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融信托
现代信托制度源于并发展于英美等西方市场经济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20世纪以来,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也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自己的信托制度。然而由于各国的历史结构和社会背景不同,信托在各国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国法律和学者对信托的解释也不尽一致。英国学者认为信托一词是指一种法律关系,在此关系中,一人拥有财产权,但同时负有受托人的义务,为另一人的利益而运用此财产。按照美国法律专家的解释,信托是一种使用和控制财产的方式,按照这一方式,财产拥有人负有法律上的义务为他人利益而处理财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规定“本法所称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对信托解释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而将自己的财产(动产或不动产)委托给受托人进行管理和处分。
信托具有财产转移的特性。一旦委托人将财产信托给受托人,受托人即取得财产的所有权,为受益人的利益而服务。
无论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取得的收益如何,其损失或盈利都由受益人承担。
信托起源于英国,是英美法系的概念,于中世纪传播至其他法系国家,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尽管信托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法律对信托的定义仍各有差异。从立法层面看,英美法系国家承认双重财产权,即名义上信托财产所有权由受托人享有,实质上所有权由受益人享有;而大陆法系不承认双重财产权,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只是形式占用。从实践层面看,英美法系国家强调受益人的权利,大陆法系国家委托人权利更为突出,主要是信托理念在大陆法系国家的认可度不及英美国家,尤其是对“债权”与信托概念还存在模糊。
现代金融信托业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日本《信托业法》(1922),规定信托业是对从事营业性信托业务机构的统称。台湾地区的《信托业法》规定,信托业是指公司名字中具有信托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也包括基金公司。从英美国家现有文献看,尚未有“信托业”,因为在英美国家信托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法律制度安排。
中国第一次出现信托业概念是在《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中,是指机构的概念,因此,学界一般认为信托业是专门用来界定进行营业性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信托业是金融业的分支,显然这是一种狭义的概念。广义的信托业是职能的概念,凡是符合《信托法》信托关系的主体,所从事信托业务都应列为信托业,包含基金业务、保险资金使用、证券机构集合资产计划、银行理财中间业务等,这些业务涉及的法律主体之间都具有信托关系,因此应列为信托业。但是实践上这些业务受制于各类不同的法律法规,法出多门,因我国尚未出台“信托业法”,未对这类业务作明确界定,因此我国所指信托业,是狭义信托概念,专指进行营业性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
一、行业概况
自2001年,《信托法》的颁布标志中国信托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基本走上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人道路,并已经成为经济中重要的金融力量。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聚,社会公众和机构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信托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托具有财产独立、管理方式灵活、投向多样的特点,信托作为金融工具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样需要正视的是,在国内,信托行业作为舶来品,本土化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限,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可循;同时它作为独立的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时间较短,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因此经营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待解。本章结合重庆市多年监管实践,对银监会成立以后中国信托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1.行业发展
在我国信托公司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直到2001年出台以《信托法》为代表的“一法两规”,信托业整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的规模。截至2011年年底,经银监会批准,全国共有66家信托公司正常营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超过4.8万亿(至2012年6月底为5.5万亿),比2006年年底增加12倍;信托业务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由2006年的32.80%提高到目前的78.77%;全行业所有者权益1635.05亿元,比2006年年底增长两倍;年度净利润234.01亿元,比2006年度增加近5倍;年度实现信托项目利润总额1577.22亿元,年度累计支付受益人信托收益总额1931.66亿元,行业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成为金融业重要的构成力量。从法规要求看,《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可经营资金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财产权信托等11种业务;从实践看,最常见的信托业务主要是资金信托和财产权信托,其中资金信托又分成单一资金信托和集合资金信托,《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对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作出了严格而清晰的规范,对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明确的指导作用。
目前,重庆共有两家信托公司,分别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重庆国投)和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信托)。
按照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5%可用于信托贷款,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房建设。2011年以来,全国社保基金加大了对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已先后向南京、天津、重庆等地保障房项目累计贷款超过100亿元,还有一批城市的申请正在审批中。
2011年,重庆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收益,拟投资2968万元购买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行的“宜居重庆1号·巴南李家沱片区保障房项目建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资金主要用于向重庆市城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放信托贷款,城南公司用于其名下的保障性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2.9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约3.25亿元。
对于信托投资公司而言,目前的宏观背景是非常有利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是信托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应该说现在的形势是信托投资公司以往所从未遇到过的最良好时机,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能保持这样的一种形势。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产品还比较缺乏,尤其证券市场的风险很大,故有相当多的居民都持币观望,但这些居民并不满足于微薄的利息收入,这在客观上激发了对理财业务的需求。
2.总体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托已经成为目前炙手可热的高端理财方式之一。从信托公司目前的客户构成看,目前高端客户和机构客户已经成为了信托公司最大的客户群体。在未来,高净值群体的迅速增长将带动财富管理的巨大需求,投资渠道有待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资产管理渴求更加稳健和高效的增长,因此,信托的财富管理、受托服务、直接融资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都将有用武之地。信托公司私募定位基础上的客户结构与产品方向的升级、投资收益回报的提高、乃至市场定位的高端化趋势都将进一步加快,能够为社会公众和高端财富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当然,这种功能和价值的发挥有赖于专业能力、制度环境和社会认同等内外部因素。无论如何,信托密度(信托财产占人均财富的比重)的提高以及民事信托的广泛应用,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将深入到高端财富群体的生活方式中。
信托类理财产品在风险控制方面十分谨慎。从风险级别上看,信托类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多为中等,虽然一般都不对客户提供本金保护承诺,但本金亏损的概率较低,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目前,重庆市场上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一般都投资于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类项目、房地产企业或项目。例如:新华信托—建源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重庆信托的渝信价值投资十三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渝涪高速公路股权信托、龙湖·西城天街集合资金股权信托等。
信托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方面,信托具有良好的投融资体系和机构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拓展能力,从而为加快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持;另一方面,信托作为金融服务业,自身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新的市场空间能得到拓宽,信托产品创新、信托制度应用能得到促进,信托业本身的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对服务业的促进。
信托将改善民生,推动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建立。金融深化加大了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信托有利于构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竞争性金融制度,促进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普惠性金融体系,从而提高中国社会公平。因此,信托应将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的产品卖给普通大众,开展以“共同基金”为特征的大众信托业务,借助专家理财、组合投资、专项经营、分散风险的优势,将受益对象扩展到全社会,增加信托财产的种类,提高信托产品覆盖的广度,为社会闲置的资金及民间分散的游资寻求增值出路,促进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重庆的特色
1.机构集中度高
目前,重庆仅有两家信托公司。在自营资产运用方面,两家信托公司的长期投资所占比例较大,分别是74.96%和41.35%,这与它们大量参股、控股子公司有关。重庆国投旗下就有重庆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中华置业有限公司、益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未来投资有限公司等子公司;新华信托也控股了深圳市新华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新产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海南博恒实业有限公司等公司。
2.资产投向清晰
从资产分布来看,信托资产投向房地产业的比例也较高,尤其是新华信托,房地产业占信托资产分布的2/5.贷款金额过高会使信用风险增加,长期投资会降低信托资产的流动性,而房地产业则聚集了大量的风险。
自重新登记以来,重庆两家信托公司主动探索信托业务发展模式,建立了综合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功能信托业务等三大业务架构,逐步形成了房地产项目融资、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银行信贷资产回购型转让等业务为主的核心业务模式。这些信托产品的推出,架起了投融资双方的桥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渠道,为融资者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融资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典型的运作模式
(1)房地产信托运作模式:传统贷款型信托融资模式。
操作流程:
第一步,房地产公司就项目融资与信托投资公司达成一致。
第二步,就信托产品的设计与发行获得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
第三步,面向广大投资者公开发行信托凭证。
第四步,信托公司将发行信托凭证所募集的资金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投入至房产项目。
第五步,信托公司回收资金。
优点:
管理比较简单,收益比较稳定。
(2)股权型信托融资模式
这种方式是信托公司在集合资金后,以增资的方式,向房地产企业注资,持有房地产企业部分股权,房地产企业承诺两年后以溢价方式将股权回购,这种方式实质是阶段性股权融资的方式。这种方式发挥了信托的特色,是银行所不能做的(因为银行不能进行实业投资)。在这方面最早做的是重庆国投,例如其所运作的世纪星城项目。
操作流程:
第一步,信托投资公司以发行信托产品的方式从资金持有人处获得资金。
第二步,信托投资公司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向房地产公司注入资金。
第三步,信托投资公司获得房地产公司的股权,但该等股权的性质类似于优先股,即对于公司的日常经营、人事安排等没有决定权(可能具有建议权、知情权、否决权等其他有限的权利)。
第四步,信托投资公司将其所持有的股权委托原有的股东管理,同时,与原股东或关联方(最好是关联方)签署股权回购协议。为了确保回购协议的履行,双方可能需要有一些担保条件(例如,重庆国投的世纪星城项目是使用开发商所持有的全部股权作质押;杭州工商信托所运作的浙江水泥项目,是由第三方提供担保)。
第五步,房地产公司运营开发项目,获得现金流。
第六步,关联方(或原股东)从房地产公司处获得相应的资金,回购股权,信托融资过程结束。
模式优点:
能够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金,促使房地产企业达到银行融资的条件。
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募集的资金进行股权融资类似于优先股的概念,只要求在阶段时间内取得一个合理回报,并不要求与开发商分享最终利润的成果,这样既满足了充实开发商股本金的要求,开发商也没有丧失对项目的实际控制权。
4.典型公司
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中国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批复》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同意成立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批复》,公司于1984年10月4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3500万元,为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2002年1月,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10.3373亿元,由国有独资企业变成由重庆市人民政府相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重新登记,成为在全国信托业清理整顿期间首批获准重新登记的信托公司。当时四家股东的具体出资额及出资比例分别为:重庆市财政局出资4.2755亿元,出资比例41.36%;珠海经济特区国利工贸发展总公司出资4.1143亿元,出资比例39.8%;华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出资1.3745亿元,出资比例13.3%;北京中关村通信网络发展公司出资0.5730亿元,出资比例5.54%。2004年年底,公司再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增加到16.3373亿元,名列全国信托公司前列。2007年10月19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监会关于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变更公司名称和业务范围的批复》获准变更公司名称、业务范围并领取新的金融许可证(编号为K0051H250000001)。2010年11月,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批准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等有关事项的批复》,公司注册资本由人民币16.3373亿元增加至人民币24.3873亿元,公司股权结构由重庆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变为多家机构投资者共同持股,上述事项已于2010年12月22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注册号为500000000005609)。
根据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发布的2011年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净收入12.05亿元,净利润7.91亿,分别较上年增长42.32%和38.42%,人均创利达1041万元,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最高,各项指标在全国信托同业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第二节 金融租赁
随着重庆金融中心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体系相对比较完备,金融机构体系已经实现多元化。2012年以后,重庆全市各类银行、证券期货、保险机构数量将超过200家,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类企业、金融(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超过400家,资本规模总计超过600亿元。
发展新型金融体系,其中成熟的金融租赁体系将成为仅次于商业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间接融资系统。打造内陆金融高地,引进和推进各类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快速提高本地强大的工业资源投放能力。同时进一步鼓励金融(融资)租赁公司等加快拓展业务,服务本地乃至全国市场。
按照“稳健发展、风险可控”的原则开展多种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和组合金融工具创新,结合重庆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转型行业的发展,加快推出证券化转让和租赁资产转让等产品,活跃市场交易,促进市场交易制度创新,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一、行业概况
1.行业发展
金融租赁公司开展业务的过程是:租赁公司根据企业的要求,筹措资金,提供以“融物”代替“融资”的设备租赁;在租期内,作为承租人的企业只有使用租赁物件的权利,没有所有权,并要按租赁合同规定,定期向租赁公司交付租金。租期届满时,承租人向租赁公司交付少量的租赁物件的名义贷价(即象征性的租赁物件残值),双方即可办理租赁物件的产权转移手续。金融租赁与银行的贷款业务不同在于,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用于购买设备,以先付息后归还本金。金融租赁公司是先购买设备,再将设备租赁给企业,企业定期付租赁费,租赁费的总和相当于是贷款的本金加利息。租赁的好处是,在企业未付清全部租赁费前,该设备的所有权归金融租赁公司,因此风险是比较低的。
金融租赁公司同时兼有融资、投资和促销多种功能,是以金融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世界发达国家,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金融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自金融租赁产生以来,其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据世界银行所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开展了金融租赁业务。全球超过70%的大型机电设备都通过金融租赁实现最终销售。
据金融学者分析,当前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
(1)融资租赁机构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机构数量稳定增加。近年来国外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及国有大型设备制造厂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投资机构等争相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此外地方国有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金成立融资租赁公司也已风生水起渐成趋势。中国融资租赁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市场环境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各类资本、各类投资机构争相追逐的新的投资蓝海。2010年农银租赁、光大租赁、兴业租赁、昆仑租赁等金融租赁公司陆续开业。目前,仅中国银监会审批的金融租赁公司已达17家;而商务部、税务总局审批的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累计批准130多家。其中有10家为2011年以来新批。
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随着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增资扩股趋势明显。以银行、大型国企为主要出资人的金融租赁公司注册资金增至十亿、几十亿人民币的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不在少数。这三类融资租赁公司近200家注册资金合计超800亿元人民币。
机构类型日趋完善。除9家银行及3家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主要出资人的金融租赁公司外,以中石油为主要投资人设立的昆仑金融租赁的加盟使得产业资本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增至5家,大大丰富了金融租赁公司的类型。内资试点企业有产业或厂商背景的约占2/3,以财务投资为目的独立机构类型约占1/3,其中民营资本为主要出资人的约占1/3.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机构类型比较全面,既有银行背景的也有跨国公司设立的专业厂商的,还有投行、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设立的独立机构类型的。外商独资或控股的约占1/3,其余为内资或中资境外机构控股。
(2)融资租赁业务数量发展逐步增厚。
新增业务额快速增长。2009年新增业务额2800亿元人民币,2010年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服务领域日益广泛。融资租赁服务领域,从为工农业生产、加工、施工企业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发展为主动与设备制造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向厂商提供融资租赁销售服务、向银行信贷资金融资租赁配置服务;从为服务航空、航运、电信运营商提供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服务,扩大到主动介入商业、物流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连锁化经营的资源整合和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服务;从运用融资租赁机制拉动银行和社会资金为政府基础设施和开发区建设服务,拓展到主动为政府扩大采购规模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均等化和居民保障房建设服务;从服务国内市场促进投资、扩大内需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为“中国制造装备世界”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2009年有接近一半的新增业务额为出售回租,这与承租人为解决资金链条紧张、负债比例过高的特殊需求密切相关。此种交易模式为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企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独特、积极的作用。融资租赁公司开展的缓解支付压力的直接融资租赁、资产增值变现滚动发展的售后租回、表外融资降低负债比例的经营租赁、损益共担的风险租赁、融资租赁服务投资并购的复合交易等多种业务模式满足了客户的多种需求。不同类型的融资租赁公司发挥各自不同优势,相互之间开展联合租赁、委托租赁、转租赁或租赁债权转让租赁、信托合作租赁、银行合作租赁、节能服务商合作以及各种为融资租赁交易主体提供增信、促成交易的灵活担保模式的创新。诸如此类的种种交易结构的创新实现了交易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大大增强了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多的融资租赁公司开始注意改变靠利差、低租赁费率的单一盈利的竞争模式,通过设计新的产品组合、交易结构、灵活的租金支付安排和担保措施实现差异化服务。通过运用资金定价、服务定价、风险定价、资产余值定价、未来预期定价、品牌定价、供求定价、合理税负适用等多种定价模式控制风险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资金渠道有所拓宽。融资租赁资产的互补风险控制好的交易结构,使得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信贷资金通过融资租赁平台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比传统设备抵押贷款风险更小。项目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债权保理成为银租合作广泛采取的模式。保监会2010年7月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可以“投资无担保企业公司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规定为融资租赁公司吸引保险长期资金打开了绿灯。
环境改善助力发展。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融资租赁企业、行业协会、地方协会、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热心人士的共同呼吁、宣传下,社会对融资租赁的认知度有很大提高,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已逐渐成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识。上海、天津、重庆均把发展融资租赁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服务发展方式转变。融资租赁业是配置资源的功能性平台,配置方式十分灵活。资金、设备、人才、技术、信用、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这个平台使各类资产实现跨国别、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合理配置。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有企业,运用融资租赁机制以未来经营现金流为支持,以财政预算为支付保证,可以拉动银行和社会资金跨领域跨行业配置应税资源和扣税资源,扩大政府采购和投资能力,增加增值税和所得税收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资源的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融资租赁是加快公共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发展方式的创新。
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融资租赁公司约181家,比上年的117家增加64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7000亿元,比上年3700亿元增长89%。其中,金融租赁16家,约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内资租赁45家,约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54%;外商租赁约120家,约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十一五”期间,中国融资租赁业一直呈几何基数式增长,业务总量由2006年约80亿元增至2010年近7000亿元,增长86倍。
2.重庆发展历程
重庆金融(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但从来都没放弃努力。1993年,重庆银海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由人民银行重庆营业部和重庆市体改委批准,重庆市商业银行、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作为当时重庆唯一一家融资租赁公司,银海租赁经营业绩并不错,但在2001年却被迫退出了金融租赁市场。
除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外,重庆有资格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机构并不多,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国信)是其中之一。其在1986年就涉足金融租赁领域,但是业务规模小。2002年1月,重庆国信、隆鑫摩托、力帆摩托、南方集团等11家企业共同发起筹建重庆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并为此成立了筹建工作组。到2004年,筹建中的重庆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已募集资本金7.1亿元,已经越过当时《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的注册资金5亿元的门槛。但由于当时银监会正在整顿金融租赁行业,中国银监会未予审批。
融资租赁需求却客观存在。2002年7月,重庆长运股份与上海金海岸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创新租赁合同》,金海岸购买价值1亿元的船舶20艘租赁给长运股份,租赁期5年,租金总额1.17亿元。这标志公司拓展出新的融资渠道——表外融资。2003年,重庆国信把金融租赁业务和信托资金相联系,利用3亿元信托资金开展该项业务。重庆国信判断,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正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2003—2010年的8年期间,重庆市公路、水路建设计划总投资944亿元,其中公路797亿元,水路147亿元。2004年的重庆国信年报显示,金融租赁信托的年收益为5%;2006年,该公司却突然退出融资租赁领域。
2004年12月,金融租赁公司的审批工作由商务部接管,确定西北租赁有限公司、天津津投永安租赁有限公司、长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等9家为第一批融资租赁试点公司。重庆方面随之加快步伐,但进展不顺。
2005年年末,重庆市政府决定将申请融资租赁试点一事交由渝富公司办理。为拿下融资租赁公司牌照,时任副市长黄奇帆曾亲自去商务部谈判。2005年12月31日,渝富公司恢复银海租赁的工商登记,公司性质为经营性租赁公司。
2006年4月下旬,第二批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名单出炉——银海租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唯一获批试点企业,终于再次获得融资租赁资格牌照。公开资料显示,银海租赁主要从事轮船、制造设备、车辆等融资租赁业务。重庆银海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只有1.8亿元。如果按照风险资产不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的指标要求,业务也最多只能做到18亿元。2007年8月17日,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在“1小时经济圈”区县经济工作会上透露,重庆市将成立一个西部最大金融租赁公司——西部租赁公司,注册资金为20亿元,并拟吸引外资入股。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早在2004年,重庆市金融办就确定把金融租赁公司作为除银行、保险外的第三大金融产业。西部租赁公司的建立,无疑将重庆的金融中心推进一大步。
改制后的重庆银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发起股东为重庆渝富、机电控股和公交集团等3家重庆市国有重点企业,注册资本金3亿元。公司系国家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第二批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是重庆市国资委确定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公司拥有优秀的金融团队和服务网络,具备强大金融和产业整合能力,能为客户提供基于融资租赁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致力于全国一流综合性融资租赁机构。
另一家重庆市交通设备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系重庆市交委发起、经重庆市政府特批成立的专事融资租赁的国有企业。2009年,公司成为商务部、国税总局确认的国内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2010年,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重庆市交通设备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该公司致力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船舶运输、环保能源、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其他潜在领域的融资租赁。充分发挥融资租赁这一独特金融工具融资融物,加速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至2011年,该公司注册资本金已经达到10亿。公司以良好的信用状况与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信托投资机构保持紧密业务合作关系,股东强大的资本支撑及优化的负债结构共同造就了租赁公司的资金实力。
该公司立足交通行业,开展重庆市轻轨车辆、市内和外省市公交客车,以及长途客运车辆融资租赁项目,截止到2010年年底,共开展公交车、客车与公务车融资租赁项目27个。通过与市港航局、运管局的合作,推进重庆市船舶标准化的升级改造,以及出租车辆的更新换代,开展了6个船舶融资租赁项目和7个出租车融资租赁项目。同时涉足码头吊装设备、公路养护设备、物流仓储设备等周边领域,拓展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工业生产设备等融资租赁项目30多个。通过与重点区县园区合作,利用园区优惠政策,拓展了优秀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投放规模达10亿余元。
2010年中国银监会批准重庆市首家大型金融租赁公司——昆仑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昆仑租赁)成立。这是国内首家具有装备制造业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昆仑租赁注册资本金6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分别出资54亿元和6亿元成立,注册资本规模仅次于由国家开发银行控股的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目前全国13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另12家均为金融企业控股。昆仑租赁未来的经营方向有三个:一是服务中小企业,二是支持装备业的发展,三是围绕中石油开展业务(包括共享中石油采购大单)。黄奇帆在开业典礼上致辞说,昆仑金融租赁公司在重庆成立,将大大加快推进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的步伐。
重庆正在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中国西部金融中心,不仅银行类金融业务要发展,担保、私募股权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发展。目前,重庆已成为各类金融要素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金融GDP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以上,2011年仍持续上升。
重庆金融(融资)租赁业蓬勃发展,也欢迎区域外的租赁公司来渝发展,比如2011年渤海租赁母公司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未来将重点对重庆的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布局。2011年4月底,海航集团高层十余人就曾来到重庆,与重庆三峡银行洽谈金融合作业务。海航集团旗下渤海租赁有限公司将在重庆市布局首个金融租赁项目——5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项目,将投资10亿元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农行重庆分行也将试水金融租赁业务,租赁物主要集中在船舶、飞机和大型设备方面,农银租赁公司将在渝筹建租赁分中心,一旦正式运营,将成为重庆市首家银行业参与的金融租赁企业。
二、重庆的特色
金融租赁是以融物方式来实现融资,以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融物;既是融资方式的创新,又是融物方式的创新。因此,金融租赁的运作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同于传统融资方式的作用。其金融经营行为已为诸多现代银行、非金融机构、投资基金所普遍重视,其投向的广泛适应性、融资模式合理性及风险的相对可控性等特性对各行业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都具有现实意义。相关金融学者分析这些模式对于重庆这样的聚集各类型工业企业的大型直辖市来说有十分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企业节省资本投入,提高资金利用率
金融租赁可以使企业在较少投入资金的情况下,获得设备或技术的使用权,节省了大量当期资金。
2.有利于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如果采用传统的直接购置技术设备的方式,企业需在短期内得到充足的技术资金,而事实上大部分企业很难在短期内筹得大量资金。但利用金融租赁方式则可以使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技术设备,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竞争机会。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盘活社会资产存量
对于某些大型企业淘汰或闲置不用的旧机器设备,可通过租赁公司租赁给资金短缺、技术要求不高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促使中小型企业的低成本发展。
4.拓宽金融企业资金投向,提高金融服务能力
租赁与银行合作,通过为其提供贷款金融参与融资租赁活动,达到为承租人融资的目的,拓宽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范围。通过承租人交纳保证金、设备产权抵押及设备供应商提供回购担保等方式,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可控,资金回收得到保障。另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获取利润的同时,还能为出租方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例如,承租人所在地银行,一方面能够从开具保函中获得中间业务利益,另一方面将提供全面的资金结算服务。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人口最多、辖区面积最大的工业齐备的知名超大城市。因此,它形成西部最大的金融租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特色:
(1)区位优势明显。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在西部大开发的地位上具有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优势,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重庆两江通衢、交通便利,是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同时,重庆还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邮电通信业务的高度指挥中心。两江新区及其特区的成立,使重庆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也将促进重庆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全市近几年经济总量增长一直处于全国前茅,已经是万亿级别的国内生产总值。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和前沿阵地,将会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重庆将按照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战略构想和“366”金融市场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其对外窗口和经济辐射作用,推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发展,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因此,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必须相应地把重庆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这就需要完善金融体系,广开金融业务,而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租赁市场广阔。近十年来,重庆对金融租赁业务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其中不乏较大型项目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使其资金缺口得到解决。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全国六大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市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占比高,但技术设备需要及时更新,迫切需要发展金融租赁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创新金融工具,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然而,重庆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余额虽然快速扩大,但工业短期贷款却增长缓慢,技术改造贷款甚至是负增长。这与重庆市经济结构和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各大新兴工业园区的成立,两江新区的发展、世界级企业不断的入驻,对资金需求更加迫切。
(3)发展基础良好。重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人民生活正逐步向全面小康过渡,城乡统筹规划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当时的“十八”大提出的城镇化战略建设,重庆大力发展创新企业、中小企业和微企业,也为农业机具和科技工具的租赁供求市场提高开阔的天地。这些都是金融租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理想市场。重庆市政府对发展金融租赁业务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的培训与讲座,重庆市经委多次组织全市规模较大和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召开协调会,对金融租赁公司的市场定位、功能作用以及在重庆市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可行性、必要性、迫切性等进行沟通,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对金融租赁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
(4)金融租赁人才较齐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庆银海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运行,作用显著、经营效果良好、经营相对成功,为重庆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也培养了一批金融复合型人才。他们是重庆金融租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重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级金融经济中心和经济结构调整均离不开金融租赁服务,而且重庆扩大金融租赁平台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应抓住历史基于尽快推动金融租赁产业上台阶,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推动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
融资租赁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购买“按揭”,昆仑租赁开业首日便敲定两笔大单:分别与重钢集团、中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签署租赁合作协议,协议价值百亿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期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千亿授信两江新区,除了参与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外,农行重庆分行还将试水金融租赁业务,农银租赁公司将在渝筹建租赁分中心,成为重庆市首家银行业参与的金融租赁企业。
重庆市正在加速完善以金融租赁、信托、小额贷款、村镇银行为代表的特色专业服务体系,相互渗透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产业,是重庆转型工业化的重要金融手段,其融资租赁的宏观经济效益、行业财务效益、金融风险规避效益和工业设备促销功能将不可限量。如飞机、汽车、机器人、工程机械、船舶、医疗、半导体、铁路、IT设备等融资租赁。两江新区的国家政策和新市委市府再发展工业转型经济的战略,为重庆的金融租赁产业提供了历史上最大的机遇。
重庆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其融资租赁业将成为银行信贷和证券融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而重庆现有投资控股集团皆具备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条件,加上各大银行的金融租赁公司,重庆金融租赁产业的注册资金将达到200亿以上。重庆也将促进银行系租赁公司和非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以及大型工商企业合作,凭借雄厚的资金合作开展联合租赁、转租赁等业务,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同业合作局面。重庆融资租赁市场的触角将继续向资金密集型的航空、航运、节能环保、大型工程施工设备等大单业务领域突破发展,并与银行信贷产品抗衡,成为金融市场中主流的融资渠道。
重庆市属金融租赁平台、商业银行金融租赁业务和外资金融租赁公司三足鼎立局面,将为重庆金融中心和西部经济中心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重庆再工业化和重庆全境城镇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同时其金融租赁产业发展也将起到中国西部金融创新发展的领头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