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65700000041

第41章 参考文献

周小川:《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何仕彬:《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人民银行江西省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问题及化解思路》,载于《金融与经济》,1997年第1期,第34~38页。

王银炉:《论不良资产的控制和处理》,载于《铁道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第56~58页。

谭根林:《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周树大:《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构成和计算》,载于《中国审计》,2003年第2期,第78~82页。

何川:《银行不良资产灰色关联分类模型》,载于《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第47~50页。

刘浩莉:《关于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载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1期,第25~26页。

[10]曹明杰:《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与化解》,载于《焦作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1页,第82页。

[11]周淑景:《法国公共企业管理及其启示》,载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第45~48页。

[12]顾丽梅:《规制与放松规制——西方四国放松规制的比较研究》,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23~26页。

[13]唐纳德·德帕姆菲利斯:《兼并、收购和重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4]万长梅:《企业资产评估的规范化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1年。

[15]姜楠、王景升:《资产评估》,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宗刚:《资产评估教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年版。

[17]于鸿君:《资产评估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Richard.M.Betts和silas.J.Ely:“Basic Real Estate Appraisal”(Fifth Edition),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9]安加源:《资产估价》,财政经济研究所学位论文,1993年。

[20]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资产评估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1]中国公证信息网http://gzxxw.com.cn.

[22]赵弘、吕宝川:《企业资本运营战略与策略》,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23]王开国等:《资产证券化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沈沛等:《信贷资产证券化——原理与操作技巧》,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25](美)弗兰克·法博奇等:《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孟玉明:《国有不良资产集合处置模式研究》,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第17~21页。

[27]高骏:《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集中处置模式的思考》,载于《金融监管》,2005年第12期,第19~21页。

[28]杨涤、黄跃民:《国有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初探》,载于《财经广场》,2004年第7期,第45~47页。

[29]胡秋平:《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5月。

[30]费军鸣:《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的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3年12月。

[31]王春莲:《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6月。

[32]李亚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5月。

[33]王伟:《资产评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刘国明、王朝龙:《国有企业集团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成功探索及相关思考》,载于《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第19~20页。

[35]宏立权:《金融不良债权评估中假设清算法的应用》,载于《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第9期,第25~27页。

[36]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方法与价值变现研究》,载于《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37]钱洪涛:《资产管理公司(中心)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及建议》,载于《中国金融》,2002年第7期,第78~81页。

[38]刘红东:《农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盘活的难点与出路探讨》,载于《中国金融》,2003年第4期,第61~64页。

[39]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中心)运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40]周战强、王子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心)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思路》,载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第38~41页。

[41]俞坚:《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研究》,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2年。

[42]高骏:《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集中处置模式的思考》,载于《金融监管》,2005年第12期,第19~12页。

[43]刘春燕:《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分析》,载于《中国金融》,2003年第2期,第35~38页。

[44]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及实施设想》,载于《金融论坛》,2004年第3期,第67~71页。

[45]宫永媛:《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1年。

[46]陈共、周生业、吴晓求:《公司并购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王一:《企业并购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李富有:《中外金融业并购重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49]王文胜:《处置不良贷款的路径选择》,载于《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1期,第12~16页。

[50]徐波:《资产重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载于《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第34~38页。

[51]陈滨、李晨:《不良资产的买方市场究竟有多大》,载于《中国金融》,2004年第7期,第45~48页。

[52]彭克强:《国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操作模式》,载于《现代企业》,2004年第6期,第78~81页。

[53]杨育谋:《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外资身影》,载于《经营管理者》,2003年第8期,第112~116页。

[54]孟晓东、申希国:《关于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转型道路及发展前景》,国研网,2003年6月。

[55]刘朋云、王正超:《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运作模式探析》,载于《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第67~69页。

[56]汪兴益:《从长城运作看债转股的前景》,载于《资本市场》,2001年第1期,第10~14页。

[57]刘钟声:《重整、激活——解决巨额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本出路来源》,载于《中国金融》,2004年第3期,第23~26页。

[58]李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不良资产出售常见方式比较》,国研网,2002年9月。

[59]华金秋:《民营经济与AMC“双赢”战略》,载于《财经界》,2003年第6期,第39~42页。

[60]孙毅:《不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障碍及对策》,载于《资本市场》,2003年第11期,第9~13页。

[61]郑泽华:《关于资产管理公司(中心)业务运作退出方式的选择》,东方网,2002年2月。

[62]徐鹏程、刘光明:《金融资产——股权的退出和变现》,载于《资本市场》,2003年第1期,第34~38页。

[63]关颖、王德静:《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有效途径研究》,国研网,2002年11月。

[64]谢云天:《债转股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华融网,2003年11月。

[65]连宏兴:《证券化——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可选择的途径》,载于《信达研究与信息》,2002年第2期,第78~82页。

[66]林凌、董红、詹凌蔚:《股权结构与重组的互动》,载于《资本市场》,2002年第2期,第13~17页。

[67]黄志凌:《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运作和发展的思考》,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第90~93页。

[68]孙长学:《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存续与发展问题探析》,载于《经济师》,2002年第7期,第67~71页。

[69]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0]吴德礼:《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方式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

[71]张春霖:《银行重组和企业重组的国际经验》,载于《改革》,1999年第3期,第29~32页。

[72]刘伟东、陈凤杰:《拍卖应成为资产调整的重要形式》,载于《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第1期,第13~17页。

[73]周天勇:《金融风险与资本社会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4]任淮秀:《投资银行论》,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第51~54页。

[75]李爽:《转轨时期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的路径分析》,北京大学学位论文,2002年。

[76]王松奇:《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77]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78]李俊杰:《论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载于《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第89~92页。

[79]刘慧勇、赵克义、李艳锋:《债转股理论政策与运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版。

[80]杨帆:《中国金融重组方案的选择与思考》,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1]黄志凌、何德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模式选择与运作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82]秦池江:《对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功能与运行基础的研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2期,第76~80页。

[83]蔡利安:《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载于《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第60~64页。

[84]黄志凌:《当前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若干关注焦点》,载于《金融研究》,1999年第9期,第39~42页。

[85]朱民、曹建增:《匈牙利与波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重组模式》,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第16~19页。

[86]金晓、徐师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基本运作框架》,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4期,第19~23页。

[87]袁翔:《最后的保护伞——里昂信贷银行资产重组的经验与启示》,载于《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5期,第90~94页。

[88]朱民、黄金老:《论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心)》,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第31~34页。

[89]黄建华:《论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法律调整》,载于《中国金融》,2000年第3期,第26~29页。

[90]王海军:《从操作的角度看不良资产的处理》,载于《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9期,第78~82页。

[91]黄志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使命、模式与实践》,载于《财贸经济》,2000年第5期,第32~36页。

[92]谢淑筠:《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理方案的评价》,载于《特区经济》,1999年第10期,第45~49页。

[93]黄志凌:《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组建背景与现实问题》,载于《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5期,第22~28页。

[94]张志柏:《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定位与发展》,载于《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5期,第31~34页。

[95]王风桐、孙艳玲:《析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发展方向》,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第19~23页。

[96]孙长学:《资产管理公司(中心)的存续与发展问题探析》,载于《经济师》,2002年第7期,第54~57页。

[97]徐芳、汪汀、乔海曙:《入世过度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载于《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第11~14页。

[98]王颢:《现实资本改良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心)趋向选择》,载于《济南金融》,2003年第6期,第50~54页。

[99]李国良、高檩:《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会计核算》,载于《财会月刊》,2006年第10期,第40~41页。

[100]李国良:《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特征与对策研究》,载于《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第226~228页。

[101]李国良、范新安、陈立文:《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成因分析——以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为例》,载于《中国市场》,2007年第9期,第23~25页。

[102]李国良、陈立文、叶莉:《国企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制度与模式探讨》,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第28期,第61~62页。

[103]李国良、胡晓莉、陈立文:《资产组合原理在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组建中的应用分析》,载于《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9期(下),第377~378页。

[104]叶莉、陈立文、李国良:《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如何处置》,载于《经营与管理》,2007年第5期,第9~10页。

[105]李素红、陈立文、叶莉:《河北省国有企业不良债权处置中的价值评估方法探讨》,载于《企业经济》,2008年第7期,第84~86页。

[106]李国良:《河北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7]Shleifer,Andrei and Robert W.Vishny。1997.“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Fin.,52:737-783.

[108]Frydman,Roman,Cheryl W.Gray,Marek Hessel,and Andrzej Rapaczynski。1999.“When DoesPrivatization Work?The Impact of Private Ownership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Q.J.Econ.pp.1153-1191.

[109]Frydman,Roman,Cheryl W。Gray,Marek Hessel,and Andrzej Rapaczynski.2000,“The Limits of Discipline:Ownership and Hard Budget Constraints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C.V.Starr Center for Applied Economics working paper,NYU,New York.pp。334-456.

[110]Frydman,Roman,Katharina Pistor,and Andrzej Rapaczynski。1996.“Exit and Voice After Mass Privatization:The Case of Russia,”Europ.Econ.Rev.,40,pp.581-588.

[111]Davis,Jeffrey,Rolando Ossowski,Thomas Richardson and Steven Barnett。2000.“Fiscal and Macroeconomic Aspects of Privatization,”IMF Occasional Paper No。194,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pp。34-78.

[112]William L.Megginson and Jeffry M。Netter1,From State To Market: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June2001).pp.124-234.

[113]Boardman,Anthony E.,Claude Laurin and Aidan Vining。2000.“Privatization in Canada:Operating,Financialand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With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Vancouver。pp。345-389.

[114]Boardman,Anthony and Aidan R.Vining.1989.“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Environments: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Mixed,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J.Law Econ.,32,pp.1-33.

[115]Tian,George Lihui。2000.“State Sharehold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A Study of a Unique Chinese Data Set,”working paper,London Business School,London.pp.45-89.

[116]Are Government-Linked Companies Different?。IMF Staff Papers Vol.51,No.3-2004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pp.78-128.

[117]Bikke:“Cyclical patterns in profit,programming and lending of banks and procyclicality of the new Basel requirements.”banca Nazionale dellavaro Quarterly Review,2002.pp。235-278.

[118]Andrew Berg,Eduardo Bersensztein,Catherine Pattillo:“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se?”IMF Working Paper,2004.pp.45-89.

[119]Sachs,Jeffery,Aaron Tornel and Andress Velasco:“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Vol.9.No.1.1998.pp.89-120.

[120]Mr.Mitchell L.Glassman,Director,Division of Resolutions and Receiverships,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LESSONS LEARNED ON NPLRESOL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pp。279-318.

[121]Anthony Saunders,Stern School of Business,New York University and Marcia Millon Corneet,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Published by McGraw-Hill Irwin,2003,forth edition。pp。28-45.

[122]KAMCO,“The Best Solution for NPL Envisaging Future Strength”,Korea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2003.pp。127-157.

[123]Frank.J.Fabozzi,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Second Edition,Finance Journal,USA,2002,pp。67-90.

[124]Frond J.Fzbozzi&Franco Modigligliani,Mortgage&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1,pp。38-89.

[125]Engelbrecht-Wiggans,Richard,1983,“Auctions,Bidding and Contracting,uses and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pp.123-145.

[126]R.Preston McAfee and J.McMillan,1996,“Analyzing the airwaves auction”,J.Economic。Paul R.Milgrom,Robert J.Weber,1982,“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Econometrica,Volume50,Issue5(Sep。,1982).pp.1089-1122.

[127]Paul Milgrom,1999,“Putting Auction Theory to Work:The 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Stanford University,USA.pp.213-245.

[128]Harris M and Raviv A,1981,“A theory of monopoly pricing schems with demand uncertain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pp.347-365.

[129]Hausch DB,1986,“Multi-objectauctions:sequentialvssimultaneoussales”,Management Science,1986,32(12)pp。1599-1610.

[130]Milgrom PR and Weber RJ,1982,“A theory of auctions and competitive bidding”Econometrica,1982,50(5)pp。1089-1122.

[131]Bikhchandani S,Huang C,1989,“Auctionswith resale markets:an exploratory model of treasury bill markets”,Reviewof Financial Studies,1989,2(2)pp.311-329.

[132]Demirgac Kint,Dsli and Maksimovic,Vojislav,“Financial Constraints,Use of Funds and Firm Growth: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Workingpaper,World Bank,1996.pp.67-89.

[133]Varian,H.and Mackie-Mason,1995,“J.K.Generalized Vickrey auctions”,Tech.Rep.,University of Michigan.pp.90-110.

[134]Bulow JI,Paul Klemper,1996,“Auction versus negoti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3)pp.180-190.

同类推荐
  • 销售人员必修课

    销售人员必修课

    销售必修课是一个由内而外全面打造销售精英的课程,这个课程可以让你明白客户拒绝你真正的原因在哪里,也能够让你通过客户语言行为等因素确认客户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你希望让客户很容易地购买你的产品,那么你得先学会如何让客户一下喜欢你;如果你希望让客户持久地信任你,那么你得让客户更好地认同你。与其说销售必修课是一门销售人员的课程,倒不如说这是一把让你打开建立人际关系大门的绝佳钥匙。销售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所以你可以使用课程中的经典技巧用于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
  • 高成长公司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高成长公司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您的企业从无到有用了多少年?从小到大用了多少年?高速成长还能保持多少年?创业,已经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快速地从小到大、再到更大的过程!中小企业如何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快速成长企业如何保持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稳定过渡?企业如何在转型之后迅速实现高成长?
  • 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现代公司股票期权方案设计

    有数据表明,全球前500家大工业企业中,有89%的企业已对其高级管理人员采取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股票期权为主体的薪酬制度已经取代了以“基本工资+年度奖金”为主体的传统薪酬制度。该书正是基于推动和促进股票期权计划在中国的推广而进行编撰的。全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股票期权计划概述;股票期权计划计划总体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管理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推广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实施方案设计;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方案设计;股票期权相关方案设计;其他相关激励模式参照。
  • 成为淘宝创业的超级毕业生

    成为淘宝创业的超级毕业生

    本书讲述如何通过淘宝创业将大学在校生打造成为“超级毕业生”。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从事淘宝创业的理论基础、学以致用的操作指南,以及可资借鉴的案例。书中的理念篇可供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高校教师参考;实战篇提出的“淘宝十二招”,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案例篇讲述了十位成功在校创业大学生的故事,主要供学生参考。读完本书,相信凡是关注大学教育者或希望通过淘宝创业的大学生,皆能从中获得启发,对创业从无心变有心,从有心变行动,亲身投入或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事业中来。
  • 商用圣经:经营老手

    商用圣经:经营老手

    本书是关于经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本畅销类图书,书中每一章都经过精心策划,宗旨在于使你的经营计划强有力以及使你的管理团队更加高效。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的实际教训,这些教训紧密围绕四大主题层层展开:一、2l世纪的成功来自于核心经营,二、21世纪的成功来自于创新精神,三、2l世纪的成功来自于全球化经营,四、2l世纪的成功来自于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
热门推荐
  • 一切都只是流年

    一切都只是流年

    他对她一见钟情,可她对他又没什么好感,如果他俩在一起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O^
  • 醉迷九天

    醉迷九天

    有酒有剑有长歌,有血有泪有人魔。酒来喝酒剑来挥剑
  • 无敌主上:狂妃,别逃!

    无敌主上:狂妃,别逃!

    他,是冷血,残暴,孤傲,目空一切的无敌主上,她,是一个睡了一觉就莫名穿越的平凡女孩。他孤傲,无视世间所有,却将她宠得无法无天。敖凌,残暴待天下,只对你一人温柔。
  • 王爷太腹黑:家有傻王妃

    王爷太腹黑:家有傻王妃

    一觉睡醒,发现自己竟然穿越了!好吧,穿越就穿越,怎么还是一个傻子!好吧,傻子就傻子。照样上的厅堂,下得厨房,斗得了小三,杀得了小强!
  • 千夏的偶像活动

    千夏的偶像活动

    一个学霸女生遇见星探,去到了大型明星公司,很快便出道了,一次偶然,和明星吴磊一起拍了戏,两人发现很默契,于是便组成了一个组合,两人一起努力……
  • 末世星火

    末世星火

    星力,末世,一切之间都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是幸运?还是阴谋?
  • 将王传

    将王传

    大天神梵天创世之后,天神界进入了长久的稳定。然而经过了三千年的繁荣,乱世在不经意间重新降临天神界。东方的阿修罗,西方的摩侯罗伽,北方的夜叉,南方的迦楼罗,西南方的紧那罗,东南方的龙众,东北方的天众,西北方的乾达婆,八位武神将王将在渐渐动荡的天神界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守护自己想守护的一切。当天神再次落泪之时,大战一触即发,各路神魔在为自己盘算的同时各显神通,天神界能否再次获得新的和平······
  • 仙和魔的区别

    仙和魔的区别

    一个怎么都练不好武功的废材,竟然在一次历险中获得万年之力,但是却不能完全操控好这股能量,他到底是会征服这股能量,还是被这股力量征服!敬请期待!!!
  • 迷雾之花

    迷雾之花

    林笙是警校毕业的刑警,和她一起毕业的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江霖,两人在小县城里当实习生,实习期满后被调到市警局······
  • 男闺蜜的宠爱:原来你也爱我

    男闺蜜的宠爱:原来你也爱我

    女主和相处五年男友被有心人拆散并陷害女主,青梅竹马但甚少联系的男闺蜜及时出现并收留女主。两个人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紧密相关,意外接二连三的发生,男闺蜜终于忍无可忍对女主发起进攻,但同时还有其他人也在追求女主,并且和男闺蜜关系匪浅,这段都市中的爱恨情仇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亲们来找答案吧。