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交易是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商业形态。由于我国日渐庞大的网民基数,同时随着支付宝等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的兴起与应用,大中城市物流体系的发展完善,使得如阿里巴巴、淘宝网、易趣、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电子商务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2003年网络营销年交易量只有10亿元,2007年已攀升至400亿元,而到2008年底超过1000亿元。网购注册用户达1.2亿人,同比增加185%。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拉动消费,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网络营销无疑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营销礼仪的原则
网络营销也和百货店、超市等实体零售企业一样,也有共同的礼仪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网络营销是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易。这种交易有企业间交易、企业和消费者间交易、个人间交易、企业和政府间交易等。网络营销的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无形化。这种交易不但买卖双方互不见面,而且书写无纸化,传递数据化,支付手段也高度电子化。网络营销这一特点,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的安全系数,加大了交易风险。这就要求网上交易的参与各方都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强化守法、诚信、自律观念,增强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和有害信息,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
(二)遵守互联网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
网上交易以互联网环境为基础。为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网上交易参与各方,特别是网上交易服务提供者,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互联网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不得危害或侵入未授权的服务器、工作站。”为了优化网上交易环境和促进网上交易发展,网上交易辅助服务提供者应为买卖双方提供身份认证、信用评估、网络广告发布、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物流配送、交易保险等辅助服务。
(三)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由于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运行平台,而网络行为又往往具有匿名性、虚拟性,这就使得在传统商务中亦存在的商德问题在电子商务中变得更为严重。如有的网商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扰乱金融秩序;甚至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网络营销的开放性与“无纸化”和“无趾化”,这就要求网上交易参与方必须严格遵守《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坚持“爱国、守法、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凭借良心的内在监督和道德自律,用平等、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相互合作等商业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商业信誉。实践表明“诚实守信”是维系电子商务企业与用户之间信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制胜的根本途径。网络营销同样要实行“无理由退货”。
(四)谨慎交易,防范风险
网上交易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因为网上交易不是面对面交易,在了解对方真实身份、信用情况、履约能力等方面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的违约和欺诈风险。交易方应认识网上交易的特点,谨慎交易,积极防范风险。如何防范交易风险呢?商务部《关于网上交易的指导意见》(暂行)提供了正确指导:
1.了解交易相对方的真实身份。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信用状况、履约能力等交易信息,可以要求对方告知或向交易服务提供者询问,必要时也可以向有关管理、服务机构查询。交易各方也应在适当的时间将自身与交易有关的真实信息告知对方,如营业执照和特殊业务许可证的有关信息,实体经营地址和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如一方拒绝提供基本身份信息,另一方则要谨慎对待,慎重交易,警惕和防范利用网上交易进行欺诈的行为。对买家来说,最要紧的是看清信用选卖家。
2.遵守合同订立的各项要求。交易各方采用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等方式订立合同,应遵守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的有关规定。相对方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谨慎操作。
3.注意支付安全。交易各方选择网上支付方式的,要增强网上支付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可靠的支付平台进行,并及时保存支付信息。选择网下支付方式的,要充分考虑货到付款、预付货款等方式的特点,注意资金的使用安全。
4.网络广告要真实合法,防范虚假违法广告。
5.保存网上交易记录,作为纠纷处理的证据。
6.作为网上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应采取合理措施,保证网上交易平台的正常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环境。
二、网络营销礼仪规范
网络交易虽有开放性、虚拟性,但也要像传统的商务活动一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遵守网络规则。这些网络规则,通常被称之为网络礼仪。
(一)尊重他人,守法自律
尊重他人是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当你在网络世界漫游的时候,要记住人的存在。记住还有许多网友,包括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维护者、网友等。网络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联系,是不同的电脑用户进行信息共享、通讯与交流的渠道,任何人在使用网络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对网络的使用。因此,要尊重他人的时间和宽带,要择时上网,适度上网。在写有关英文电子邮件时,不能全采用大写字母,全部用大写字母被认为是在“大喊”,很不礼貌。与人打交道时,要心平气和,不要粗鲁无礼,在网上给人留个好印象。防范“黑客”,更不要充当“黑客”,确保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的安全。
(二)遵守“网德”,诚信待人
网络社会是开放性的,网民身份隐匿,不受监督约束的情形下,不负责任的言论比比皆是,这就要求人们善于独立思考,抵制各种诱惑,特别是网络色情和网络游戏的诱惑,保持网上网下一致,遵守与真实生活中相同的良好行为规则,不要因为在网上与人交流就降低道德标准。侧重运用网络素材与商务信息,别轻信网络言论,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发送或转发垃圾邮件,不要发轻狂、污秽、放肆之言,注意诚信做人和用法律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注意保密,尊重隐私
公务人员和商务人员在上网时,要严守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不可把国家机密和商业机密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加以传播,尽量避免在网上谈及与自己所知机密相关的话题,更不可在网上故意泄密,不得随意将电脑供给他人使用,以免电脑中机密材料外泄。电子邮件是隐私的一部分。如你不小心看到别人电脑上的电子邮件和秘密不应到处“广播”。企业也有义务对客户资料保密,如需使用应征得同意。
(四)定期更换网页信息,适时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网页要根据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对企业要宣传的新产品、新信息应及时传到网页,以适时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三、收发电子邮件的礼仪
电子邮件,又叫电子信函或电子函件。它是通过电脑网络向交往对象发出的一种无纸化电子信件。英文名为E-mail。在网上有“伊妹儿”的谐音美称。其收发过程与普通邮件的收发过程很相似,普通邮件是通过邮局发信和收信,电子邮件是通过“电子邮件服务器”发信和收信。它作为商务联络工具,具有方便、快捷、经济、高效、可靠性高等特点,在商务往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电子邮件的撰写、发送与接收
1.电子邮件的撰写与发送
向他人发出的电子邮件,一定要缜密构思,精心撰写,认真遵守“用笔沟通”的常规。
(1)主题一目了然。让收信人知道信的主旨,并能引起读信人的兴趣。如祝贺生日、传送文件、传达商务信息、研讨××问题等。一般用几个字概括即可。如另加有“附件”,一定要在信中说明。
(2)内容简明扼要。如果不包括对方所要的资料,信的内容一般不超过两个页面。
(3)文字规范流畅。写电子邮件也应像写传统书信一样,按规定的格式书写。且要数据准确,字斟句酌,规范流畅。
为了节省费用,写作电子邮件时,应在脱机状态下撰写,并将其保存于发件箱中,经检查无误,一次性发送。发送前还要检查收件人的邮箱地址,避免出错。当把信件同时发往多个信箱时,最好分别发送。
2.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回复
(1)定期打开收件箱,查看有无新邮件,以便及时阅读与回复。
(2)收到来历不明的邮件,切勿匆忙打开。可先对来件进行预防性杀毒,然后打开或者直接删除。对垃圾邮件,一删了之。
(3)及时回复公务或商务邮件,一般应在当天予以回复。有来无回,石沉大海是很不礼貌的。如实在来不及作详细回复,也应先回信告诉对方已收到来信;如回复某人来信,可摘录部分来信原文,并答复对方提出的要求。
(4)定期整理收件箱,对不同邮件分别予以保存或删除。
(二)遵守电子邮件礼仪
电子邮件礼仪是一般书信礼仪的延伸,又自有其特点。
1.称谓得体
虽然是电子邮件,但写信的内容、格式与传统书信一样,称呼、敬语不可少。正文的第一句应写上收件人的尊姓大名,并使用得体的称呼。如“先生”、“小姐”、“夫人”或“教授”、“博士”、“医生”等。
2.注意扫毒
发信前要对系统进行病毒扫描,以免不小心把病毒带给亲友。特别当使用者从其他系统接收或下载档案时,防止病毒的扩散。
3.尊重通信权利
转送他人信件,必须征得写信者的允许。未征得原写信人的同意即将私人信件递传,是极端无教养的行为。同样,也不得擅自打开他人的电子邮件。我国《刑法》第252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未经许可,任何人无权隐匿、毁弃或开拆他人的电子邮件,这是通信自由的基本规范。
4.注意编码
向国外的华人华侨发电子信件时,必须同时用英文注明自己所使用的中文编码系统。
5.电子邮件只是商业交流形式的补充
电子邮件有它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一方面,它不如传统书信和电话交谈那样正式,因为在孩子、黑客和普通电脑使用者的眼里,电子邮件是一种玩具。另一方面,又缺乏人情味。如感谢信、慰问信和正式场合的邀请函,就不宜用电子邮件。正如美国玛丽·米切尔、约翰·考尔在《商业礼仪》中所说:交流的方法多种多样——电话、手机、呼机和电子邮件,这固然很好。哪一种交流方式最适合哪一种场合?一条基本原则是,在体面的个人交流中,手写的信函和便条仍然是首选。并指出:“在一些场合,再好的电子邮件也不能替代信函。”他们认为:“用电子邮件写慰问信,这是一种道德犯罪。”“我们很容易迷恋电子邮件的便捷操作和新奇,但是切记:它只是其他商业交流形式的补充。很多场合需要电话和正式商业信函,甚至手写的便条”。玛丽·米切尔、约翰·考尔著(丁字等译):《商业礼仪》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