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时,有众人与你一起笑;哭时,只有你独自一个哭。这实在是男人的悲哀!
“我活得真累,压力很大,一肚子委屈,真想当众痛哭一场。但我想到男人流泪是窝囊废,只好强忍住不哭,把眼泪往肚里咽。”一位公司经理私下对好友说。中国的男人历来便有“男人流血不流泪”、“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豪言壮语。男人落泪,既被视为耻辱,又被当作弱者。唐人唐衢每读文章必哭,喝了酒也必定大哭。三国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每次出游,遇到无路可走时,常常恸哭而返。由于他们好哭,所以在文学史上落下了一个“弱文人”的形象。
其实,在生活中,或许有千万个理由值得我们哭泣。人们在悲伤的时候哭,高兴的时候也哭;在失败的时候哭,胜利的时候也哭;在离别时候哭,团圆的时候也哭。不仅意志脆弱的人易掉泪,意志坚强的人也会哭。哭泣是人类的天然权利,人们用哭来遣散怒气,排解忧愁。故专家有此新说:男人用“一醉解千愁”的方法麻醉自己,不如用“一哭解千愁”的方法来解脱自己。
有的男人因当众痛哭流涕而被视为软弱无能。记得1927年,美国参议员穆斯因为受右派报纸严厉批评而当众落泪,使得他在选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懦弱的形象,结果在竞选总统提名时失败。但鲍勃·霍克在谈到他女儿吸毒时声泪俱下,人们却说他在公开场合恰当地表现了哀痛和爱心,倒保证了他连任澳大利亚总理。看来,男人当众哭泣,公开流泪,还有不少学问呢!在情与理相悖时你“无血无泪”,人们会说你冷酷无情,若此时落下几滴眼泪,人们会因你的人情味而心悦诚服。“孔明挥泪斩马谡”,虽然私情难忍,但为了严明纪律不得已而执法,尽管孔明“挥泪”却丝毫无损他的形象,反而更加赢得了人心。
为了摆脱对自己不利的困境,有时眼泪是打动人心最有力的武器,这种办法用来对付女人更是屡试不爽。试想想,有哪个女人能在男人的嚎啕大哭面前无动于衷呢?为你家庭而哭富有人情味,但为你工作的失败而哭不会为你赢得朋友,因为人们会把你看做是经不起挫折的人。为不幸的事实而哭是人之常情,但受气氛的影响——如观看悲剧性的电影和电视——掉下眼泪,不可能使你树立好形象,因为人们会把你看成是多愁善感的人。当然,一定要哭时,就要哭出感情来。有声无泪的干哭,只能给人留下虚伪、造作的印象。但有一点别忘了,当你不得不当众流泪时,注意不要过于伤感,不要泣不成声,要在大家面前显示出你有控制悲哀的能力。还是狄更斯小说《苦海孤舟》中的笨伯先生说得好:“哭可以打开肺腑,洗涤面孔,锻炼眼睛,温抚脾气。所以。放声哭吧!”但愿从今以后,你的眼泪再也不会白流。
中年新概念
英国未来基金会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下世纪出生的人有望活到120岁,他们的人生安排会是80岁退休,多次入学,多次人行甚至多次结婚。令人悲哀的是,当现代人听到这个消息时,甚至有人会问“有谁愿意活那么长?”
我们的人生过早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样的古训所限定,对于更长的人生连向往的勇气都丧失了。而事实上,无论您是传统意义上的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只要你愿意,人生的蓝图还会有另一个版本。
上世纪初直到70年代中期,人生大大小小的代表性事件,例如:毕业、第一工作、结婚、拥有第一个孩子、空巢期、退休、守寡和死亡等等,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出现在可以预期的时刻。自18世纪开始,年龄一直是界定一生中各种角色与应负责任的标准。21岁与60或65岁无疑是参与成人世界的上下限。
生命周期已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与前人相比,现代人显然较早脱离童年,却花上较长的时间成长,而距离死亡的时限无疑更长远许多。青春期来临的时间要比本世纪初的人早好几年。由于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待在家中的时间变长,真正的成人期多半延至30岁才开始。
如果按年龄区分,现今的所谓“中年时期”确实已被推向50岁以后,而五六十以及60以上的年龄层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与我们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所经历的过程大异其趣。
成人岁月三阶段:
·成人准备期:十八至三十岁
·第一成人期:三十至四十五岁
·第二成人期:四十五至八十五岁以上
这三个时期当中,不论是哪—阶段,均有特定的挣扎与梦想。进入与脱离每个阶段的时间因人而异。真正重要的倒不是参与的时间表,而是这三段不同领域的存在本质与其间蕴藏的各种可能性。也许,我们将会与不同的伴侣分享这三段不同的人生,或者也许我们会被迫单独走过其中的一两个阶段。由于现代年轻人多半拥有两次的婚姻,经历一连串不同的家庭生活也就变得稀松平常了。愈来愈多的男人甚至会选择与第三位伴侣共度55岁之后的岁月,虽说他不见得会与她共结连理。人生旅程一路行去,我们一再获得全新的发展机会。
人们一旦得知中年生命并不等于走下坡路,一般反应都是啧啧称奇,或者大感惊异。中年生命非但不是衰老与死亡的先兆,反而是现今大部分健康人士生命中极其丰盛圆满的一环。
这时该问自己:下半辈子要怎么过?愿与谁共度?愿尝试哪些新冒险?扬弃哪些积习?又愿投资多少精力、时间去努力学习,改变固有的生活形态,让前方额外的岁月更具价值?你到底想要活多久?
当我们年纪愈大,彼此的差异便愈大。不论是先天的基因、性别、种族,还是后天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以及健康预防措施等,都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分别日益扩大。在这些因素当中,先天基因对人类健康状况与寿命长短影响最深。只不过,这种影响大约只会作用到60或65岁为止。但过了45岁到65岁这段极易产生致命疾病的中年关键时期,个人心理态度与行为习惯就会成为主宰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将充分影响人生下一阶段——亦即你我生命第三春的品质与长度。
华盛顿首府老化研究中心的现任主任吉恩·可汉博士曾断言:人一旦到了晚年,身体与心理健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断累积的研究资料显示,在长期沮丧或压力的阴影之下,人的生理状态将产生变化,随即对身体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当事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大为减弱。“我们虽尚在摸索心理变化到底如何促成生理方面的改变,但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玛格丽特·基米尼曾这样预言。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研究学者,玛格丽特曾在研究中指出:欢乐或沮丧的情绪,即使只持续20分钟之久,都会影响血液循环中“良性”杀手细胞的数目与其正常运作。
凡是拥有积极人生观、对未来抱有希望,而且总是想整顿精力,振奋精神,抵抗内在蠢动的沮丧倾向的人士,一向要比其他人更懂得经营自己的第二成人期,并使它成为健康而又令人满意的晚年生命。美好的生活不可能从天而降,我们得努力追求才行。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野心,或是如黛博拉·斯克利所说,一种令人再度辗转反侧、睡不安稳的激情力量,重新面对生命。总之,你到底是要被动地坐着等待老化降临,还是主动出击,为自己开创另一番人生前景,全凭你个人的抉择。此一更新自我、迎接生命第三春(由65岁一直到——谁知道会到什么时候)的决定必得仰藉信心、冒险以及身心纪律的具体投资。
不同的抉择方向势必造就出不同形态的衰老过程:是被动的老化或成功的老化两种不同的类型。研究衰老现象的学者专家们,在这两种不同的老化类型间做了清楚的区隔。走向成功的老化过程其实是一辈子的功课。你必须不断重振内在生命活力,以创造人生下一阶段的新里程。如此蓬勃的生命力不仅能充分应付眼前一切挑战,更足以承担未来可能发生的各样意外。成功的老化绝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它必定经由刻意选择而来。选择过程中当事人必定有所承诺,他应下定决心不断从事自我教育,并发展出全套的生活新策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