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这样的场景,你会发火吗?当公共汽车到站时,一个人才从车中间拿起行李,挺费劲地挪到车门口下车,因他行动太慢,大家免不了陪他一会儿工夫。这样,性急的人不免要催促并数落几句,或许还会夹杂一些多少有辱斯文的话语。其实,这样的场合多了,可你不能老是这样气急败坏地催促人呀?该调整的是你自己。你不妨想想,这人或许天生的行动迟缓,不知挨了老婆多少骂!老婆骂他都不管用,你还操什么心?
这样安慰自己,也许就不会为之大动肝火了,仔细想想也划不来呀。
老子的《道德经》说:顺着地形高低起伏的趋势流动,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挡得住它的冲击,水是天地之间最“聪明”的事物,它聪明在于靠顺应自然的高低趋势获得无穷的力量。老子从水的特点中悟出做人也要随顺自然,而不能与自然趋势发生抵触,否则只会败得很惨。
在做人的马拉松长跑中,赢得金牌的是被称为“和合”之人——向往和平、追求和谐、处世和睦,而又能收敛、沉着的人。和合之人,会享受和平、被人尊重、得到友爱、展现希望。
待人处世虽然有一些规则可以通用,但是具体也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特征来采取适当的交往方式。
明宪宗朱见深画过一幅题目叫《一团和气图》的画。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却会发现,这幅只有一副面孔的人物像,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互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因而,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勾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何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与人相处时,有些人总是牢骚满腹,要么抱怨自己久不得志,要么苦诉命运对己不公……心存不满,怨天尤人是他们普遍的心态。世本有炎凉,命运不可能对一个人百依百顺。你只有付诸行动,不要凭空发牢骚,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与尊敬。
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纵览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襟怀坦荡,度量恢弘,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而度量狭小者,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没好处的。以和为贵,宽容一点生活会更快乐。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宇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奉以和为贵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它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大家各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安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以和为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生活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和为贵,那么在与人交往时,人人都会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
早在西周时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和谐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时至今日此制度已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麻烦自然会不了了之。
人遇到烦心事,发点牢骚是正常现象。对于青年人来说,自制力通常较弱,感情易冲动,要想避免牢骚就要心怀体谅,力求从积极的方面劝阻和诱导发牢骚者。
适当地劝阻和诱导,能缓和发牢骚者的情绪,要将胸怀适当放宽,放开眼界,避免钻进牛角尖,放弃种种偏激观念。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与安于现状相比较,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仅仅是情绪上的不满和埋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思想上进行升华,将不满的“牢骚”转化为激励自己“积极向上的车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客观条件中的诸多不利因素要尽量克服。如果每一个发牢骚者都能这样去做,许多矛盾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喜欢发牢骚的人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因素,而从来不会从自我分析,这样就不免会走向一个片面,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倔犟。
生活中非理性的因素很多,我们常常会因为某些理性的因素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造成一些不该有的后果。
当然,人不可能永远做老好人,该发的火还是要发。比如说,你在午休,可是一群小孩子在你窗外的胡同里大喊大叫地踢球,你理会不理会?虽然他们还很小,但他们的行为妨碍了别人的正当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忍住不发脾气等于在纵容别人做不该做的事。
但有的时候,对于有的不良情绪却是需要注意控制的,尤其是发牢骚,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会祸及别人,影响彼此间的团结、稳定。
控制牢骚的最佳办法,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之痛快而不计后果。牢骚虽然人人都会发,但靠发牢骚最终解决问题却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说白了,为人处世其实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互助过程,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使其他人与自己相适应。同时,他也必然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正缘于此,随顺自然作为一种处世策略是非常合理的,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心态也是积极的。
处世待人应心平气和,对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太执著。一味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同别人争得不可开交,是一种缺乏道德素养的表现。只要不违反原则,只要没有大是大非,就没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
与人交往,遇到自己不高兴的事情时,怨气就会涌上心头,这时你就要学会转移和回避,应该多想一些自己高兴的事,避免情绪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