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71300000021

第21章 “空生妙有”的智慧

“空”,作为日常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里面没有放东西,如房子空了,肚子空了;或者里面东西虚而不实,如空濛、空泛。以上指状态。“空”也可以作动词,指行为,有“使之空”和“留出空间”的意思。如舍弃什么东西,清理掉什么东西,让出或放下什么东西,或者不让某种东西进入,不让某种东西发生作用等。“空”与“虚”、“无”、“没有”的意思相通,与“满”、“实”、“有”等词的意思相对。

思想家、哲学家不满足于在日常意义下认识“空”,他们不仅把“空”作为一种存在,一种范畴,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使用,而且可以赋予它特定的哲学意义,如佛教的“空观”。

“空”有什么用?如何利用“空”,制造“空”?“空”与“无”与“有”有什么微妙关系?如何让“空”生出“妙有”,使智慧开花……围绕“空”、“无”做文章,中国文化的“空无”智慧多姿多彩。

(一)我们的心理困难常常因为“有”

在印度旅游,途经热带丛林,导游会指着固定在木桩或树干上的木盒子,说这是捕捉猴子用的:盒子里面装着猴子最爱吃的坚果,盒子只开一个小口够到坚果,一旦猴伸进爪子抓住坚果不放,爪子就抽不出来了,活活地等着人来逮它。游客笑起来,说猴子真蠢。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敝帚自珍”,说的是人性的一个弱点,不肯丢掉到手的东西,哪怕是“敝帚”。我的一个邻居就是这样,五六十平方米的居室里,摆满旧书籍、旧家具和历年累积起来的瓶瓶罐罐;早已经不喂金鱼了,庞大的金鱼缸还摆在墙角,如此等等,弄得屋里连转身的地方也没有。这样的环境,连子女都不愿回家,他自己也苦恼,可就是改不掉。有一次我对他说:“现在这里的房价是一万元一个平方了,可你这里却让这些破烂住着,实在可惜!”他听了,眼睛一亮,表示要清理掉。一个星期后我上门一看,他确实丢掉了几个旧拖把、旧扫帚,但大多数还原封未动,其中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应该丢掉的。可见“敝帚自珍”的劣性多么顽固,使得人成了物的奴隶。最近看了外报,知道西方人也有这种毛病。美国约有1500万人有这种毛病,占总人口的5%。心理学家称这种人患有“囤积症”,与贫富无关。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这个毛病,有时丢东西需要“狠狠心”。

放不下到手的东西,是一种占有欲。它源于人的需要;但因其盲目性,可以背离人的需要,成为人的枷锁。盲目的占有欲可以涉及到权位、金钱和精神生活方面。例如,知道“伸手必被捉”,可是那些贪官们却一次一次伸手,这与猴子有什么区别?

在精神生活中也一样。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在小学语文里就读过的丢斧子的寓言:一个人失了斧子,怀疑邻居偷了,他看这个邻居说话做事,一举一动都像偷斧子的;后来自己在一个地方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居,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一个人的成见竟有如此严重的误导,如果其中还有放不下的偏见、积怨、私欲和个人打算,那不更颠倒黑白是非了吗?你能说这样的人不愚蠢吗?

放不下成见就愚蠢;放不下仇恨就痛苦;放不下权位和金钱,生命就失去自由;舍不得扔东西,就没有正常的生活。

许多时候,我们生活上的困难或心理上的困难不是因为“无”,而是因为“有”。因为拥有某种东西,执著于某种东西,习惯于某种东西,我们保守,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去思考问题,我们的心囿于一隅。在这种情况下,开启我们智慧的方法是“无”。这个“无”,是用来处理特定之“有”的,所以叫“非有”。

几十几百人照集体相,摄影师总是强调大家不要眨眼睛,可是从拍出来的照片看,总免不了有人眨了眼睛。现在时行一种新方法,就是在准备拍照时把眼睛先闭上,当摄影师喊“一二三”时,大家一齐睁开眼睛。“茄子”一声,效果一般都好。这是从“非有”到“非无”的过程。

“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当一件事情陷入僵局时,不妨跳出来,转变一下思路,换一个角度,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跳出僵局,就是“非有”;“非有”能打破心理学上的“套板反应”,开启智慧。

俄国沙俄时代,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失足掉到了河里。无论他怎样大喊“救命”,在岸边值勤的警察都无动于衷。落水的人奄奄一息,慌乱中突然大喊:“打倒沙皇!”这还了得,在当时的俄国辱骂沙皇是要坐牢的。两名警察立即跳入水中,把落水的人提上岸来,送进了警察局。溺水的人也因此得救。

在主动救援和无动于衷之间,有“不得不救”的中间态度。对警察主动救援绝望(非有),逼得落水者用某种方法迫使警察不得不救,这个方法就是“打倒沙皇”的口号。只有丢掉既有的——非有,才会有新思路,智慧才会开花。

有一个作家初学写作时,只想在《当代》、《十月》这些高档次的刊物上一举成名,可他费尽心血写出的作品被一篇接一篇退回来,他陷入绝望的边缘。他茫然地站在窗前,这时一只蝴蝶闯入他的眼帘。它是从窗口飞进来的,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飞舞,它惊慌失措,显然,它迷了路,左冲右突好多次,都没能飞出房子,作家忽然发现,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出去,原因在于它总在房间顶部那点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低一点的地方就是洞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离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最终,这只蝴蝶耗尽了力气,奄奄一息地坠落在桌上……作家悟出了什么,他重新拿起笔,把作品寄向不同档次的刊物,他的作品一篇接一篇地走向了社会。赵功强《迷途蝴蝶》的故事从反面说明了“非有非无”的智慧。

(二)“以无为用”:道家的智慧

道家智慧最闪光之处,是它发现了“无”,把“无”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与“有”发生关系,从而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著名命题。其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印度人发现数学中的“零”。

且读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无”的一段文字: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固定在一个车毂上,做成车轮,然后组装成车,因为其中的空无,所以才有载物载人的车用;用埏埴这种器械加工陶泥,做成碗盆缸瓮,因为其中的空无,才能盛水盛物;凿掉墙壁,形成窗口和门洞,供透气、通光、出入,我们才有房子住。所以,“有”是一种凭借;“无”,可以产生用途。

到了晋代,葛洪将这种“有”、“无”的哲观直接表达为“无以有为体,有以无为用”。(《抱朴子》)在这里,“有”与“无”构成“体用”关系。什么是“体”?什么是“用”?例如一个陶瓷杯,陶瓷的质料是“体”,而陶瓷杯盛水盛物等用途是“用”。是“体”重要,还是“用”重要呢?道家认为“用”重要。因为“用”决定了存在的价值,例如“杯子”的价值在盛液盛物,用什么样的质料做它,并不重要,杯子可以是陶瓷的、金属的、竹木的,甚至纸质的、塑料的。从这个道理出发,道家“贵无”,说:“君子居无不居有”,即君子考虑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有用,对社会作出奉献,而不是如何从社会上获得自己的名誉地位,因为这只是“体面”、“利益”。但“无”与“有”又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就像数学上的“0”与数字的关系一样:不用“0”去扩展数位和数量空间,计数和运算无法进行;相反,没有数字之体,例如1,2,3,4,多少“0”还是一个“0”;不可能实现“0”的数学的意义和用途,所以中国文化说“大无大有”。老子说,君子居无不居有,才能功名利禄长保。《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庄子则以相对的观点,较多地从人生方面看有与无的价值。他说,油膏引燃了火烧干自己,漆树的汁液有用,遭人割取,世人只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庄子·人间世》)。“无用的用处”——道家独具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用于军事和政治,近似于一种阴谋。“阴谋”是指它出人之所想。

老子和道家的“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与特定的“有”相联系的“无”。“有无相生”而成“体用”。“体用”、“有无”构成一个整体,一种存在。由此观之,中国人不仅有自己的整体观、系统观,而且“无”有自己相对独立存在的权利与价值,正好像数字承认“0”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一样。

更为有趣的是,中国人把推销商品叫做“做生意”。如何才“有生意”?必须“有无相生”,“互通有无”;“有”的一方(卖方)以之获利,“无”的一方(买方)以之满足特有的需要或用途,即老子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懂得“有无”、“利用”、买卖的道理,不在这上面动脑筋的人就不懂得“做生意”。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大多是能干的生意人。有一家祖传烹饪老店,肯在顾客身上动脑筋,其经营宗旨是:顾客至上,服务赚钱,开发顾客喜欢的新产品,服务周到。所谓“居无不居有”。因此,他的店不大,生意却火暴。他的大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说有座而常无座;道无名却也有名。”“有无”的哲理进入了他的商业炒作,这个店主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三)“非有非无”:佛门的智慧

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为了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立足,佛教迎合魏晋“玄学”(老庄道学之一种,以“玄学”之“无”为跳板,宣传佛教的核心观念)、“空”哲学,形成了“格义佛教”。

其实,佛门之“空”与道家之“无”相通而不相同。

“空”不是“有”,也不是“无”,但它离不开“无”,也离不开“有”。这个话怎么讲呢?

例如,一粒种子种进庄稼地里,一段时间后,它没有了(“非有”),但不是绝对的没有,他变成了一株苗(“非无”)。生长了一个周期后,这株苗枯黄了,死了(“非有”),但不是绝对的没有,他留下了许许多多种子(“非无”)。所以《佛经》说:“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中论·破六种品》)

为什么“知虚空”,就既要知道“非有”,又要知道“非无”呢?

首先,因为“非有”、“非无”反映了大千世界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变化过程。浓荫如盖,不知不觉树叶黄了,随风落下;不知不觉光秃秃的枝头又绽出了新芽,新的一个周期又开始了。人从娘肚子里出生,百年后,人死了,精神现象也就停止了,尸体不火化成灰,也会被细菌分解为无形。波生波逝,花开花落,大自然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永不停息。这一过程是“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中庸》)。

佛教用“生、住、异、灭”(四相)描述这一过程。但这里的“灭”,是“变灭”而非“断灭”。断灭是绝对的“无”,什么也没留下。“变灭”就是自身“灭”了,却留下了“妙有”。麦种子灭了,留下了麦苗;麦苗灭了,留下麦穗。“有”以“无”为结局,“无”以“有”为补充。大自然动态平衡的机理,何等自如!你想想,如果万物只生不死,老子、孔子这样的古人现在还活着,那地球还受得了吗?如果万物只死不生,则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个世界。

其次,只有知道“非有亦非无”是“空”的真义,才能理解“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生妙有”的佛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佛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例如,地球上本来没有生命,阳光、雷电、碳、氢……因缘和合,生出生命的“妙有”——蛋白体和DNA。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特定的“妙有”,其自性是“空”的,其存在是暂时的,总是在不断的变灭之中,并作为“缘起”产生新的“妙有”。新的“妙有”又照此办理。此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生妙有”。

懂得这番道理,就知道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要及时去掉老旧和陈腐。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以每日必有的吃喝拉撒为例,肚子空了(饿)就要吃东西,也才能吃进东西。但吃进的东西不久又变成粪便拉出来。吃之于前,拉之于后,是不是就白吃了呢?没有白吃。食物消化,给身体以“妙有”。又如,一个人生下来,百年之后又死了,是不是就白活了呢?没有白活。你用自己的生命过程,给人类社会留下价值。

空生妙有之玄尤在人心。

人之心,是高山,是海洋,是宇宙,“空”的哲理适用,空之妙用无边。杜甫说:“空心免烦恼,灵活任卷舒。”空心的作用不仅如此,它是任何正知正见的前提,心有成见,有善恶,有框框,有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堵塞着,要洞察世界真相,获取新信息,保有“正知”、“正见”,是很困难的。明人杨继盛说:“遇事虚怀观一是”。“虚怀”就是“空心”,“是”就是正知、正见。只有把心像房子一样,清空了,打扫干净了,才能住人,才能容纳新的有用的东西。佛门讲“无我”,主要是讲扫除“我见”,空出心区,让心容纳万物,随心通达运用自如。佛经说:“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这是告诉你“虚怀”的方法:其一,当一事物进入我们的知觉,我们就想到它由生到死、由成而毁(“生、住、异、灭”)的“变灭”(空)。其二,同时想到事物的假象、名称、暂住性或质的相对安定性等(假)。其三,以上述非有非无的观点看待事物,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即为“中”。这种“中观”能原始要终,超越俗见,是“顺应”环境的方便法门。

台湾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道树禅师,他把佛寺建在一座道观旁边,本来以为相安无事,因为中国的儒释道是能够相容的,却不料观内有几个年轻不谙事的道士。这些道士道行不高,却有些呼风唤雨的法术。他们祭起法宝,造成狂风暴雨,把寺内年轻的和尚吓跑了,只有道树禅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为所动,一住二十年。道士们没有办法了,只好自己搬家。有人问道树:“你怎么能赢过有法术的道士呢?”道树说:“我没有想赢。”“你事实上是赢了啊?”道树解释说,那是“无”必胜“有”。他们有法术神功,但他们不知道,“有”是有穷有尽,有量有边,有了之后就没有了。我呢,“无”,“无”是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所以“无”当然胜“有”。

研究一下道树的“无”,无非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为所动”十二个字,俗话所谓“不往心里去”。禅宗六祖惠能有“风动、幡动、心动”的故事,只要心不动,风动、幡动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像我们在高速路旁住久了,可以感觉不到汽车声。佛典说:“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神静。”“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这是一种顺应环境的“方便法门”,佛典名之为“非有”。

《坛经》说:“几几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空”的起点是“非有”。“非有”是在意念上对“有”的不理会。在意念上都不存在了,道士的法术还有什么用呢?

自鸠摩罗什来华译经之后,佛教的“空”观、“中道”作为认识论开始融入中庸文化,丰富了中庸文化。“空”就是“非有亦非无”,有无双谴,不凝滞于“有”也不凝滞于“无”。中道,梵文为:madhyamapratipada,指脱离两边的观点。中观学派把“八不”视为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这里的“不”,就是“非”,是否定词。“八不”是“非有亦非无”的展开。可见“空观”就是“中道”。

综上可知,佛门之“空”与道家之“无”相通而不相同。相通的是,他们都将虚无作为形而上的哲学范畴,都有认识论意义和价值,都有一种“虚空生妙有”的旨趣。不相同的是,道家之“无”更像数学中的“0”,它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它以肯定的方式出现,并与特定的“有”形成体用关系。道家的“无”甚至扩展为无处不在的“道”。老子说:“有生于无。”道家说:“君子居无不居有”。

老子和道家把“有”与“无”视为对立的两极,这样,两极之“中间状态”就是“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混沌状态。据说宇宙之初就是这种状态。道家称这种状态为“玄”。《老子》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指从“玄”中分化出“有”(大地)、“无”(天空)。于是在大地与天空的氲缊之中衍生万物,所谓“三生万物”。这是以肯定方式进行的思维。“玄”到底好不好呢?因为一能生二生三,进而生物,所以许多时候还是玄乎一点好,所谓“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佛门之“空”则明显具有否定的性质,“非有”是对“有”的否定,“非无”是对“无”的否定,正像麦苗是对麦种的否定,麦穗是对麦苗的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一样。所以佛门用“有无双谴”来解“空”。这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思维。佛门的“空生妙有”不是道家的“无中生有”。佛家讲“因缘和合而生物”的“非无”观念,似乎比道家的“玄”观更为博大精深,佛之“空”是一种智慧,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一种无中见有,有中见无的视角。

(四)“足以有容”:儒家的智慧

孔子和儒家是直接面对社会伦理的哲学家、思想家,其主要倾向是“崇有”。所以,在“空无”的哲学思想方面,它不如道家之潇洒,不如佛家之空灵,偏重于在日常意义下开发。然而,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它希望自己能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就必须在有与无、生与死、人与我、得与失、精神与物质、必然与偶然等对立范畴上有自己的处理意见,这或多或少涉及“空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孔子以“天人合一”的情怀,看到万物的方生方死,人生一代接着一代,历史就像波生波逝、奔流不息的大江。个人只是大江中的一朵稍纵即逝的水花。这是自然和历史的辩证法,其中有着“非有非无”的人生感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在否定中,才能肯定某些东西,所谓“时穷节乃见”、“患难见真情”。前面讲的道树禅师“以无胜有”的故事,从德性伦理学来看,就给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从中可见禅师道行之高。孔子活用这种方法,以之观人辨才。

《庄子·列御寇》记述了孔子这方面的故事。孔子要任用某人时,必得先用下面几种方法来试探他是属于哪类人:

远离他,看他是否忠心;

亲近他,看他是否有礼;

吩咐他做繁杂之事,看他是否有才能;

突然问他,看他是否多智;

急促限期,看他是否守信;

委托钱财,看他有没有廉耻之心;

告诉他危险的事,看他会不会变节;

让他酒醉,看他是否守法;

处于混杂的地方,看他是否会淫乱。

孔子说,用这九种方法考验一个人,君子与不肖之徒便都可以看出来了。

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给予“极端”的“非常”的情况,视其是否会受到环境的干扰,保有“明君子”的德操。这是心理容量和心理素质的测试。

孔子和儒家以中庸为认识哲学。

“中”在两极之间,本身有“非彼非此”“亦彼亦此”的性质。例如,在一个黑与白的连续体中,如昼夜,其中介部分是非黑非白,亦黑亦白,我们名之为“灰”,我们用“灰蒙蒙”描写拂晓和傍晚。孔子概括自己的认识哲学说:“我则无可无不可”。易中天称孔子为“灰色的孔子”,“灰色”是孔子的中庸智慧。孔子模糊地感觉到“非有非无”的认识哲学,他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论语》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为什么孔子又大谈“鬼神之德”呢?原来儒家重孝,重祭祀先祖,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这是一种超乎视听的微妙存在,是一种非有非无的精神效应。就好像“奥运圣火”,你说它是“火”吗?不是;你说它不是“火”吗?它又是。这就是文化。孔子看到精神生活在社会伦理中的作用。

孔子和儒家从礼学、仁学的需要出发,或者还受老子“盈消虚长”和“居无”思想的影响,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德性伦理学,主张宽容、茹纳、忠恕、谦让、顺应。这是孔子和儒家“空无智慧”的主要方面。

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意气用事,不“想当然”,不固执己见,不私心用事。这样才能厘清心理空间,把心打扫干净,茹纳新的不同的东西。《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周易·谦卦·彖》说:“天道亏盈而益谦,鬼神害盈而福谦。”孔子曰:“夫物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孔子和儒家肯定谦虚、谦让在伦理生活中的价值:谦虚可以扩大心理空间,有利于吸收新知识;谦让是给对方让出空间,可以平衡人际关系。

前面论述过的“设身处地”,也与心理空间有关。曾国藩说:“随在设身处地,常留余地与人。”设身处地,让自己的角色空着,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故又称“角色空法”。常留余地与人,余地就是空间、自由。任何东西的正常存在,都必须有自己的空间。《中庸》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五)“梦幻空灵”:东方艺术审美

“梦幻空灵”是法国作家雨果对东方艺术的赞词。他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圆明园“梦幻空灵,无与伦比”。“梦幻空灵”,东方艺术美的特征。

在中国名山古刹中有这样的景观,参差错落的怪石矗立在飞瀑流泉或水池中间,西方人只看到石头本身的怪异,东方人却习惯于同时留意石头所形成的空间,并从整体上发现某种情趣。中国人“有无相生”的审美情趣常被西方人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绘画总是留有空白,讲究“神似”而非“形似”;练汉字书法,要先懂“分行布白”;欣赏中国书画作品,要连空白一起欣赏,空白也有其意义。

这就是中国音乐为什么有“无声胜有声”的情况;听中国人说话,为什么不能执著于话头,要懂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外国人最伤脑筋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园林艺术讲究有山有水,虚实结合,路要迂回,水要曲折,山要朦胧;中国古代戏剧以若有若无,神秘隐晦的中庸风格为美(例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国古诗,长于在“有无”、“大小”等对立范畴中开发理趣(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山色有无中”,“草色遥看近却无”,“苔花如米小,也效牡丹开”,等等)。这一切都缘于“有无相生”。

“梦幻空灵”,首先是“若有若无,半真半幻”。

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花,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耳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之妙境也。

以下唐代大诗人王维《空山》诗因描写“空”之意境而成佳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中不见人影,但又有声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似有似无,似无似有。王维此诗之所以为人称道,是因为他形象地描述了佛家“空”的观念。

还有另一首唐诗: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师而无师,无师而有童子;童子给出师迹,有师迹而不可寻……一种非有非无,空灵幽邃却又和美的意境。

“空生妙有”用于艺术审美,其灵活、圆熟可用钱鐘书《谈艺录》中的一段话来形容:“如水中盐,蜜中花,体慝性存,无痕有味,观相无相,立说无说,所谓冥合圆显。”

有一首调侃诗,说的是婚典。大家都在颂扬新娘、新郎郎才女貌,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类,忽一人标新立异:“今夜新娘不是人”,众皆愕然,接着他笑呵呵地说:“九天仙女下凡尘。”“啊!”大家松了一口气;此人又指着男男女女闹新房的小孩子说:“男女儿童都是贼,”小孩子睁大了眼睛,他从一个小孩手中抢到一枚桃子:“偷得仙桃敬客人。”众人大笑。“非有非无”用于语言修辞,先抑后扬,别开生面。

同类推荐
  • 七城书

    七城书

    珠珠一岁多了,与我们在场主义几乎同岁。散文是从说话开始的,于是我想到成长中的珠珠;或者说,从珠珠逐渐清晰的话语,想到了在场主义。对智慧的人,一岁也许就是一个坎。过了一岁,不仅开始产生自己独立的话语,而且那话语逐渐清晰而明亮。我相信,从童真开始,逐渐走向清晰、丰富、成熟和睿智,是一种生命的规律。
  • 吉尔尕朗河两岸

    吉尔尕朗河两岸

    本书以一条静静流淌在天山腹地伊犁大草原的吉尔尕朗河为背景,通过作者十年住居生活的亲身体验,以细腻浪漫的笔调和田园牧歌式的行吟,全景式的描绘了吉尔尕朗河两岸广阔的牧场、田园、林区、山脉等四季变幻的迷人风景,并对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节庆、民歌等做了深入详实的了解与记录。全书充溢着作者对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原生态土地上山川风物的热爱与眷恋,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清醒与重返健康田园生活的提倡,以及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
  • 随风起舞

    随风起舞

    本丛书共收入《哲学深处的漫步》、《敲打岁月》、《生而自由》、《行走的声音》、《随风起舞》、《寂静中飞舞》、《狗吃羊》、《真水无香》、《我是第几者》、《走马看黄花》等共十本杂文随笔。
  • 鸿爪心印

    鸿爪心印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花朵,多少文人墨客为事而唱,为情而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代代相传。作者的许多作品,用精巧的语言和真摯的情感艺术地再现了时代风貌。
  • 晚上8点的阅读:与大师的精神对话

    晚上8点的阅读:与大师的精神对话

    本书是诗人洪烛在孤独地寻找自己心灵伙伴过程中绘制的一本《精神地图》,收录了《永恒的荷马》、《但丁:地狱营造者》、《加入莎士比亚还活着》等作品。
热门推荐
  • 扯皮日常

    扯皮日常

    主角去救妹子反倒勾搭到了帅逼,跟帅逼一起去救妹子,结果,没结果。╮(╯_╰)╭主受主角:李泓柯林煜城配角:池洛等其他人物ps:本文架空文
  • 初恋的句号

    初恋的句号

    为初恋的幸福护航!为自己的最美的记忆称为过去。
  • 华娱大贵族

    华娱大贵族

    他是大师级画家,他的画万金难求但他从不卖画因为有钱;他是大师级音乐家,他所创作的曲子皆是经典,但很少能听到,因为他只弹给他的女人听;他的小说、漫画、电影都是世界顶级的……
  • 最强侠盗混都市

    最强侠盗混都市

    看在两千块钱的好处费上,陆宁帮美女总裁宋楚词夺回被抢走的包包后,这个冷艳逼人的小丫头片子,不但想赖债,还诬蔑他跟小偷一伙的,真是岂有此理,要不给她个终生难忘的教训——天理何在?陆宁却不知道,就因为这两千块钱,他被卷进了一场大阴谋中,成为一名当世最苦比的护花使者。
  • 我们的岁月—熙染

    我们的岁月—熙染

    这本小说所讲述的是真是的故事,是两个人之间的禁忌爱恋,初中的恋爱生活,是不被看好的,但我们真的很幸福。即使这部文章没人看,但以后可以当做回忆。
  • 信(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信(青少年仁义礼智信释读)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信者,人言也。言无反覆、诚实不欺,是为信。
  • 全服热恋:大神总想勾搭我

    全服热恋:大神总想勾搭我

    这是一只猥琐萌的糙妹子和一只贱萌腹黑的闷骚大神的双大神重口味网游故事俗话说的好,明骚易躲暗贱难防。不就是上线想安静的看一下风景嘛?怎么就招惹到老放暗贱的某大神啊!咱专业躺枪三十年啊,三天两头被拉出来挂墙头是什么鬼?为什么大神总想勾搭我呢?到底什么仇什么怨啊!某大神能不能离咱远一点啊,不知道走位太骚会闪着腰吗?貌似大神CP千千万,一天被咱三一个,咱是生命不止,三三不息吗?罪名都定了,咱不坐实一下,怎么能对得起广大群众呢?系统提示:你已虏获了一只大神,已躺好,已暖好被窝,可以滚床单啦~ps:卖萌打滚求收藏,求推荐票,么么哒!
  • 甜蜜爱宠:大叔请止步

    甜蜜爱宠:大叔请止步

    白萋萋第一次见霍君承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个斯文的男人,但是当她与这个男人相处的时候,她才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词语叫做斯文败类!白萋萋:“老公,我饿了……”霍君承掀开衣服:“我不饿,我吃你就够了。”这是一个宠溺宠到腻死人的故事。
  • 夏末,你我相遇

    夏末,你我相遇

    对于方之落来说,这辈子最倒霉也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肖北辰——那个完美却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山。阴差阳错,他成了她的"哥哥"!他傲娇高冷,她执着倔强,自然是水火不容。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竟在她的心里扎了根。肖北辰,你知不知道,有一个傻姑娘一直偷偷的喜欢着你啊……
  • 吾影

    吾影

    当今的时代,是人类文明空前强盛的一个时代,但是,这个世界上仍存在着无数的未解之谜,是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难以解释的。本书作者长期混迹于黑暗世界,曾翻阅过多国情报部门的绝密档案。创作此书不为别的,只想将这些隐秘之事,通过含蓄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因为书中内容皆是现实中所发生过的事,所以语言风格极其严肃且认真。如有身体不适,请谨慎翻看。(注:本书不遵循肤浅的狗屁“黄金前三章”,而是越往后看越有魅力。)(再注:本书更新慢,绝不是因为作者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