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的措施
下列与中国目前金融恐慌相关的,对中国一些省份财政状况的描述,比通常情形要严重得多。这已为我们的情报部门刚刚发来的消息所进一步证实。此文是现在急剧的叛乱之前写就的。(译者注:此为编者按)
本报驻北京记者报道观察家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当前中国最令人不安的状况是家无隔夜粮,各省布政使司和度支部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贸易繁荣,人民的物质财富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多,正在开发新的致富资源,最显著的是东三省的大豆。各地已经经营了各种生意,尤其是在城市开展了贸易。市场是如此的活跃与繁荣,这是前所未有的。但伴随着这些繁荣的景象,政府仍然以原始的方式来管理财政,税收制度不规范、反复无常,国家资金时常流失,国家日益感受到偿还贷款的压力。
1891年11月25日的一份说明列强情况的官方文件暗示:“只有发出通知,说明已得到朝廷认可,外务部已与相关国家驻北京代表确定,省内才可签订贷款协定。”违反这一程序而签订的贷款协定是非法的。尽管朝廷最近重申这一通知,省内仍有多项借款,或是正在寻找借款的项目,丝毫无视通知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华东各省为了得到外国资金的援助,均与外国银行签订了协议。各外国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他们有巨资用以贷款,在许多协议中(当然我不是指基础稳固的英国银行,这些银行做事是最谨慎的),轻率行事是其特点。中国人太易受到蛊惑而向他们借钱。中国人用借到的钱来弥补财政的不足,而不是用来做重建的工作。这样的合作项目在增多。
最近广东的危机
在广东省,财政困难已经发展到对汉人疑惧的状态。两广总督张鸣岐受省咨议局之请,报告了所借外债的执行情况。由于广东与香港的紧密关系,英国贸易在其间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但这并不能使财政危机得以解决。所幸总督是个足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人,他是中国官场中最年轻的总督。发生在他治下的财政危机,一是由于废止政府发行的彩票股,失去了一部分财政收入,此事与打击赌博的谣传没有关系;二是禁烟运动和最近签署的禁烟协议,失去了一部分征收鸦片烟税以及征收零售商税款的收入;三是由于一年前广东驻上海的银行倒闭导致贸易纠纷;四是在革命党起义、署理广州将军孚琦被刺后,军费急剧增加。然而主要的危机是对大清银行的一次特殊挤兑。人们被某个不负责任的煽动者所鼓动,目的是反对铁路国有政策。朝廷下旨对国家铁路干线实行国有时,把粤汉铁路广东段作为私人筑路没有效率的例子,要把广东段收归国有。广东省人经过多次会谈,无数的会议,起草了几百次章程和条例,来保卫省内利益,极力反对朝廷的权利。但实际的结果是,六年来省内铁路只修了60英里。为了反对退款、夺回他们榨取钱财的机会,一场挤兑大清银行广州分行的行动就组织了起来。
广州银行谨慎行事,不慌不忙地向持票领银的人支付现金,获得了时间,很快从大清银行上海分行运来了银块,造币厂很快恢复了省内通行的二十大钱。总督采取有力的措施,警告任何人不得以打折方式兑现政府的纸币。与此同时,与日、英、法、德等外国银行订立了短期借款合同,广东省保证是得到朝廷认可的。眼前的危机消除了。
不可靠的官发纸币
政府在发行纸币时没有采纳现代西方的经验,这是导致骚乱的主要原因。官发纸币在日本印刷,很容易多印。没人知道到底流通了多少,但政府相信,或不管怎样,希望他们储备的银块抵得上所发行的纸币50%的数量。但这只是臆测而已——无法知道。有可能已经无限制地印刷了纸币,并且有可能每天都在进入流通领域。
在不久前中国的金融实践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彼时广东的纸币无限制地在日本和上海印制,并毫无区分地在内地特别是长江沿岸的省份湖南、湖北发行,此事发生在张之洞任总督期间。在这博学的学者和不成熟的政治家督鄂期间,人们普遍认为,来到汉口的一些日本人身上带了从日本购买的钞票,花费比造币的价格稍高一点。这种钞票很易进入流通领域。国家储备的能力被夸大了,国家在这方面不清不楚地蒙受的损失比一时的损害要大得多。
1911年10月21日,星期六(6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