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则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的佛学造诣非常深,但是仍然觉得自己的造诣不够,想听听别人再给自己讲一讲。他听说某个寺庙里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登门拜访。来到寺庙后,是老禅师的徒弟接待了他。在接待过程中,两个人聊了起来。聊天的过程中,这个人觉得老禅师的徒弟对佛学并不精深,因此,态度变得傲慢起来,心想:我是佛学造诣很深的人,我是来拜师的,今天看来是学不到什么了!老禅师的徒弟看出了这个人的心思,就转告了老禅师。老禅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这个人,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不停地倒。这人不解地问:“大师,杯子已经满了,已经满了,为什么会还要往里面倒?”大师说:“是啊,既然已满了,就没有办法再往里面倒了。”此时,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禅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既然要求教,就应该放下自己,保持一种“空杯心态”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过于坚持自己的立场、态度,而不肯丝毫改变自己,遇事总是坚持原有的态度和方法。结果,事情自然没有办好,人也在原地踏步。这就是因为缺乏“空杯心态”。
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人如果不采取接纳和灵活变通的态度,而是偏执顽固、缺乏沟通,就会使矛盾激化,最后导致事情受影响,产生令双方不满意的结果。经商者不懂得圆通的道理,手段僵化固执,结果与送到手的买卖失之交臂。
从自己的内心看世界应该圆满,在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的时候应该圆通,圆满是美妙的做人心境,圆通是高超的处世技巧,两者互为表里,是一个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
每个人都会遇到与自己有所差异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可能会转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任何独立的、有主见的人都应正视这个问题。
当双方都各执己见、观点无法统一的时候,应该冷静处世把握自己,把不同的看法先搁下来,等到双方较理智时再辨明真伪。也许,等到你们平静的时候,说不定会相顾大笑各自的失态呢。
固执己见似乎让人感到有个性,但更多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顽固不化。
太固执的人总会自以为是,得出一个结论后,就认定是最终真理。固执的人容易轻视别人,否定别人。太固执的人常常刚愎自用,三国名将关羽之所以最后败走麦城,被俘身亡,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固执偏激,刚愎自用。
太固执的人很容易对人产生偏见。在他们眼里,爷爷是小偷,孙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人从监牢里出来,他这一辈子肯定不会干好事。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当老师,班里的“差生”永远得不到翻身;让一个太固执的人去做老板,他的职员永远不能犯错误。世界“牛仔大王”李维的公司有38%的职员是残疾人员、黑人、少数民族和一些有犯罪前科的人,但他们在那里都干得很好。
太固执的人不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总认为自己的一套是最佳的,对新事物,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但他们却煞有介事地说出一大堆凭空想象的缺点和不足,俨然是专家。他们会坚持认为计算机没有算盘准确,即使他儿子还是个电脑工程师。
刚愎自用者的顽固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伤害朋友之心。
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做烂草,把忠言当做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没有武松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固执的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太固执的人肯定没有好人缘。要想改变这种坏脾气,就得试着去理解人,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抱着一个信条:在不了解一个人或一样东西之前,别妄下结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不要钻牛角尖,等碰得头破血流就悔之晚了。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你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当然,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地接受,把别人的话当做救命稻草。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对待争辩,我们要以慎重的态度对待。
不应该在细节处争论不休,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你最好仍能表示对方意见中你所赞同的部分,以便缓和一下谈话气氛,使对方觉得你并不是抹杀别人的一切,无论你的意见和看法与对方的意见和看法距离多么遥远,冲突得多么厉害,绝对不要表现出一种无可商量的决然态度。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谈话的人,你一定要小心地使谈话不致陷于僵局,使谈话能维持下去。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走越走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
固执己见是成就事业的大敌,当你在工作中,面临困难时,一定首先使自己冷静下来,比如,不妨先停下手头的工作,调整好情绪,再重新开始。我们时常钻进牛角尖而不知自拔,因而看不出新的解决方法。
成功者的秘诀是随时检视自己的选择是否有偏差,合理地调整目标,放弃无谓的固执,轻松地走向成功。
历史上的永动机,就使很多人投入了毕生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没有胜算把握和科学根据的前提下,见好就收,知难而退才是明智之举。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鲍林说:“一个好的研究者知道应发挥哪些构想,应该丢弃哪些构想,否则,会浪费很多时间在差劲的构想上。”有些事情,你虽然用了很大的努力,但你有一天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你所走的研究路线也许只是一条死胡同。这时候,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别的项目,寻找成功的机会。
牛顿早年就是永动机的追随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之后,他毅然退出了对永动机的研究,在力学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终,许多永动机的研究者默默而终,而牛顿却因摆脱了无谓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面脱颖而出。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智慧,做最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方向并及时检视过去的选择。放下无谓的己见,冷静地用开放的心态做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抉择将指引你走向通往成功的坦途。
人生,不只是义无反顾地去拼搏;人生,也包括了以退为进的勇气。贝多芬和鲁迅两人,一个执著,一个放弃,都走出了一条伟大的路。因此,只要我们能冷静在观察事物,适时地放弃执著,还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的放弃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懂得让执著和放弃并存,才能让人生变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