性:人类现在公认的经典绝大部分可说是人文经典,而学习人文科学的主要方法也是亲近大师、了解经典。

⑥悟性:人文科学更重智慧而不是知识、定律。它注重一种智慧和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紧张和有创造性的探讨过程而非固定的结论。它对个人的独创性留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表现形式。

⑦非实用性:人文科学一般不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依赖实验条件、物质条件,它一般也不能给其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将带来一种心灵的丰富和满足。

因此,有学者指出,人文科学既然是以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和活动为研究对象,那么也就形成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的基本任务。这些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基本任务上,人文科学才进一步显示其自身的特质。

(三)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

1.人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2.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它提供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人文精神一词源自西方,也可称作“人文主义”。它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探索一些不可解问题的过程中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三个元素:一是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二是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三是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人生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三餐温饱的外在条件,还应该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人文精神能为自己、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

3.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人文学科知识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但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起来,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有一种后果:我们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同类推荐
  • 军事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军事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本书编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来,精选出数千则典故,并对每则典故的出处、故事、含义、用法进行了详解。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根据含义的异同对这些典故进行了分类,使读者用起来方便快捷、得心应手。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别笑,我是高分创意作文(高中生越写越聪明的作文宝典)

    牛顿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其原因在于他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你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作文的高峰。本书不仅有名师、名家的技法解析指导,更有大量的满分佳作和素材库,让你拥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更轻松地登上作文的高峰。
  • 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好习惯

    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好习惯

    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好习惯莫不寓于教育、教学、学习、职业、生活、行为、人生之中,那么,怎样培养优秀教师的好习惯呢?书中列举了各类教师应具有的良好习惯及养成方法,是一部难得的指导手册。
  • 往事随想(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往事随想(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当我们抛开一切生活中的琐事和纷扰,面对自己,面对头顶那一弯月亮时,往事便涌上心头。往事如歌,因为它留在你的心里了,虽然它已过去很久了。那些留下来的,必定让你感怀不已。将随想的往事诉诸笔端,定然有它的动人之处。
  • 必谈的数学趣闻

    必谈的数学趣闻

    《必谈的数学趣闻》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热门推荐
  • 可爱萌妃:总有逗比挑衅本宫

    可爱萌妃:总有逗比挑衅本宫

    21世纪的萌妹纸莫名其妙穿到古代……神马情况?这是个没有历史记载滴国家?!好吧,既来之则安之~且看本姑凉肿么玩转古代!什么?偶是邻国四皇子的准王妃?有没有搞错?既然商讨无果,那就只能逃婚啦!……
  •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美女明星的贴身男友

    美女明星的贴身男友

    有人问过杨浩:“为什么你的女人全都是美女?”杨浩淡然一笑,说道:“这就是技术。”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傲笑长天

    傲笑长天

    沈傲天,一个不知父母的孩子。一直靠捡垃圾为生,一次奇遇,让他获得奇身异能,他能否克服所有困难傲笑长天?他一步步完成自己的梦想,身边美女如云……
  • 幻之武士

    幻之武士

    一个普通的少年从小家庭没落,父母双亡,为了报仇,他加入了害死自己家族的组织,天主教廷,在里面通过刻苦的修炼,他渐渐成为了强大的存在。先后在神秘的精灵森林之中看着美景,与精灵们生活。后来经过了恶劣环境的黑色沙漠,极热的火山,进行着一步步的野外训练。并且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他完成了一个小弱小到强大的转变,以自己的力量开始组建起强大的势力甚至与整一个帝国抗衡。他是一个普通人,没有杰出的天赋。让人惊讶的运气使他一步步的成长,获得许多人的帮忙,最后成为了世界顶峰的存在,成为许多强大势力所惧怕和拉拢的对像。且看他能否报仇成功,与众多的老婆妻子一起如何相处,完成自己人生的颠峰。
  • 我身体里有只九尾狐

    我身体里有只九尾狐

    陈昊,一个落魄的高三学生,在收拾母亲遗物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割破了,鲜血滴在了一颗不知名的珠子上面,于是一切都开始发生了改变……高冷校花,黑丝妩媚总裁,清纯明星一个都不能少……
  • 七北斗之血月

    七北斗之血月

    母亲去世,父亲生死不明,她为了变强,愿疯愿成魔………科技和魔幻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前一秒她的一笑,后一秒你已不在……杀……人……于……无……形。
  • 黑道侦探

    黑道侦探

    我是黑道老大,却意外被当成侦探,那何不就利用侦探的身份,破案之后再作案?我到底是侦探还是黑道老大?你来看看!!!!
  • 纵剑永恒

    纵剑永恒

    既然天不亡我叶孤城,我就要重临绝巅,今生就要追寻剑道极致,阻我剑道者,杀。陈九迈步在无尽的丧尸群中,一剑横空,无人可挡;在异域中,陈九剑指仙神,用剑杀出一片天地。(请大家多多支持/新人求关注、求收藏、求推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