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自我检验的最好情境,在寂寞里的自我阅读和自我认识是修身养性的自我陶冶之道。
人们应该抽点空,静下心来,在寂寞里独自阅读一下自己。阅读自己,不是自我忏悔,也不是对自己的刁难,而是以一种淡然而洒脱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同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这种同自己心灵的对话或许是对自己纷乱思绪的梳理,可能是对焦虑烦闷缘由的追寻,也可能是对影响自己心情的人或事做理性的分析,又或许是对破碎往事的修复与反省……阅读自己,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心灵的清理与发现,寂寞里的自我阅读是发现问题、调整自我、提升自我的一个过程。
19世纪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梭罗,在一生里写过很多书,但是真正让他成名的却是他阅读自己的那本《瓦尔登湖》。梭罗的第一本是1849年自费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此书虽然精雕细刻,但是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1000多册,售出100多册,送掉75册,存下700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了4年,全部退给了作者。梭罗曾诙谐地说:“我家里大约藏书900多册,其中自己著的就有700多册。”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之后,梭罗到了康科德城的小湖边上。他亲手搭建了一个小木屋,然后自己开垦土地,种植庄稼和蔬菜,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在那段宁静而寂寞的日子里他开始阅读自己这本书。他“读”到了很多平时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发现了自己很多心灵深处的秘密。他把每一天“读”到的东西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书,这就是至今依然光芒万丈的《瓦尔登湖》。在书里他强调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热爱自然,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提倡短暂的人生应该因为思想的丰盈而趋于完美。也就是因为寂寞,梭罗才有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自己。
法国文学家卢梭在写出自传《忏悔录》之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人做过苦工,遭受过迫害,写过书稿等等,50岁以后的他处境也不是很好。大理院下令焚烧他的著作,他被当做疯子和野蛮人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从此开始了逃亡生活。不久之后,他逃到瑞士,在那里他的书也被焚烧了。再后来,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埃,教会立刻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有办法,又流亡到圣彼得岛。这时,几乎整个欧洲都把他当做了邪恶的化身,一个品行恶劣的小人。眼见自己被人抹得漆黑,将要成为一个千古罪人了,他感觉自己必须认真地反思自己,自己究竟是像众人口里说的那样是一个恶人,还是自己被人陷害或者误解了。
在那个小岛上,卢梭开始了深刻阅读自己的过程。没有人陪他说话,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发时间,更没有书看。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当做一本书,从头开始一页一页地阅读,然后把自己阅读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世人因此有幸读到了这部伟大的巨著——《忏悔录》,卢梭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而获得了在世界文学殿堂里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
圣彼得岛的生活是苦涩的,因为没有人可以陪伴;圣彼得岛的生活是孤寂的,因为没有朋友可以相随;圣彼得岛的生活是寂寞的,因为只有卢梭一个人。但就是这样的寂寞生活才让卢梭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自己,认识自己,从而修炼自己。
繁华过后的寂寞是冷清的,耀眼过后的寂寞是孤寂的,但是,在寂寞里自我阅读能汲取自身的精华,找到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有位大师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寂寞中才能看到自己的灵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能最接近真实的自己。
寂寞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寂寞中,我们会发现离真实的自己很近,近的让自己有些惊慌失措、不敢面对,而且,我们离自己越近越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似的。
然而,寂寞又给了我们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因为寂寞中我们就像跳出了原来的自己,或看到了一个与平时不一样的自己。
一个人之所以害怕寂寞,不是因为寂寞太可怕了,而是我们疏远自己太久了,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寂寞就像一面镜子,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在真实的自我面前我们变得惊恐不安。是寂寞吓到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惊吓了自己?
答案显然是后者。当遇到真实的自己时,我们突然对寂寞敬畏三分,因为长期以来,一直是寂寞陪伴着那个内心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外在的自我,忙着追求享受,忙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一个内心的自我,我们通常将它放置一旁,甚至忽略它的存在。然而,每个人终究是要回归内心的自我的。很多时候,这样的会面多是在不期而遇之时。
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太寂寞了,而是因为我们太不经常和内心的自己沟通了。你疏远了它,它也同样和你陌生起来。这个过程很像神话中的灵魂归壳,开始是我们从那个真实的自我中走出,迷失于这个花花世界。当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们回来了,回到了真实的自己,我们发现,眼前的一切原来是如此陌生。
因此,当我们感觉寂寞的时候,恰是我们回归真实自己的时候。如果你清楚了这点,也许就不会对内心挥之不去的寂寞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了。而这也是每个自我回归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通过这种寂寞体验,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是如果忙得没时间面对自己,可能会更加孤单。
一个人一旦回归自我,却又会被寂寞本身所惊吓,那他势必会想方设法从寂寞的笼罩中逃离出来,甚至想以表面的热闹来驱散寂寞。事实却是,即使是在热闹繁华之中,你仍会觉得自己是孤零零一个人,甚至那时的寂寞感会更加强烈。
不要自己吓了自己,更不要对寂寞说三道四。寂寞是美丽的,因为是它一直无私地陪伴着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当回归真实的自我时,我们开始对一切重新反思,使原有的思维、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一切在寂寞中似乎成了另一番样子。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像自己,我们应该为这种发现而惊叹、兴奋。
徐志摩的话引人深思:“你要发现自己的真,你得给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你要发现一个地方的真,你也得有单独玩的机会。”所以,要找回真正的自己,需要独处,需要寂寞。也只有在寂寞之中,你的思想才能和脆弱的灵魂进行深入的交谈,才能不断地反思个人所经历过的喜怒哀乐,才能对个人,对人生,对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才能拥有一个含蓄而深刻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当一个真实的自己走向我们的时候,不正是我们应该欢庆之时吗?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真实的自己,因此人们需要经常在寂寞中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