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7400000013

第13章 中国经济产业结构高度的测度*

一、引言: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

如果说经济结构变迁是工业化的基本内涵,那么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工业化进程中供给结构转变的基本要素。在分析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建构一套准确、合适的度量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体系,本章的任务就在于夯实产业结构高度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一种指标,这种指标既可以用于横向的横截面数据之间的比较,也可以用于纵向的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比较。

研究产业结构的历史和发展经济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从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到库兹涅茨的产业联系理论、霍夫曼的工业化经验法则,再到钱纳里的结构转变的标准模型、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这些理论从经济史的角度探索了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变的历史性和规律性,它们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共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历史性、规律性的变迁。

这种历史性和规律性大致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产值、就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就业比重显著上升,而第二产业的产值、就业比重的变化呈现不稳定性。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从不发达到中等收入),第二产业产值、就业比重上升迅速而明显,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从上中等收入到发达阶段),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出现波动,而其就业比重则缓慢上升。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演进;(2)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演进;(3)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演进。而郭克莎(1990)则认为,产业结构高度化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产值结构高度化、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和就业结构高度化。

但遗憾的是,已有的研究已经深入地拓展了“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和外在表征,却没有很好地回答什么是“产业结构高度”。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一种定向的、有规律的份额变化,那么产业结构高度是不是就是一种用份额来度量的指标?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将几种份额——比如就业份额、资本份额、霍夫曼比值等——按照某种主观设定的权重加总所得之和作为产业结构高度的度量指标。不能否认这样的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样的指标适用性并不强,它们并不适用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农业经济以新西兰为例,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的产值比重没有显著的上升,因为农业在其经济中一直占有显著的比重。城市经济以香港为例,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一直占有绝对的比重。这两种经济在没有呈现显著的、定向的份额变化。如果单纯用份额度量产业结构高度,以份额变化模拟产业结构高度化,我们将发现,在从不发达到发达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几乎没有显著提升,甚至是下降的。显然,三次产业的份额的转变并不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本质。

我们认为,只有当产业结构的演进能使得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至更高的水平时,这样的产业结构演进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我们只能将这样的产业结构演进称为产业结构倒退。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原有要素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新增的要素和资源也被配置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导致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的份额不断上升,使得不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共同提高。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化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涵:一是比例关系的演进,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前者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的内涵,后者则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质的内涵。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表明这样一个铁的规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呈现一种规律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实际上伴随着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共同提高,因此,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量的内涵是服从于质的内涵,长期来看,量的内涵绝不会违背质的内涵。

在界定清楚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之后,产业结构高度的含义就十分清楚了。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因此,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表明这个经济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有人可能会怀疑,劳动生产率是不是涵盖了产业结构高度的全部内涵,产业结构高度是不是还应该包括资本积累的高度(人均资本)、技术进步的高度。新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研究表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成果完全可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之上。产业结构高度是产业结构演进成果的体现,只需将这样的成果的指标抽象出来即可。

本章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笔者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将本章的指标用于实证研究发现:(1)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三分之一;(2)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3)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呈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在步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轨道。

下文将在此产业结构高度内涵的基础之上建构一种既可以用于国内各地区比较也可以用于跨国比较,既可以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

二、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

(一)标准结构法和相似判别法

现有的测度产业结构高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类:(1)静态直观比较方法。这一方法是指将所考察经济的产业比例关系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或者是所谓“标准结构”的产业比例关系相比较,判定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所处的高度。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人通过研究多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经验事实,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和计量实证方法,总结出工业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典型特征。他们都提出了不同人均收入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标准,这些“标准”常常被用来衡量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

(2)动态比较判别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建构某些特定的量化指标,用另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系统作为参照系对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进行判别。这一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相似,仍用比较的方法测度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区别在于动态比较判别方法运用统计方法能够动态地判定两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相似性(离差)。这一类方法以结构相似性系数和结构变化值最为典型,分别代表着动态比较判别方法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相似判别法,即比较两个产业结构系统的相似程度,根据两者的“接近程度”衡量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包括结构相似性系数(又叫夹角余弦法)、相关系数法;另一种是距离判别法,即度量两个产业结构之间的差距,根据两者的“离差程度”判定所考察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包括结构变化值(海明距离法)、欧式距离法和兰氏距离法。

(3)指标法。这一类方法通过建构一种或多种指标判定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前两种方法都是比较的(相对的)、定性的、离散的,只能用于定性的、离散的判断。指标法恰恰纠正了前两者的缺点,它可被用于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的连续的、定量的分析。潘文卿等(1994)将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倒数作为产业结构高度的测算指标,白雪梅等(1995)利用修正后的范数构造了一种描述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的指标。宋锦剑(2000)和程如轩、卢二坡(2001)开始尝试建立测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体系,但他们只是提出了许多理论上可测的指标,没有进行实际估算。伦蕊(2005)建构了一套包含三个方面、16个指标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算,是相关研究中一个有益的尝试。周昌林等(2007)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方根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测度产业结构水平的指标。

指标法适用性较强,既可用于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的连续分析,也可作为计量实证研究的基础数据,因此它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产业结构高度指标

为了和前文所阐释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保持一致,本章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至少要包括两个部分:比例关系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我们将比例关系和劳动生产率的乘积作为产业结构高度的测度指标,即产业结构高度H为:

这里i处于一个开放的集合中,它可以为1,2,3,代表第一、二、三次产业,也可以为1,2,…,m,即随着产业门类不断被细分(细分至m种产业),i的集合可以不断增大。其中,vit是t时间内产业i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LPit是t时间内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显然这一公式符合前文所阐释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一个经济中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它的产业结构高度值H较大。

但是,一般说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为了使得我们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不仅可用于判断工业化的进程,还可用于国际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LPitN是标准化的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LPif是工业化完成时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LPib是工业化开始时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LPit是原始的、直接计算的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其公式为LPit=VAi/Li,即产业i的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比值。

在这里,我们将钱纳里(Chenery,1986)的标准结构模型中的人均收入706美元作为工业化的起点,而将人均收入10584美元作为工业化的终点,在这一时点之后,经济将跨入发达经济阶段。

产业i标准化的劳动生产率表明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与发达经济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的趋近程度,将各个产业标准化的劳动生产率加权平均求和所得之产业结构高度,就是表明了产业结构与工业化完成状态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离差,成为一种既可用于横向比较也可用于纵向比较的指标。如果将发达国家的产业基础数据代入公式(13.1),由于美国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其各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显著高于工业化完成时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我们将发现发达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H显著地大于1.

三、横截面数据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国际和国内比较

1.国际比较

我们运用公式(13.1)和(13.2)计算2005年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高度。

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而中国、泰国、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著地低于1.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三分之一。但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快于第二产业,更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

2.国内比较

我们将2005年中国各地区的产业数据代入公式(13.1)和公式(13.2)。

各省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中国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和GDP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和人均GDP的水平相关性较高,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根据上文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定义,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和1越接近,表明其越接近工业化完成时期的产业结构高度。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除了上海以外,北京、天津的第二产业(北京:0.605,天津:0.826)距离完成工业化仍有一段距离,而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距离完成工业化更是遥遥无期。因此,需慎言北京、上海和天津已完成工业化。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动很大,除了个别地区以外,从效率意义上来说,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四、时间序列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

我们将1978~2005年全国的宏观数据代入公式(13.1)和公式(13.2)。

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工业化的进程是十分有意义的。1985年之前,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一直在徘徊,尽管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显著提升,但是经济总体明显表现出工业化起飞阶段的特征。我们可以认为,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除了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出现高速增长(年均约为0.03,此前年均增长约为0.003),表明中国经济走入健康、稳态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所推动的,第三产业不仅劳动生产率增速显著较大,而且它在总产值中的份额不断增长,这种趋势仍在持续。

五、结论

本章在深入探讨产业结构高度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种既可用于横截面数据比较,也可用于时间序列比较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笔者认为,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本章通过国际比较、国内各地区比较、全国数据时序比较发现:

1.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著地低于1.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看,至2005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三分之一。但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快于第一、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

2.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度的水平值,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处于第二阶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北京、天津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3.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除了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出现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正在走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同类推荐
  • 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6辑)

    本书内容包括: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新进展、资本市场问题讨论综述、对外贸易与外贸政策问题讨论综述等十二章。
  •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本书共分八章论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演进状况和发展态势、城市基础设施的理论、城市经营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的新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和国有资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改革、项目管理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部分国资公司典型案例研究。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分析和模式创新的著作。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本书首先系统地介绍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内涵、历史和发展现状,并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两化融合”战略的提出,论述其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两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国外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我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的发展经验,阐述了若干个企业“两化融合”实施的典型案例,并对宁波地区的“两化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我们深入思考了推进我国“两化融合”,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国家战略问题,重点探讨了“两化融合”实施体系、重点和难点,中国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 失衡的巨龙

    失衡的巨龙

    中国当下面临着诸多经济问题,开辟经济增长的新途径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这条新路需要探索自己的道路,也需要从外部去寻找经验和比较。本书正是借鉴外部经验,通过中国模式与国外有何同与不同、通胀的起因与全球经济是否有关联、人民币国际化路途的艰险与荆棘为何如此多这三大问题的解读,诠释开辟中国经济增长新路径的努力和未来的方向。而这开辟增长新路径的解释,正对应了所谓“中国模式”后继乏力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
  •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指数的建构影响与传播:以浙江义乌为例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属第三产业。在面临金融危机之际,发展文化产业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文化产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有三个作用:有利于保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
热门推荐
  • 晋商之魂:200年老店的昌盛秘诀

    晋商之魂:200年老店的昌盛秘诀

    本书详细解读了乔致庸的经营理念,揭示了乔家200年长盛不衰的秘诀并且结合相关成功案例,站在现代企业经营的高度上,阐释了中西方先进管理方法。
  • 替身:许少的绯色宠妻

    替身:许少的绯色宠妻

    在许景行的世界里,所有的事情对于他而言——要么得到,要么摧毁。而遇上顾吟安之后,他才知道原来情绪也可以不受控制。有时候认为她是前者,可当他失控时,便觉得她是后者。顾吟安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她会被所爱之人舍弃。当许景行强势的进入她的生命中,她本能的反应就是送他入地狱。毁了她的婚礼,夺了她家产业,将她爱的人逼入绝境,这样的人怎么懂爱!望着他幽深的瞳仁,失足坠入替身的豪门婚姻里。原来藏在幕后的不是绝口不提的爱,而是动魄心惊的阴谋暗藏……顾吟安苦笑:青梅等竹马,你知道的,我爱的人从不是你!他的指力深深钳入她的肩,似乎想要将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深深楔入她心底。“顾吟安,这辈子我都不会放手!”
  • 末世做他王

    末世做他王

    一场穿越,一次变故她竟然成了另世落魄国家的王。这个国家的王竟然不可以成亲,还要终身守贞。而且每个王历代都会有一名守护,他的职责为了王去死,承担所有王的错误,助王保护国家。她自然是不屑这些,一心想要回到她熟悉的世界,用尽办法。布梨花树下,这个没有阳光的国家,依稀的两个身影。“楚漠离,我若不在了,你该如何?”“我会葬在这里。”(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特种兵王

    穿越之特种兵王

    特种兵王带领特种兵强势穿越,傲视天下,傲笑山河,用现代科技建立宗门,一代妖孽顷辰,逆天出世,得逍遥神王传承,修武道,踏九霄,破天地,傲苍穹。
  • 同城村姑

    同城村姑

    上帝的杰作,上帝总是骚然我,于是我把上帝写成一本小说。上帝走门
  • 科学大探险:世界之地大冒险

    科学大探险:世界之地大冒险

    布瓜博士的伟大发明——时空飞碟。它可以带着主人到任何想去的时间和地点。乐乐淘和小猴搭乘着时空飞碟来到上个世纪初的埃及,见识到了金字塔的神秘力量、法老咒语的威力和木乃伊的诡异;接着他们又通过时空穿梭机来到秦皇陵、莫高窟、进入恐龙时代,解密百慕大三角……
  • 第五势力

    第五势力

    在战争宣言发表后,苦于长达8年的战争迫害的人民中,站出了领袖。他们是孤军作战的六个人,在死亡召集下,同伴梦雷被掠走生死不明,在阴风迷阵中,苏余身负重伤无法前行,在海底阴阳迷宫中,他们连日无食饿到晕厥。生命的潜力被激发,宿命之人过去究竟是谁?苦苦寻找的秘宝,星夜下苏醒的女人,第五势力真相大白,谁才是这个世界的敌人?杀戮帝国作为第五势力是正是邪?梦的回转,究竟改变了什么?看似平常的战争就是是什么人在操纵?在无法停止的世纪噩梦中,且看第五势力,纵横天下。
  • 午夜公交车

    午夜公交车

    平安夜,就因没吃苹果,喝到醉醺醺上了一辆公交车……上了车,发现没有司机,悲剧了。
  • 虚无之虚无

    虚无之虚无

    寒风凛冽着,在塞星某处不起眼的小石头墩子后面,一个冻死的老人手里紧紧地,静静地捏着一把雪,不,准确的说,雪在老人冰冷的手掌里被攥成了一坨冰。老人,累了……孩子不卑不亢,冰蓝的瞳中尽数疑惑……很多年以后,孩子重新经过那个地方,殊不知脚下踏着的,便是老人尸骨与那块曾经包裹过孩子的破布化成的石头墩子。
  • 改天变地

    改天变地

    点开看看又不会怀孕。——————可以改变天地的不是天才就是疯子。肩负着改变天地重任的阳丁页知道自己从小到大从来不是什么天才,于是他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