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5600000045

第45章 古旧地图中所见的“大黄滘”和“大黄滘”水道

按照赫德的说法,广州与澳门之间的“内河水道”被当地人称为“大黄滘”。据笔者初步考察,“大黄滘”之地名,现今通行的地图册和地名志一般不见记载,但在清代、民国古旧地图中则多有反映。如现藏大连图书馆、成图不早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广东沿海图》长卷彩色地图中,芳村正南、白鹤洞东北、上滘西北方向的陆地上就标有“大黄滘”之地名,其地约在今广州城西南之荔湾区鹤洞立交迤南的东塱一带。现藏广东省档案馆的清宣统二年(1910)编制的《广州省城图》,沙涌东南方向、珠江水道西岸则标有“大黄地”之地名,估计所指为一地。粤语黄、王读音不分,所以有的地图中也作“大王滘”,如现藏中山图书馆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陈照南、陈乐熙编制的《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清嘉庆二十年至同治五年(1815—1866)官方绘制的《广东省图》之《番禺县图》,以及同治十一年(1871)刻本《番禺县志》的《县境全图》,就是如此。

“滘”为地名用字,又写作“漖”,普通话读作jiào,广州话读作gao3[教],念第3调(中入)。有字典上说,用此字作地名的“都在广东省”。此说恐不太确切,因为另据有关研究,带“滘”字的地名虽然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据统计全省带滘字的地名有269处),但是在“广西也有少量分布”。实际上,“滘”为粤方言地名用字,但是由于人口迁移和政区变化等方面的原因,粤方言区却不限于今广东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有带“滘”字的地名也就不足为奇。至于“滘”字作为地名通名之起源及其含义,有学者解释说:“滘字地名出现最早在元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释:‘二水相通处曰滘。’”据元人陈大震《大德南海志》,广州横水渡中有南海县的叠滘渡和南津沙滘渡,番禺县的横滘渡,可证元代广州地区已有带滘字地名,且与渡口有关;至于“二水相通处曰滘”之说,则是屈大均释广州土言。但是也有学者解释:滘字“意指分支的河道。水边的村庄常称滘”。另有学者解释:“水沟曰滘(也写作漖),广东不少地区有此类地名,但不及珠江三角洲常见。”笔者认为,大黄滘或大王滘既在珠江南水道之西岸,又在珠江南水道一条大致呈东北—西南流向的分支水道(详参后文)之西北岸,也可说是“两水相通处”,其地至少在清代中期就已形成聚落,所以上述诸说都可以解释得通。

作为地域名称的大黄滘或大王滘现今已为东塱一名所取代。塱,又写作,普通话读作lǎng,广州话读作long5[朗],念第5调(阳上),也是粤方言的地名专用字,据有关统计研究,“广东带塱字地名达1088处,广西也有151处,香港也可见到。带塱字的村落多在水边地势较平、较低的地带”。也有学者认为“冲积平原或水网沼泽地称为(塱)。珠江三角洲、西江沿岸和粤西一些小河入海口地区多此类地名”。原广州市芳村区(今已并于荔湾区)政府东南之东塱,在珠江南水道西岸,隔河与海珠区南石头相望,北与广州造船厂相连,属东漖镇,据说“南宋建村,因地势稍低(俗称塱地)且位于崇文二十四乡之东,故名东塱”。但是笔者注意到,在现藏大连图书馆、成图不早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广东沿海图》长卷彩色地图中,东塱与大黄滘皆有标绘,其中大黄滘在东,近临珠江南水道,而其西面的东塱则距珠江南水道较远;而在现藏中山图书馆的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陈照南、陈乐熙编制的《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中,东塱与大黄滘皆在珠江南水道之西侧,两者呈南北关系,大黄滘在南,与珠江南水道东岸的南石头隔河相对。这就说明,至少在晚清时期,大黄滘与东塱虽然紧密相邻,但各有所指的地域范围。今大黄滘一名为东塱所取代,估计与大黄滘水道(详参后文)水路交通功能的衰落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变迁有很大的关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包括该图中的附图“近省城城分图”)中,东塱南面的“大王滘”之南还绘有一条较细的水道,亦叫做“大王滘”。这条水道大致呈东北—西南流向,勾通于“大王滘”东面略呈西北—东南流向的珠江(亦称珠江南水道)和正南方向大致呈东西流向的东平水道(现今也有地图同样标注为“珠江”)之间。这条“大王滘”水道,在现藏中山图书馆、1920年广东陆军测量局编制的《广州市图》,以及在现藏广州市档案馆的由广东陆军测量局测绘、1929年制版的《广州市图幅联合表》第十幅《广州市图》中也有清晰的标绘,惟水道名称作“大王漖”。另外,在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以后、由清代兵部七品京官程鹏所绘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之《广州口图上》,现藏广东省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广州石经堂承印出版的《广东舆地全图》之《番禺县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的由广东陆军测量局测绘、1929年制版的《广州市图幅联合表》第五幅《广州市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由广州市政府于1932年公布的《广州市道路系统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土地局1933年编制的《广州市区域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1935年广东陆地测量局依据1913年二十万分之一图略图式缩绘的《(实测缩绘)广州市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1938年日本名所图绘社印刷的《最新广州详图》,现藏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市土地局1945年补编的《广州市区域图》等古旧地图中,也绘有这条水道,但均无“大王滘”或“大王漖”之文字注记。从相关各图中“大黄滘”地名与“大王滘”地名互见的情况来推测,《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和《广州市图幅联合表》的“大王滘”(“大王漖”)水道,应当就是赫德所说的“大黄滘”水道的入口水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变化,这条水道已演变为小河涌,无复航运之功能,但在现今的一些大比例地图中仍有遗迹可寻。

《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中的“大王滘”在《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中,“大王滘”一带标注有“炮台”二字,其东的珠江水道中的小岛上也标有“炮台”,小岛之东面,即珠江东岸的南石头之北,同样也有标“炮台”。结合《广东水师营兵驻防图》来看,此三个炮台应该就是“大王滘西台”、“大王滘正台”、“大王滘东台”,“大王滘正台”与“大王滘西台”之间为“西口”,与“大王滘东台”之间为“东口”。今人有谓大黄滘炮台即南石头炮台,位置在珠江南水道南石头,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光绪六年(1880)修,设有炮位16个。但依笔者的看法,设在南石头的炮台应该只是大黄(王)滘炮台群组的东炮台,而嘉庆二十二年(1817)始建的炮台只有珠江南水道中的炮台即正台。这可从当年十二月两广总督阮元的奏言中得知:“此次遍阅内港、外海炮台、兵房,俱为得力。惟内港大黄滘地方有大河一道,南通香山,东南通黄埔、虎门,为商船之所必经。若由大黄滘直抵省城,即可不由东南之猎德,是仅建猎德炮台,不足以严两路门户。臣阮元亲自相度大黄滘,有小石山,土名龟冈,四面皆水,堪以添建炮台。”大黄滘东的龟冈,位于“大黄滘”水道北口处的珠江南水道中,在其上建炮台不仅可以控扼来往于珠江南水道的船只,而且可以控扼“大黄滘”水道之交通,确实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果。龟冈的炮台应为程鹏所绘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之《广州口图上》中的大王滘正台,可是有的资料中却说为车歪炮台。按:车歪炮台当即绥远炮台,道光十六年(1836)建,在冼村以南江边,两者不在一地。

《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广州口图上》中的“马口溪”不过,如果细心对勘相关古旧地图,还可以发现,在程鹏所绘的《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之《广州口图上》中,大王滘西台、大王滘正台和大王滘东台的位置分别被标注为“马口”、“砲台”和“马口砲台”,其中“马口砲台”之“马口”两字紧密横排,极易使人误读为“嗎”字。这就告诉我们,所谓“大王滘”或“大黄滘”,又被人称作“马口”,这大概是洋人给这个地方所起的地名。另外,在此地图上,马口南面的水道未标注名称,从位置来看,就是《广东省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和《广州市图幅联合表》第十幅《广州市图》中的“大王滘”水道,但后两图中的“大王滘”水道南端止于南面之东西向的东平水道,而此图中则在这条珠江河道的南侧绘有一条南北流向水道,与珠江河道北岸的南北向水道(即“大王滘”水道)隔江相对,并明显地标注有“马口溪”三字。此“马口溪”向南与东侧来水“哈密而登溪”(似即陈村水道北段)合流而至于陈村东面之钱敦。所谓“哈密而登溪”,从相对位置上分析,大概就是《广东舆地全图》之《番禺县图》上的“黎西園”。笔者注意到,《沿海七省口岸险要图》之《广州口图上》中标绘了不少其他地图上少见的地名,除“哈密而登溪”以外,还有“毕登洲”、“哈停登洲”、“贴力望冈”、“别尔加界”、“沙华弥山”等,不一而足。其中“贴力望冈”大致就是今广州市番禺区北境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所在地),该图在“贴力望冈”东部还标注有“美租界”、“法租界”字样。种种迹象表明,程鹏可能因为是京官,不熟悉广州情况,所绘《广州口图上》主要是依据洋人的地图,因而图中不少地名直接用了洋人的说法。以此推之,所谓“马口”和“马口溪”极有可能就是洋人对“大王滘”和“大王滘”水道的称谓。然则《广州口图上》中提供的信息的确不可低估,因为它暗示了“大王滘”水道南段以至陈村(《广东舆地全图》之《番禺县图》作“陈头”)的具体走向。

“大黄(王)滘”南的“大黄(王)滘”水道(洋人亦称之为“马口溪”)不长,不是广州与澳门间内河水道的全部,甚至可以说仅仅是这条内河水道系统的北段中的一部分,却是由广州南下澳门的内河水道必经之水道,所以当地(可能主要是省城广州、番禺、南海两县)的人们才会以这条小水道的名称来概括广州与澳门间的内河水道。

在清宣统二年(1910)编制的《广州省城图》中,广州城西南方向,由白鹅潭南流的珠江水道(今称珠江南水道或后航道)中标绘有“水出虎门”字样。在现藏国家图书馆、19世纪西方人所刊之《广州省城图》上,海珠台以东珠江河道(今称珠江北水道或前航道)中标注有“此水路向东行到黄浦经狮子洋出虎门”字样,沙面南面珠江河道上标注有“此水路向南行至南石头各砲台绕东出四沙汎经狮子洋出虎门”字样,这表明由白鹅潭东南流的珠江水道与广州城南的珠江水道一样,都是虎门航道的内河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广州南到澳门的内河水道的起始部分,无疑也是利用了这段珠江水道,但是在大黄(王)滘炮台附近则改走“大黄(王)滘”水道,遂后继续向南辗转于其他水道,以达于澳门。“大黄(王)滘”正处于广州城南珠江内河航道网的一个核心位置,由澳门北上之船舶,不论取道虎门航道再经广州内河水道还是完全取道内河水道,大致都需要经过“大黄(王)滘”,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路交通网中的优越地位显而易见,这也正是清朝在这里设置有一组炮台的重要原因。

“大黄(王)滘”炮台有时简称“大黄(王)炮台”。嘉庆二十三年四月初六(1818年5月10日)《两广总督阮元密奏预防英吉利事宜折》:“查广东省城切近海口,距澳门外洋水程三百余里,距虎门沙角水程一百余里。沙角以外为外洋,虎门以内为内洋。自虎门至黄埔皆系深水,自黄埔至省城渐入浅水。其间以沙角炮台为第一重门户,镇远横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省东之猎德,省西之大黄炮台为第四重门户,再进为省城外东西炮台,系附郭之地,西门外十三洋行即洋商与夷人交易处所。”此炮台亦简称为“大黄(王)滘台”,如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就曾说,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入侵广州之英军“两路分入,势如破竹。从东南入者,逐我猎德炮台兵而守之。从西南入者,登大黄滘台,坏台一角,亦留守焉”。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是由于“大黄(王)滘”炮台是由三个炮台组成,西炮台设在“大黄(王)滘”,正炮台在其东侧的珠江南水道中的小岛上,而东炮台则建筑在珠江南水道东岸的河南洲上的南石头(今称南箕)一带,所以“大黄(王)滘”之地名随之也由珠江西岸扩展到了东岸。1920年广东陆军测量局编制的《广州市图》在珠江南水道西侧标绘有“大王漖”水道,而在东岸标注有“大王砲台”,就很能说明问题。正因如此,其附近的珠江南水道也被时人称为“大黄滘”或“大黄(王)滘支河”。这可从有关档案文献中的记载得到证明。据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1841年3月17日)《杨芳奏报英船驶入芙蓉沙等事折》:“查逆夷兵船,自闯过乌涌,即于二沙尾、大黄滘两路,分投游奕,欲进省河。经奴才查看大黄滘退后五里之凤凰冈,系属顶冲要隘,约可容兵千名阻截入省河道,事以奏明……一切布置甫于二月二十三日稍经就绪,果于二十四日未刻,即有逆夷来驾大兵船二只、火轮船一只、三板船十数只,冲过大黄滘废营,直欲闯进省河,将拦河竹排,垒用大炮轰打,更炮击营垒,断树掀囊,飞砂四起。”

凤凰冈在珠江南水道东岸,杨芳既云“大黄滘退后五里之凤凰冈”,可见所说“大黄滘”其实是指南石头一带。又据道光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1838年8月15日)《广州将军德克金布等奏报筹办堵逐英国巡船现在候风开行折》:“所有虎门以内进省水路,如扼要之黄埔、中流、沙乌涌、大黄滘以及两岸陆路各要隘”,这里既然以“进省水路”相称,则所说“大黄滘”当指的是珠江南水道。这也可从道光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1841年4月13日)《杨芳奏为谢恩事折》所述情形得到证明。据杨芳称:“现在汉奸渐次解散,逆船亦退出省河,除大黄滘湾泊逆船大小十数只外,据虎门、香山、澳门等处禀报:沙角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一只、两枝桅大三板一只;横档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一只;永安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三只;麻涌两枝桅兵船泊一只;大蚝头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一只;黄浦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一只;深井泊有三枝桅大兵船一只,各有因。该逆分泊无常,逆转迟留非常翼,与咪坚各国一例邀功于急切,待命之余,尚存游移突窥伺之迹。”从中可见,“大黄滘湾”泊有“大小十数只”英船,这就再次说明了时人确实也有将“大黄滘”一带的珠江南水道简称作“大黄滘”的习惯。这从林福祥《平海心筹》述同一事作“辛丑三月,夷兵船已入省河之大王滘”,也可得到证明。另据道光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34年9月15日)《两广总督卢坤等奏报英国兵船闯入内河筹办防堵并请严处疏防各将弁等情折》:“并查有大黄滘支河,亦系黄浦进省之路,该处设有炮台,先经派委参将卢必沅带领巡船二十余只在彼拦截。该处至省绕道较远,而河面宽阔,现用大木排堵塞河面,又于对河建设木闸,添委都司洪发科率领督标精锐兵五百名、督标水师兵一百名,运带抬炮及劈山威远大炮,以一百五十名防守炮台,三百五十名在木闸之内扎营策应,似此分路层层防堵,不特该夷兵船无从闯驶,即三板小船亦不能驶入省河。”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入侵广州之际,林则徐给靖逆将军奕山的御敌建议中也提到“查省河迤东二十余里,有要隘曰猎德。其附近二沙尾,两处皆有炮台,其河面宽约二百丈,水深二丈有零。又省河西南十五里,有要隘曰大黄滘,亦有炮台。其河面宽一百七丈,水深三丈余”。看来被称为“亦系黄浦进省之路”的“大黄滘支河”,实即珠江南水道,虽然说此条水道相对来说,略显曲折迂远,不是由黄埔通省城广州之捷径水路,但因为河阔水深,故当时也常为英国兵船出入或停泊。然而,总的来看,有时也被人们称作“大黄滘”或“大黄滘支河”的珠江南水道不是去黄埔、虎门之水道的首选,却是由广州南下澳门所必经,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广州南下澳门的内河水道的首途,因而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同类推荐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家庭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家庭魔术

    本书内容包括家庭惊奇魔术、家庭故事魔术、家庭亲情魔术、家庭节日魔术、家庭技巧魔术等。
  •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

    《自然奇观》讲述浩瀚无边的宇宙,诡异莫测的自然,神奇有趣的生物……千余个知识热点,千余幅精美图片,带领我们一起探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
  • 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包罗万象、融合古今,向儿童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知识世界,《十万个为什么》启发儿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十万个为什么》引领儿童渴望求知,让他们在求知路上快乐前行!
  • 探索与发现

    探索与发现

    金字塔里面神奇的灵异事件,麦田怪圈预示什么,地下长廊真的存在吗……本书以生动的文字、缜密的思维,向读者讲述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 五彩缤纷的光(探究式科普丛书)

    五彩缤纷的光(探究式科普丛书)

    本书内容包括:光的形成、本质、速度、介质以及光在层状分布等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运用及光电反应等。
热门推荐
  • 极品毒妃

    极品毒妃

    原本倾世的容颜,却被最好的姐妹下毒毁去;原本属于她的地位,却被最亲的人设计夺走;原本口口声声说爱她的人,却为了讨好别人而亲手杀了她。当她下一刻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她竟然成为了她那性格柔弱不受人待见的小堂妹,重新入住主宅,这回她誓要让那些设计害她的人得到同等的代价。
  • 傲笑

    傲笑

    身为两个利益集团结合下的产物,白日里她乖巧伶俐天真活泼中规中矩,黑暗中她却是怒放的毒罂粟,或冰冷或狂野,无情无心什么宿命什么轮回,有多远滚多远,被迫穿越时空不代表她就任人宰割,我行我素,傲笑红尘才是她的本色!他,无意相遇,痞痞而笑,放下家仇,温柔相伴,共谱一曲柔情轻音,谁知轻音躁动成海啸,谁之错!他,冰冷无情,展颜只为她,黑衣裹身,万年的柔情只为她保留,阴谋尽出,只为倾心相随他,云淡风轻,含蓄
  • 火影之秘史文河

    火影之秘史文河

    作为一名火影粉,火影完结了,似乎童年也随它一起飘散了。所以我想写一写火影外传。作者新人,求指点!!!
  • 阴间人

    阴间人

    那年,我变成了孤儿,也就是那年,我认识了师傅,师傅常说:“因果轮回,皆有定数。”而我,拿着师傅留给我的东西,在一次意外过后,所有的事情才慢慢浮出了水面..
  • 双冠国度之星辉之夏

    双冠国度之星辉之夏

    一次与众不同的穿越,封雅颂以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来面对这个风起云涌的异世界,在一系列不可思议之中来缔造自己的传奇生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趁势崛起吧!
  • 名门将女:失贞为奴

    名门将女:失贞为奴

    他是西夏帝王!从昏君到明君,又从明君沦为暴君!逼她撇下忠臣的名誉,起兵谋反!他是一国首富!为她弃商从甲,却站在她敌人的背后,故意与她为敌!他是隐世王爷!无心无欲,一次偶然邂逅,他的身份尽数被她利用殆尽!却是那般甘之如饴!他是她最完美的军师,却在最后关头,弃她离去,成为敌国的猛将,处处与她争锋!到最后,究竟谁才是她的夫?衣带解尽,面前的,却不是她心爱的男子!
  • 海皇弑天记

    海皇弑天记

    大道三千妙无形,天地于法心自明。修得无上通天法,千劫万难今始行!海族小小半妖流浪到古龙大陆,捡到人类弃婴一个,兄妹俩乞儿相依为命,不料小妹却被人掳走……凭借着机缘巧合得到的九转炼妖塔,收服各种凶妖,碾压走狗神兽,魔兽妖兽齐现,重现煌煌海族的荣耀……
  • 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

    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

    柠夏初开,天澈未谢!一群人的青春,一个人的回忆,一群人的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谢谢你肯愿意从我的青春路过。
  • 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传奇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柠檬著

    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柠檬著

    她是校花,他是校草.他们从未想过会彼此相恋.很多年后,他对她说:"好久不见,我们的故事,刚刚开始."却换来她的一句:"不如不见,我们的故事,早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