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的辛亥革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几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局:与历次农民起义完全不同的是,它不是改朝换代,起义者不仅要推翻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清王朝,完成民族革命;而且要求皇帝退位,建立共和政体,完成政治革命。巨变震惊世界,欧美各报的记者纷纷投入到对这场变革的报道之中,以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表现了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认识。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作为记者,不但实时报道了中国的革命,而且以亲历者和参与者的身份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袁世凯所依赖的外国人之一。
关于莫理循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在《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中译本出版后,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有关莫理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南北议和时期及其以后活动的著述和译文,开始对莫理循在其中的作用加以探讨。国外对此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充分一些。从目前笔者接触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比较重要的论著有美国学者恩斯特·杨的《袁世凯何以能够登上总统宝座?》,澳大利亚学者西格尔《1911年南北议和之重新考察》和中国学者俞辛焞所撰《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莫理循在南北议和中支持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的总统,但具体内容各有侧重。西格尔认为莫理循在1911年12月赴南方采访兼做说服革命党的工作时,协助唐绍仪揭穿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的骗局。二人共同施展谋略战胜了日本对袁世凯施加威胁的企图。而且对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针对外国人的排外运动,反对夸大中国血腥场面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说明。恩斯特·杨认为莫理循是清帝逊位的主要支持者,可能还是策划者。俞辛焞则指出1911年11月16日蔡廷干向莫理循透露他与刘承恩到南方谈判的内容和袁世凯的动向,使英国掌握了其中的内幕,并认为莫理循安排了唐绍仪赴上海谈判时的住处。
莫理循在南北议和中支持袁世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涉及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与列强和在华外国人的关系时,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在南北议和时期的作用和他对袁世凯支持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的确值得探讨。从总体上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国采取的态度是观望,随后则是根据自己的在华利益采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干涉。作为一个在华英国人,莫理循首先表现了对辛亥革命欢迎的态度,他迅速向世界报道了中国的事态,说明中国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国家。他通过支持袁世凯的一系列报道和活动来证明他的这一信念。由于他的认识不同,他的报道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最终由于他对袁世凯的支持,导致他失去了自己所尊崇的公正的记者立场,片面地以袁世凯为中心加以报道,向全世界声明袁世凯是中国唯一的希望,增强了帝国主义列强支持袁世凯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