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是现代人的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但夫妻双方是否应该实行从制?
下面是几种反对意见:
有人认为,夫妻之间要不要实行从制那要从国情民情出发。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目前还不算怎么富裕。许多女孩子选择对象的标准也离不开经济实力。民谣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讨饭的满街走”。再说,社会提供给男人和女人的发展机会也不完全相等,女大学生的就业尚且不容乐观,更别说一般女孩了。在这种国情民情下,提倡夫妻之间实行从制无疑是不平等的。一种习惯、一种民俗的形成不能离开实际情况而照搬别国。这一点是早有经验证明了的。
在许多情况下,女人处在弱势。不要提倡对弱势群体不利的东西。这也是一种社会公德。
也有人认为从制会导致婚姻破裂:
婚姻生活应该是神圣的。“两个泥娃娃,掰碎用水和过它,再捏两个新形象,你中有我,我中有她!”
也曾听过这样的一对新人,自新婚之日起,妻子就规定,家中的一切,不再分你的我的,统称“我们的”!所以,才出现了丈夫说:“亲爱的,我现在去刮我们的胡子。”之类的笑话。
儿歌也好,笑话也罢,不外都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婚姻生活应该是一种飞跃,是两情相悦导致的瓜熟蒂落,是如胶似漆引发的水到渠成。倘若家庭生活的大小开支,都严格地遵循从制,且不说到了关键时候,是否能做到为对方牺牲自己的一切,起码,在婚姻的开始,就为日后的“散伙”埋下了伏笔。
婚姻有时就像开车,要绝对避免“车祸”的发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难道因为如此,每次出车前都要先立一份“遗嘱”吗?珍惜婚姻生活,夫妻不分彼此!请爱护“我们的”一切,比如孩子、房子、票子,以及“我们的胡子”。
有人以“水至清则无鱼”为理由反对从制:
许多年轻人,恋爱时吃饭、购物通常采用AA制,因为一旦发生了感情危机分道扬镳时,双方都不用找对方赔偿“青春损失费”,也不用坛坛罐罐地搬来搬去。当恋人成为爱人时,往往也会进行婚前财产公证,骨子里仍是抱着“好合好散”的打算。
但一旦真的成了夫妻,双方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在同一顶屋檐下避雨,在同一张床上睡觉,还要扯点儿什么你挤了我的牙膏我刷了你的鞋油的事,那就有点可笑了。婚后的收入是共同财产,同样,婚后的开支应是共同消费。如果说我买了几本书,你不爱看书,书钱由我出;那下次你要挑衣服,我也会装作不知道的。久而久之,夫妻感情受了影响,这日子就不和谐了。
即使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夫妻双方在收入方面也不可能完全相等。你有你的奖金,我有我的稿费,隐性收入也导致了收入的不相等状态。在此状况下,要买房子了,要交孩子的学费了,丈夫出一千,妻子也得出一千。可妻子如果收入比丈夫低得多,那把这钱一出,手头没钱了,一遇到用钱时就要磕磕巴巴地向你要,别扭不别扭?而且,如果哪一方不幸下岗了,这一千块从哪里来?
“夫妻本是同林鸟”,过日子不能总是一五一十地整得十二分的精明,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强的一方要体恤弱的一方。不然,遇到什么变故,便难免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有人把从制看做是“亵渎真情”:
前些年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在大学生中流行“址制”。同学或者朋友谈得来,聚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聊,谈谈学业志向、青春感悟,乃至烦躁不安。不必客套谦让,不必兼顾共同口味,不必考虑“谁请客谁买单”,各得其所,各买各单。古语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管这种形式是舶来品还是年轻人的创新,都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新淡雅之感。
近几年又听说夫妻从制,夫妻分摊购房费、生活费和子女教育费。怪哉,同是从制,听到夫妻AA制顿生一种变味儿的感觉。不知是夫妻从制令从制变了味儿,抑或从制令夫妻关系变了味儿。对夫妻从制的感觉与朋友AA制的感觉迥然不同,不仅毫无创新之感,反而感觉是种倒退。所谓从制夫妻,不就是旧时的“搭伙”和时下的“性伙伴”关系吗?
夫妻结合是以爱为基础的。夫妻之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好感情,充满无私奉献和全身心的给予,金钱物质还分什么彼此?有些夫妻半路分手那是自然形成的不幸结果,刚刚携手起步就考虑将来分手时财产如何分配,岂不亵渎了这美好的夫妻真情?
赞成者也各有各的理由:
几千年来,女人依附男人,甚至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女人,出门也要把钱揣在男人口袋里,让男人付账,以表明自己受男人宠爱。这种观念其实很有害,它使女人不知不觉中丧失独立的人格,把自己的命运携在男人的裤带上。一旦婚变,总是一副受欺压、受迫害的模样:
一切有经济实力的女人理直气壮地和男人灿制。用无声的行动向男人宣告:我不依赖你,你也别太神气!
有人从“私房钱”现象分析这个问题:
我认为夫妻从制势在必然,它昭示着“私房钱”的终结,使夫妻关系更加和睦融洽。
其实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因钱而起的。与其互相管制、彼此隐瞒,倒不如开诚布公地来个“AA制”,既保证了家庭收入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又增强了自由度——现代人哪能只局限于工作和家庭生活?更广泛的社会交往当然呼唤经济的部分独立。
夫妻从制有点像我国现行的企业政策:不管你收人多少,只要缴足税金就行。而企业当然不会把钱花光,否则怎么发展?同样的道理,你是家庭成员,你尽管可以花自己的那一份钱,但你也必须尽力为这个家作贡献。国家尚能如此,家庭为何不能?
“从制”貌似斤斤计较,把夫妻关系物质化了,但其实是张扬了个性,更有利于夫妻之间彼此坦诚相待。现代人讲求人格的自由和独立,而没有相对自由的经济空间,哪来独立自主的人格?何况“从制”并非绝对分割收入,而是合二为一、合大分小、合久分短。一句话,钱还是家里的钱,只不过夫妻二人各自有一定相对独立的支配权罢了。
有人认为夫妻从制是一种适合现代人的理财方法:
我的朋友代先生夫妇同在事业单位工作,从结婚那天起他们就开始实行从制消费,平时各花各的,通常是丈夫负担煤水电等日常开销,妻子承担买水果蔬菜等家常食品,遇到额外开支或想买大件商品时,两个人就坐下来一起商量,集资购买或者个人包揽都行。
这样做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有助于家庭开支的合理调配,在分工比较明确的前提下每个人自己都有本账,可以随时随地总结每月的收支是否平衡及合理。赶上结婚纪念日或生日什么的也能够自己做主送对方一些比较贵的礼物,给对方一分惊喜。
由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金钱观念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大手大脚,有的人非常节俭,所以夫妻双方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按两人的收入状况和兴趣爱好分配各自承担的理财责任,这样更有利于科学地购物、投资和储蓄。
有人认为夫妻从制是通往自由的钥匙:
我们结婚第二年就实行了AA制,起因于一场“内战”。那天,他的弟弟从乡下来,上午10点多才到,我匆匆赶到菜场只买到几样菜。他一看把脸一沉,责问:“你那头亲戚来时煮鱼炖肉,我弟大老远来一趟就买那菜?”我趁机道:“咱们学习外国人,账户分开,谁来的亲戚谁管饭如何?”
从此,我们每人每月拿出2/3工资作共摊资金,支付购房费、孩子保育费、生活费、赡养金等,各人余钱及其他收入自己花销。我从此成了个自由人,我买时装不用看他脸色,最近又买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华”音响……
如今,我们各自随自己的爱好自由花销,一个从制解开了钳制我们两个人的“镣铐”,让两个人的世界过得既精彩又富有情趣。
那么,还是让我们听听专家的意见:
传统观念重的中国人,大都接受不了夫妻之间的从制。
其实,把AA制放在朋友甚至恋人之间,很多人都能欣然理解与接受,但一放在夫妻之间,似乎就成了离间和亵渎婚姻圣洁的“杀手”。
在许多人心中,结了婚两人就应该完全袒露于阳光之下,不允许再有任何“黑匣子”(包括私房钱),因为,结婚了——从此一切都应“共产”。
这实际上是进入了一种婚姻的误区。
夫妻首先应该是朋友。两人只有长久保持一分朋友间的尊重与敬意,才能保证婚姻的永远新鲜与和谐。
夫妻间的从制,实际上是将传统的婚姻关系往前延伸了一步——从一味的依赖与顺从,到真挚的友谊与合作。
不管这种过程是否符合情理,但起码算是一种勇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